1.谁给我介绍几个道家的成语(不是道教)!

2.上善若水意思是什么

3.安之若素是上善若水的意思么。

4.谦虚是什么意思

5.子产是以能为郑国的翻译子产是以能为郑国的翻译是什么

知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的意思是什么_知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者

虚度的意思:

白白地度过:~光阴。~年华。

拼音:[ xū dù ]

引证解释: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光。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步到辉煌的壮年。”

虚度的近义词:

一、疲倦[ pí juàn ]

疲乏;困倦。

秦牧 《花城·土地》:“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

二、蹉跎[ cuō tuó ]

时间白白地耽误过去:岁月~。

高明 《琵琶记·五娘牛**见面》:“他要辞官被我爹蹉跎。”

谁给我介绍几个道家的成语(不是道教)!

“上善若水”是一句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的名言,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强调了善良的品质应该像水一样自然、包容、温柔,能够利益万物而不争,处于道的境界。

来源出处

老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其中“上善若水”是他描述道境的一个比喻。具体而言,“上善”意为至高无上的善,“若水”则是指像水一样,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争斗。这种无争的状态,就是老子所说的“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本土。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道的阐述,提倡“无为而治”,反对强权、压迫、征服,主张倡导道德规范,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因此,“上善若水”这句诗句也被认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经典之一。

作品赏析

在赏析这句话时,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用水这个比喻来表达道的思想,强调了无争的状态,从而达到了“几于道”的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尽量做到不争斗、不争名夺利,而是以一种“利益众生而无所住其心”的态度,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自己处于一个无为而治的状态。同时,“上善若水”这句话也强调了水的柔性,让我们明白,柔弱胜刚强,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环境,从而达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个人理解

从个人理解来看,“上善若水”是一种处事的智慧。像水一样,最高级的善是没有争斗、没有偏见、没有执念,而是能够让万物受益,自己却无所求。在人际关系中,这意味着善待他人、关注他人的需要,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卷入纷争和争斗中。在工作中,这意味着以合作、协调、包容的态度处理事务,而不是以竞争、压制、排斥的方式争取自己的利益。

当我们追求“上善若水”的境界时,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的固执和偏见,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自我反省,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自我提升和完善,以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总之,“上善若水”是一种高尚的处事之道,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它要求我们以平和、宽容、无私的态度处理各种事务,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上善若水意思是什么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章。原意思是说: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用以说明“第一步”对于“远行”的重要性。

后来,人们引用这一成语,意在强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头。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原意是说:知道(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别人的叫做“高明”。

后来,人们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3章。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情绪失常。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后人便将“宠辱”演化为“荣辱”,并将“荣辱不惊”用来指胸怀坦荡、不计得失。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所谓“知”,在这里是“智”的意思;所谓“知者”,就是指“智者”。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多说话,好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

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以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所释,老子《道德经》所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所谓“夺”,在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语亦作“取”。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

后来,人们将这一成语演化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如果想“取得”,必须先“给予”。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原意为:贵重的器具总是最后才能完成。

后来,人们将此作为成语,意思也延伸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较迟较晚。后来多用于赞誉对成才、成名较晚的人。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意思是说:真正心灵手巧的人,不自我炫耀,外表上看上去好像很笨拙。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的“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后来,“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引申为“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如苏东坡《致欧阳修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大智若愚”谓有大智慧的人,不卖弄聪明,表面却好像很憨傻、很愚笨。

知白守黑

“知白守黑”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白,守其黑。”意思是说:心里虽然是非分明,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但却要貌似蒙昧,以沉默自处。

知足不辱

“知足不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4章。所谓“知足”,就是“知道满足”;“辱”,即“屈辱”。其本意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屈辱。

“知足不辱”作为成语,意义有所延伸,即:自知满足的人欲望低,不贪求,随遇而安,所以就不会受到侮辱。

知雄守雌

“知雄守雌”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所谓“雌”,即“仁慈、慈伏、不张扬”之意。

后来,“知其雄,守其雌”被人们简化(演化)为“知雄守雌”这一成语,意思就是说:内心虽然很刚强,外表却要柔弱而不与人争。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0章。本意是说:人从生开始,以死亡结束。《韩非子?解老》说:“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意思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一个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过程。

“出生入死”作为成语,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随时有牺牲性命的可能

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和其光,同其尘。”对此,王弼注曰:“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贞。” 意思为:收敛、缓和自己的“光茫”,与“尘俗”齐同(一样),但却不改变“本真”。

“和光同尘”作为成语后,用以借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8章。意思是说:祸福循环,互倚互存,相因相生,没有太明显的界限。也就是说:“灾祸”中倚存着“福祉”,“福祉”中潜伏着“灾祸”。

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9章。原文为:“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蒂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对此,《韩非子?解老》说:“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意思即是说牢固可靠、长生久存。

成语“根深蒂固”(或作“深根固蒂”、“深根固柢”),即是由此演化而来,常用来比喻一切基础牢固、不可动摇的东西。

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3章。意思是说:对于“怨恨”,不作相应的报复,而要用慈德来回报。

被褐怀玉

“被褐怀玉”出自老子《道德经》第70章。原文是:“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意思是说:知道我的人很稀少,效法我的人就更加珍贵了。所以,圣人就好像是身披粗布陋衣,但怀里却揣着宝玉。

作为成语,它常用以比喻出身贫寒却有真才实学的人。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73章。河上公注:“天所网罗,恢恢甚大,虽疏远,习察人善恶,无有所失。”意为天道的范围(罗网)非常广大,虽然网眼十分疏稀,但却无所不包,没有漏失。一切作恶的人,最终都逃不脱它(天网)的惩罚。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又演化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作为成语,比喻法律犹如天网,虽稀疏却不会漏失,所以它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80章。原文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对“小国寡民”的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形象描述。意思是说:邻国之间,虽然近得相互看得清清楚楚,就连鸡鸣狗叫的声音也互相听得到,但人民互相之间却一生一世不会互相“往来”。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被演化为成语后,常用来比喻虽然住得很近,却从不相互往来。

安之若素是上善若水的意思么。

意思:指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拼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例句:上善若水的处事准则,一直是张小二所认同并坚守的人生价值观。

近义词:厚德载物、堂堂正正、冰清玉洁

反义词:争先恐后、争胜好强、不甘人后、虎跃龙腾、恐后争先、不甘后人、跃跃欲试、争强好胜

扩展资料:

1、近义词——厚德载物?[ hòu dé zài wù ]

意思: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出处:周朝姬昌的《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君子用高尚的道德来承担重大的任务。

2、反义词——争先恐后?[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

意思: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出处:明·屠勋《屠康僖公集·重建陡门桥记》:“匪公帑而乐施者争先恐后。”

释义:做匪徒的人十分努力,而且施舍善意的人也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谦虚是什么意思

不是。

安之若素意思是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上善若水则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安之若素,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译文:只喜欢享受而不喜欢做事情,不知道廉耻地对别人献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不想改变现状。

上善若水,出处: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翻译: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扩展资料

1、随遇而安

读作: suí yù ér ān

释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

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译文: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这才是真正的隐居。

2、厚德载物

读作:hòu dé zài wù

释义:指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载养万物。 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出处:《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翻译:君子就应该像大地一样可以载样万物。

子产是以能为郑国的翻译子产是以能为郑国的翻译是什么

谦虚是一个汉语词汇,指虚心,不夸大自己的能力或价值;没有虚夸或自负,不鲁莽或不一意孤行。

还指当一个人有信心地做出决定或采取行动之前,能够主动向他人请教或征求意见的习惯。例句:谦虚谨慎;谦虚一番。

陈学昭《工作者是美丽的》上卷三二:"她被邀着讲了几句话,无非是谦虚几句,比如她到这个地方是来向大家学习的等等。"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而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好为人师。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也许真是应了那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解释:子皮说:“太好了!我这个人很笨。我听说过,君子总是努力使自己懂得那些重大的遥远的事情,小人总是使自己懂得那些微小的眼前的事情。我是个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是知道加以爱惜的;大官、大邑,这是身家性命之所寄托,我却认为是遥远的事情而忽视它。假如没有您这番话,我是不会懂得这个道理的。从前我说过:‘您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封地,在您的庇荫之下,还是可以把封地治理好的。’从现在起才知道,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从今以后我请您允许,就是治理我的封地,也要听您的意见行事。”子产说:“人心的不同,就像人的面貌一样。我怎敢说您的面貌同我的一样呢?不过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还是要奉告的。”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实,所以就把郑国的政事委托给他。子产因此才能治理郑国。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解释:子皮说:“太好了!我这个人很笨。我听说过,君子总是努力使自己懂得那些重大的遥远的事情,小人总是使自己懂得那些微小的眼前的事情。我是个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是知道加以爱惜的;大官、大邑,这是身家性命之所寄托,我却认为是遥远的事情而忽视它。假如没有您这番话,我是不会懂得这个道理的。从前我说过:‘您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封地,在您的庇荫之下,还是可以把封地治理好的。’从现在起才知道,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从今以后我请您允许,就是治理我的封地,也要听您的意见行事。”子产说:“人心的不同,就像人的面貌一样。我怎敢说您的面貌同我的一样呢?不过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还是要奉告的。”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实,所以就把郑国的政事委托给他。子产因此才能治理郑国。诗词名称:《子产论尹何为邑》。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子产是以能为郑国”的详细介绍:

一、《子产论尹何为邑》的全文点此查看《子产论尹何为邑》的详细内容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

“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

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不可。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

其伤实多。子之爱人,

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子于郑国,栋也。

栋折榱崩,侨将厌焉,

敢不尽言?子有美锦,

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

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譬如田猎,射御贯,

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

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曰:“善哉!

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

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

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

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

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

微子之言,吾不知也。

他日我曰:‘子为郑国,

我为吾家,以庇焉,

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

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

”子产曰:“人心之不同,

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

”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

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二、注解

子产:即公孙侨,郑国大夫。子皮的年轻家臣。

为:治理。

邑:封邑,采邑。

子皮:郑国大夫,名罕虎,公孙舍的儿子。年轻。谨慎老实。上古汉语用“不”等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吾”是动词“叛”的宾语,放在“叛”的前面。人称代词,他。下句的“夫”同。治理,管理。使之有利。难道。用于句首,表示反问。栋梁。屋椽。子产名。通“压”。下文“厌覆”的“厌”同。尽言;无保留地把话说出来。有彩色花纹的绸缎。庇护,寄托。它比起美锦来价值不就更多吗?这是说官邑重于美锦。参加管理政务。靠,凭借。打猎。射箭驾车。通“惯”,习惯,熟习。通“擒”。也可作名词讲,指鸟兽。曾。即“惧败绩厌覆”。这是为了强调宾语“败绩厌覆”,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复指。败绩,指事情的失利。厌覆,指乘车的人被倾覆辗压。子皮名。聪明。致力。疏远,疏忽。轻视。无,非。从前。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请求。听凭。做。不过,然而。表示转折的连词。子皮以子产为忠。因此。

三、赏析

文章记述了郑国的上卿子皮和继任子产的一段对话,表现了子产的远见卓识和知无不言的坦诚态度,而子皮则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二人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堪称人际关系的楷模。文章围绕用人问题展开对话,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简练畅达,叙述线索清晰,善用比喻,层层论证,令人信服。

文章显示了《左传》善于叙事,叙事线索分明,叙述描写详略得当、结构严谨的特点。全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用人问题展开,下笔开门见山,收笔一唱三叹,中心突出,线索明确,结构严谨;重点描写子皮与子产的对话,通过对话展现二人在用人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个性,表现作者对用人问题的深刻认识,而对子皮如何具体安排使用尹何、子产的想法和做法则一笔带过,可谓详略得当。

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子皮和子产的言行描述生动逼真,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子产对身为上级的子皮劝告,先是委婉的反对:“少,未知可否。”看到子皮仍坚持己见,并坦诚表明了内心想法,子产则斩钉截铁地进行反对:“不可。”然后细致晓畅而动情地分析了子皮思想的错误性,以自己的高瞻远瞩和诚恳态度感动了子皮,让子皮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他的劝告,并加强了对他的信任和重视,显示了贤能之士的智慧和才能。而子皮在自己的想法遭到下属的反对之后,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坦诚表明自己的想法意图;在听了下属更为坚决的反对和详细分析之后,他不但对下属的见解大加赞赏,而且十分真诚地向对方表示了自己由衷的佩服,十分大度地接受子产的建议,并进一步加大了对子产的信任和重用,这正是作者在《左传》中极力推崇强调的明君典型。

文章的语言,特别是子皮、子产二人的对话,简炼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是典型的《左传》语言。

四、译文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想让尹何治理一个采邑。子产说:“尹何年轻,不知能否胜任。”子皮说:“这个人忠厚谨慎,我喜爱他,他一定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学习一下,就会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子产说:“不行。一个人假如真正喜爱别人,那就应该让他得到好处。现在您喜爱别人,就想让他来管理政事,这就如同让一个还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一样,多半会割伤自己。您的所谓爱人,只不过是伤害人家罢了,那么以后谁还敢求得您的喜爱呢?您在郑国如同房屋的栋梁,栋梁折断了,屋椽自然要崩塌,我也会被压在屋子底下,因此怎敢不把自己的全部想法说出来呢!譬如您有一块美丽的锦缎,您一定不肯让人用它来练习剪裁衣服。担任大官、治理大邑,这些都是人们身家性命之所寄托,却让一个正在学习的人来担当。大官大邑与美丽的锦缎相比,不是更加贵重吗?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比方打猎吧,射箭、驾车这一套练熟了,才能猎获禽兽;假若从来就没有登过车、射过箭和驾过车,总是为翻车发生事故(翻车压死)而提心吊胆,那么,哪里还顾得上猎获禽兽呢?”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子皮说:“太好了!我这个人很笨。我听说过,君子总是努力使自己懂得那些重大的遥远的事情,小人总是使自己懂得那些微小的眼前的事情。我是个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是知道加以爱惜的;大官、大邑,这是身家性命之所寄托,我却认为是遥远的事情而忽视它。假如没有您这番话,我是不会懂得这个道理的。从前我说过:‘您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封地,在您的庇荫之下,还是可以把封地治理好的。’从现在起才知道,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从今以后我请您允许,就是治理我的封地,也要听您的意见行事。”子产说:“人心的不同,就像人的面貌一样。我怎敢说您的面貌同我的一样呢?不过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还是要奉告的。”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实,所以就把郑国的政事委托给他。子产因此才能治理郑国。

五、左丘明其他诗词

《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相同朝代的诗歌

《采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子产论尹何为邑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