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成语故事原文_班门弄斧成语故事原文及翻译

       对于班门弄斧成语故事原文的话题,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

1.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

2.寓言成语故事:班门弄斧

3.趣味语文成语故事

4.成语故事文字版简单五篇

5.班门弄斧成语解释

6.幼儿讲成语故事

班门弄斧成语故事原文_班门弄斧成语故事原文及翻译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

        成语 是中国 传统 文化 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古代 成语 故事 ,方便大家学习

        古代成语故事

        1、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2、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一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明白这是甚么鸟吗”

        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之后 其它 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3、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明白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 说说 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望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样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最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望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但是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4、杀鸡取卵

        阿三家养了一只很健壮的母鸡。它到处捉虫子吃,把自己喂得饱饱的。每一天午后,这只母鸡都会准时下一个大个儿的蛋。

        阿三家母鸡下的蛋又大又好,远近闻名许多人都争着来买他家的鸡蛋。他就用这些鸡蛋来换大米,够他全家吃,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说这鸡要是一天能下两个蛋多好阿,我们家的大米就会多出一倍呢。”“可不是嘛,每一天能下三个蛋,不,四个,五个……能下十个蛋才好呢。”阿三说。

        他的妻子说:“这母鸡每一天都能下一个蛋,肚子里必须存了不少蛋吧。”阿三点点头:“那当然!”

        妻子又说:“它一天只下一个蛋,也太慢了吧。不如我们一下子把鸡蛋全拿出来,就发,大财了。”

        阿三想了想说:“对阿,我怎样没想到这个呢还是你聪明,我此刻就把鸡蛋全取出来。哈哈,咱们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了。”

        他说着就捉来母鸡,很快把母鸡的肚子打开了。咦母鸡肚子里都是一些没长成的小鸡蛋黄,有的还没芝麻大呢。

        阿三和妻子都傻了眼,后悔也来不及了。再也,没有母鸡下蛋换米了,他们俩对着母鸡大哭起来。

        没过几天,阿三家的米缸就见了底,他们只能回忆以前的完美日子了。

        5、刻舟求剑

        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在他坐船过江的时候,一不留意,把身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那个人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宝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嘴里自言自语嘱咐自己:“别忘记了,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同船人见他不着急的样貌都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水捞宝剑?你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

        “着什么急,我的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从这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宝剑找回来。”

        过了一会儿,船到了目的地,停下来靠了码头,这个人便从船上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捞宝剑,但是,摸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这样寻找宝剑都感到很可笑,有一个人说:“宝剑掉江里以后,船还是在行走的,而宝剑沉在水底下是不会跟着走的。事实上,此刻船离开丢剑的地方已经很远了,再按船舷上刻记号处去找它怎样能找到呢?”

        大家都议论说:“这个人连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之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比喻人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处理。

        6、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样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先,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就应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此刻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7、病入膏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立刻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阿!”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8、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此刻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之后,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忙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齐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明白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期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明白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之后,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最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10、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务必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透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但是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能够互相帮忙,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阿!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此刻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明白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相关 文章 :

        ★ 历史三字成语故事精选10篇

        ★ 中华古代成语故事精选5篇

        ★ 历史寓言故事成语

        ★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

        ★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精选

        ★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 古代励志成语故事精选

        ★ 成语故事大全精选合集

        ★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

寓言成语故事:班门弄斧

       班门弄斧

        注音bān mén nòng fǔ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

        近义词布鼓雷门、贻笑大方、东施效颦

        反义词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年代古代

        例句我不是文艺行家,可不敢在您这位老“艺术家”面前~,谈论文艺。

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木匠漫不经心地走到一个大红门的房子前,举起自己手里的斧子,说:“我这把斧子,别看它不起眼,可不管是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头这么一弄,就会做出漂亮无比的东西来。”

        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太夸口,就指着身后的大红门说:“小师傅,那你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年轻的木匠傲慢地说:“不是我吹牛,告诉你们,我曾经当过鲁班的学生,难道还做不出这样一扇简单的大门来,简直是笑话。”

        众人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就是鲁班先生的家,这扇就是他亲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那位年轻的木匠不好意思地跑掉了。

趣味语文成语故事

        寓言成语故事:班门弄斧

        成语: 班门弄斧

       

        拼音: bān m?n n?ng fǔ

        解释: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处: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举例造句: 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班门弄斧,同他乱谈。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拼音代码: bmnf

        近义词: 布鼓雷门、贻笑大方

        反义词: 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歇后语: 鲁般面前抡斧头

        灯谜: 木匠修教室;老师傅面前显本领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指能力不如人

        英文: display one's slight skill before an expert

        成语故事:

        明朝有个文人叫梅之涣。有一回,他到采石矶(现在安徽当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墓地去游览,只见四周的墙壁上,涂涂抹抹全是游人写的诗,这些诗都很低劣。他也提起笔来写了一首: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垂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是千古有名的.诗人,而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偏偏要在诗人面前炫耀自己,岂不就像在鲁班的门前耍弄斧头一样可笑吗!

        鲁班是春秋时期我国有名的巧匠。他聪明灵巧,有很多发明创造,是我国木匠、泥瓦匠的?祖师?,他的名字也就成了内行人的代称。

        成语?班门弄斧?就是从?鲁班门前弄大斧?一句变化来的,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内行人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的人,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

;

成语故事文字版简单五篇

       草木皆兵

       佚名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三人成虎

       佚名

        释义: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战国时候,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为了使盟约更有其效,两国之间决定互有人质作保。因此,魏王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作人质……

        为了儿子的安全,魏王还派大臣宠葱陪同儿子前往……

        但庞葱却担心魏王不会一直相信自己。于是临行之前他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

        庞葱接着再问:“如果有两个人一齐对您说大街上来了一个老虎,你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如果有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如果有三个人一齐对你说大街上来一个老虎,你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如果大家都这么说,那我就只好相信了。”

        听魏王这样回答,庞葱就更担心了。他叹了一声说道:“大王,您想,老虎是不会跑到大街上来的,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只是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有老虎便成为真的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比王宫离大街远得多,而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

        魏王听懂了庞葱的意思,就点点头说:“你的心思我知道了,你只管放心去吧!”

        庞葱陪同魏王的儿子到了邯郸。

        但不幸的是,庞葱走后不多久,果然有很多人对魏王说起了庞葱的坏话,而且,就像听到三个人说大街上有虎就相信有虎那样,魏王还确实相信了一些人的话。

        于是,当庞葱回国以后,魏王就一直没有召见庞葱。

        一狐之腋

       佚名

        yī hú zhī yè

        一 狐 之 腋

        释义: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

        出处:《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春秋时,晋卿赵简子(也是后来赵国君王的先祖之一),有一个臣子名叫周舍。周舍,喜欢直谏。据说,有一次他曾立于简子门下三天三夜不去。

        简子使人问他何故如此,他说道:“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从君之过,而日有所记,月有所成,岁有所效也。”

        谔谔,直言也。周舍这话的意思是,他愿意做一个传直话和说直话的臣子,并使其改正,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赵简子为人也耿直。周舍的这几句话,他很欣赏,也使得他很感动。

        后来,周舍死了。

        周舍之死,叫赵简子很伤心。他经常是愁眉苦脸的样子。尤其是当朝时,他更是满脸的不欢快。他这样,有些臣子大夫以为是自己有过错,他更是满脸的不欢快。他这样,有些臣子大夫以为是自己有过错,便请求简子治他们的罪。

        简子说:“你们无罪。我听说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来朝见,我只能听到唯唯诺诺之声,听不到像周舍那样的谔谔直言。我是为此而懊恼啊!”

        简子的话,使在场的臣子大夫们都非常震惊……

        而简子也正是靠了他有这样乐以听“谔谔直言”的美德,才使他的事业顺利而昌达

        按图索骥

       佚名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班门弄斧

       佚名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佚名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佚名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不可多得

       佚名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学无术

       佚名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佚名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乘风破浪

       佚名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大材小用

       佚名

        南宋末,金国不断南侵。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后来,他在南宋朝廷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抚使。

        他不仅是个爱国英雄,还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词文。由于主和派的打击,他在上饶带湖旁,度过18年退隐生活。1203年,朝廷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他常与住在绍兴鉴湖旁的爱国诗人陆游议论国家大事。第二年春,宋宁宗要他去京城,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临行前,陆游送他一首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中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流人物,做浙东安抚使大材小用了。 辛弃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镇江府知府。不久,这位爱国英雄在忧愤中病逝。

        后来,人们以“大材小用”作成语,比喻才能高,职位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大公无私

       佚名

        春秋时,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讲你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祁午当了法官后,非常称职,深受人民的爱戴。

        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成语“大公无私”形容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大义灭亲

       佚名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que),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

班门弄斧成语解释

        #婴幼儿# 导语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面是 分享的成语故事文字版简单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1.成语故事文字版简单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橡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成语出处:《晋书·郭象传》王衍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成语释义:“悬河”,瀑布。讲起话来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也比喻十分健谈。

       2.成语故事文字版简单

       道听途说

        从前,有一个叫毛空的人,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了艾子于是两个人便闲聊了起来。

        毛空对艾子说:“有一户人家养的鸭子,一只鸭子一次就下了一百多个蛋。”

        “这不可能!”艾子不相信地说道。

        于是毛空又说道:“我说错了,不是一只鸭子,实际上是两只鸭子一次下了一百多个蛋。”

        “那也不可能!”艾子还是不信。

        毛空又说道:“大概是三只鸭子一次下了那么多蛋,我记不太清了。”

        艾子还是不信,结果毛空便一次次的增加鸭子的数量,艾子实在听不下去了,便对他说道:“你就不能把鸭蛋的数目减少些说吗?”

        可毛孔却坚持地说:“那不行,宁可多说也绝不少说。”

        接着,毛空又对艾子说道:“上个月,从天上掉下来一块肉,这块肉有十丈宽十丈长。”

        艾子依旧不相信地说道:“哪里可能有这样的事情?”

        毛空于是又说道:“是我记错了,那大概是二十丈长宽吧!”

        艾子实在是受不了毛空的吹嘘,便说道:“这世上哪里会有那么大的肉,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掉到了哪里?你见到了吗?还有,刚才说的那个鸭子是那户人家养的?”

        这时,毛空尴尬地说道:“我也没有亲眼见到过,都是从街上听来的。”

       3.成语故事文字版简单

       扑朔迷离

        北魏时,有一户姓花的人家,老父叫花弧。花弧有一个女儿,名叫木兰,她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十分高强。

        那时,北魏经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征兵,木兰的父亲年纪太大,弟弟又小,于是木兰就想装扮成男子,替父从军。她穿上父亲当年穿过的盔甲,威风凛凛地去见父亲,表明自己的决心。花父很感动,但是并不放心。于是,木兰要求与父亲比武,如果胜了就让她去从军。花弧向来不服老,就答应了。父女俩就在花园里比剑,你来我往。花弧毕竟年老体衰,终于支持不住,败下阵来,只好同意木兰代替他去从军。

        木兰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打了很多次胜仗,立下了大功。出征十二年,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是女子。敌人终于投降了,木兰凯旋,换上女装。战友们惊叹道:“我们同行十几年,都不知道你是个女子!”

        木兰捉来一对雌雄兔子,然后笑着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说我女扮男装,就像在地上走的兔子难以分辨出雌雄一样,根本看不出来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后来,人们就用“扑朔迷离”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模糊复杂,真相难辨。扑朔,扑腾、乱动;迷离,眼半闭。

       4.成语故事文字版简单

       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5.成语故事文字版简单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dú)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幼儿讲成语故事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为大家带来班门弄斧成语解释,快来看看吧。

        注音bān mén nòng fǔ

        典故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

        释义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指能力不如人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布鼓雷门、贻笑大方

        相反词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押韵词疑今察古、不辞辛苦、人伦并处、进退迍邅、照猫画虎、弥山跨谷、思妇病母、事不师古、笑骂从汝、耳染目濡、......

        年代古代

        灯谜木匠修教室;老师傅面前显本领

        邂逅语鲁般面前抡斧头

        成语故事唐代诗仙李白酒醉落江而死,葬在当涂牛渚山上的采石矶。历代文人墨客均在此留诗凭吊,明朝诗人梅之涣有自知之明,题诗采石江边一坯土,李白诗坛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成语示例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班门弄斧,同他乱谈。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其它使用

        ◎ (对话筒)啊!请稍等!(捂住话筒,对银鸽)这我懂!不是真人真事,可也不能假人假事呀!(对着话筒)小杨啊,我是外行,仅供参考,仅供参考!……唉,对了,现在世界文明都提倡戒烟,老头子在我的督促下,早就戒烟了,为什么还描写他抽烟呢?啊,再说一遍,我是外行,我这是"班门弄斧"哇,啊,哈哈……就这样好吗?

        ◎ 这类稿件退稿极少,个别除了特殊情况需退稿时,只须本着多表歉意和作必要的自我批评,恳切地讲明真实原因即可,不宜班门弄斧地再对稿件的短长、优劣作评论。

请问,班门弄斧是个什么样的成语?它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什么样的一个故事?

        导语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讲成语故事范文,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成语故事栏目。

        关于幼儿讲成语故事有哪些呢?成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成语是小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成语、积累素材、了解历史、通达事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讲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篇二:百发百中的成语故事

        苏厉是战国时期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险。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就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 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

        苏厉对白起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名叫养由基(湖北襄阳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伸直左臂持弓,弯曲右臂引弓持箭,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调养气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讲完这段故事,苏厉把话题拉回来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白起听了,笑着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于是,他没有被苏厉说动,率兵攻打魏国,果然又大获全胜,夺取了魏国的几十座城池。

        篇三: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班门弄斧的意思是什么

       说到班门门弄斧这个成语,应该大家都不陌生,他的意思就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这个成语它最早是出自于《王氏伯仲唱和诗序》,可能大家对它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没有关系,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具体的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成语,而且它讲述了我国古代的一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首先,这个词语他比喻的是,在行家面前还卖弄自己的本领,没有自知之明,而且还显得比较不自量力,而这个成语它在句子当中一般被我们用来作为谓语定,语定语状语宾语,然后如果我们平常使用它的话,它是一个具有贬义含义的词。所以这个成语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学会谦虚,如果在别人面前卖弄本事的话,很有可能是会让别人笑话的,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一点东西,有了一点本事就目空一切的话,这样只会一叶障目,止步不前。

       其次,小编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成语故事,它发生的背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叫做鲁班,鲁班他在当时是一个能工巧匠并且直到我们现在,我们都还在说鲁班他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有一个工匠,他的名字叫做使人们叫他匠石,他是楚国京城的一个人,据说那个时候他的本事和鲁班是不分高低的,那么他的本事到底高超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说他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表演节目,然后就是他这个朋友在鼻尖上涂一层灰白色的灰,然后这个石架拿着手中的斧子,瞅准了鼻子,唰的一下,就可以把他朋友鼻子上的白灰给扫掉,并且还能够使他的鼻子不受一点伤,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本领有多大了,然后在后来的时候,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门前耍闹,那就是有点不自量力了,这个就是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由来。

       最后以上内容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敬请谅解。

       班门弄斧的意思是:在巧匠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班门弄斧bān,mén,nòng,fǔ (班):鲁班,我国春秋时期 ? 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巧匠。在鲁班门前 ? 舞弄 ? 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常用于自谦。

       我在各位老师傅面前谈操作经验,实在是 ? 不自量力。 ?

       古今异义:古代用“班门弄斧”批评那种无知却又好卖弄的人,而现今鼓励人们大胆地表现自我,敢于显露自己的本领,挑战权威,有时会说“弄斧必须到班门”。

       典故溯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成语故事:

       在?珏山景区二天门处,有一孔窑洞是专门供奉木匠祖师 鲁班的。按道教的神仙供奉规制,珏山所供奉的 真武祖师及诸神仙都与消灾解难、驱妖降魔、保佑平安有关,和木匠祖师鲁班风马牛不相及。原来,珏山在修建之初,曾受木匠祖师鲁班的帮助。

       相传,玄武祖师通过精深的道法令当地富甲一方的士绅王太来折服,王太来向玄武祖师许诺在大年来临之际,让祖师住进新建的庙宇。然而,时进腊月,天寒地冬,王太来为实现诺言,拿出六斗黄金用于建庙。

       当地百姓加入到了修建庙宇的队伍当中,放羊的从羊圈里将羊赶出,往山上驮砖和河中结的大冰块,仅一天累死的羊就不计其数。没有几日,庙宇四围的墙就基本结束了,该到上斗拱的时间了。由于天气寒冷,斗拱部件根本粘不到一起。

       在地上熬好的皮胶,还上不到木匠手里,就冻成了冰疙瘩。眼看大年即将到来,无法向前赶工期。一夜之间,王太来的头发全白了。第二天,他来到 珏山正顶,看着就要上斗拱的庙宇,痛心的哭了起来,这哭声惊动了正在雕刻盘龙藻井的瘦弱老者。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班门弄斧成语故事原文”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