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_三联书店在北京还是上海
1.胡愈之的三联书店
2.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怎么样
3.南阳三联书店的书籍怎么样啊
4.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历史沿革
5.三联书店的那几个字都是谁写的啊,而且为什么是那三个字
6.开在宽窄巷子里的三联书店,是这座城市孤独的出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公司电话010-64002726,公司邮箱baiyang1218818@sina,该公司在爱企查共有4条****,其中有电话号码1条。
公司介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是1996-01-25在北京市东城区成立的责任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肖启明,注册资本17,133.7534万(元),目前处于开业状态。
通过爱企查查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更多经营信息和资讯。
胡愈之的三联书店
A级。三联书店是A级,A级是权威出版社,A级共9家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包括在内。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怎么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前身是1932年创办的生活书店、1935年创办的新知书店和1936年创办的读书生活出版社。而生活书店的前身是《生活》周刊社(1925年-1932年)。
《生活》是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开初内容比较单调,进不了文化市场,印数只有2800份。从第二卷起聘请邹韬奋主编,他约请一些进步作家为刊物写稿,改变刊物的精神面貌,提高文化层次,受到读者欢迎,很快发展到2万份发行量。1931年他读到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十分赞赏,在《生活》上发表读后感,推荐给读者。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我国东三省,胡愈之发表了《尚欲维持中日邦交乎》一文,表达了鲜明的抗日主张,激起读者的强烈反响,邹韬奋读后也为之震动。
于是,他请朋友从中介绍与胡愈之会面,一气谈了三个小时,并向胡愈之约稿。胡愈之写了一篇《一年来的国际》,评述英、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介绍苏联的建设成就,并预言九·一八事变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当时苏中断交,发表这样一篇文章是要冒一定政治风险的,但邹韬奋一字不改地刊登在1931年的“国庆特刊”上。胡愈之感到邹韬奋有胆识,有正义感,从此倾力相助,参与组织和策划《生活》的编辑工作,还经常为刊物写稿,尤其是以“伏生”为笔名写的国际问题文章,一时风行上海,大大提高了刊物的号召力。有的刊物甚至以“胡伏生”的文章作为广告,企图鱼目混珠;《生活》为此特意发表声明,澄清“伏生”并非“胡伏生”,成为当时媒体内部的新闻。《生活》的订购数逐渐上升到15万多份,成为当时中国销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刊物,由此也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蒋介石要求黄炎培改变刊物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邹韬奋与胡愈之、徐伯昕、毕云程、杜重远等人商量,决定脱离中华职业教育社,独立办刊。胡愈之建议独立后创办生活书店,可以在刊物之外出书(周刊社本来也有一些文章结集出书)。在为生活书店起草的合作社章程中,他提出了三个原则,即,经营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盈利归全体。这三个原则使生活书店不同于当时一般的私营企业,对生活书店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32年7月,生活书店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三联书店的开端。这一年,邹韬奋37岁,胡愈之36岁。
生活书店成立后,胡愈之又协助邹韬奋制定了经营方略。一是表面上把周刊与书店分开,以免周刊因不改立场而被禁时影响书店;二是以书店为核心出版多个刊物,书刊互动,快速发展;三是出版与发行并举,不但发行本版书,而且经售、代办各种书刊报纸。新知书店和读书生活出版社成立之初都是由生活书店代理发行业务。这三家书店目标基本一致,一开始就有密切联系,为以后的合并埋下了伏笔。
胡愈之虽然没有在《生活》周刊社和生活书店担任具体职务,但他实际上是《生活》周刊发展初期的重要参与者,是生活书店的设计者和主要创办人之一。
1932年12月,、蔡元培、鲁迅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由于邹韬奋在读者中很有号召力,鲁迅特请胡愈之约他参加。邹韬奋欣然答应。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实际政治活动,也是第一次与重要的社会活动家和文化人共事,这无疑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影响了生活书店的立场和发展方向。不久,民主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韬奋也被列入暗杀名单,只好出国避难。行前,他将《生活》周刊托胡愈之照料。胡愈之不负所托,不但组织编务,而且原来每期由韬奋执笔的“小言论”都由他来写。刊物办的很有锐气。1933年底,由于胡愈之的一篇短文,当局通令全国查禁《生活》。在最后一期上,胡愈之写了《最后的几句话》,强烈谴责当局的无理行径,同时刊登了邹韬奋出国前就已经写好的《与读者诸君告别》。《生活》虽然被禁,但不到两个月,即按胡愈之原先的设想,又创办了《新生》周刊。胡愈之建议请与张学良有良好关系的杜重远出面注册《新生》,得以顺利通过。《新生》完全继承了《生活》的办刊宗旨,“一切仍属旧贯”(邹韬奋语)。
此间,胡愈之还为生活书店策划创办了《文学》、《世界知识》两个刊物。《文学》由茅盾、郑振铎主持,胡愈之担任编委;《世界知识》则由胡愈之亲自主持,这个刊物寿命很长,抗战胜利后发展成为独立的世界知识出版社,创办人也是胡愈之。韬奋1935年回国,立即与胡愈之一起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11月,国民党当局逮捕了包括邹韬奋在内的救国会七君子。胡愈之担负起营救的组织工作。经过长达8个月的不懈努力,在全国各界的支持下,1937年7月底,七君子终于被无罪释放。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风云变幻、国难当头的日子里,邹韬奋和胡愈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韬奋每当有重大决定时都要征求胡愈之的意见,对他十分佩服和信任。1938年12月,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对有***色彩的书刊开始新一轮的清理。生活书店又面临一个新的关口。邹韬奋特别邀请胡愈之到重庆,商洽书店大计,总结9年来的工作,制定抗战阶段书店工作原则和新的编辑出版,并请胡愈之主持修订新的《生活出版合作社章程》。
新的《章程》重申了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并在组织上确立了三个系统,第一是社的小组,这是帮助社务能正确执行的细胞组织;第二是业务系统;第三是自治会系统,这是增进同人,实行自我教育,提高每一个职工政治认识水准的细胞组织。这种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方法在上世纪30年代是十分超前的,是富有创见的。这可能与胡愈之曾到苏联访问有关。
在这次会面中,胡愈之建议,在后方和海外开设生活书店分店,化整为零,把人员和物资分散到五十几个分支店,既保存了实力,又扩展了书店业务。韬奋深以为然。在随后举行的社员大会上,胡愈之被选为理事会理事、编审委员会——这是胡愈之在生活书店担任的唯一一个公开的职务。会后,胡愈之对编审工作的各个方面做了周密的部署,提出了“适应抗战建国需要、促进大众文化、发展服务精神”的出版原则和编审工作化的要求。他手订了全年和各季度各类出版物的编审、出版和实现这些的措施,把过去的出版物分成A、B、C、D、E五类,由每个编委分担一个种类的编审工作。为保证编委会工作的正常进行,还制定了《编审委员会组织及办事细则》20条。在组织领导上,改总编辑负责制为编委会集体负责制。编委会每两个星期举行一次会议,商讨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开会时请经理、生产部主任和营业部主任列席。这些制度的确立,对于生活书店业务的规范化、科学化具有开创意义,极大提升了书店的职业化水准。
邹韬奋对胡愈之的工作给予极高评价,他说:
我们的是对本店最有贡献的一位同事……他参加本店创办时的,等于本店的大宪章的社章,就是由他起草的。他对于本店的重大贡献,不仅在于编审,实际上是包括了我们的整个事业。但是他总淡泊为怀,不自居功。他的力,极为朋友所心折,所以有“诸葛亮”的称号……他的特长,不仅文章万人传诵,而且对出版营业无所不精。他的特性,视友如己,热血心肠。他是我们事业的同志,患难的挚友。
1940年7月,胡愈之奉命去南洋工作。1945年9月,他在南洋得知邹韬奋去世的消息。当时他一直不相信这个不幸的消息,直到三个多月后,接到郑振铎从上海寄来的《民主周刊》,上面刊载了一篇写韬奋之死的专文,才不得不信。他怀着悲悼的心情一气写下长达3万字的纪念文章。他称韬奋是为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而斗争的伟大战士,是伟大的爱国者。他认为,韬奋是属于大众的,是为大众的。这其实也是对韬奋所创办的生活书店的评价和定位。这个评价和定位一直影响到如今的三联书店。
1950年4月,胡愈之作为全国出版界的***,在三联书店第一次全国分店会议开幕式上讲话,高度赞扬了三联书店,同时对三联书店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意见。他说:“三联则一直是在进步着,所以它能有今天的发展。它曾向广大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启蒙教育工作,也曾培养了不少的革命干部,现在它有六百多名干部在直接继续参加出版工作,而新华书店中也有不少干部是三联培养出来的……”他要求“三联就组织与管理上为全国作公私合营事业的模范”,“三联除了做出版发行工作之外,对一切私营书店,还负着领导和扶助的责任”,“要做到企业化”……
1982年10月,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革命出版工作五十年纪念会时,86岁高龄的胡愈之写了贺信。他充满深情地写道:
我和这三家书店关系很密切,尤其是和生活书店,关系更加密切。生活书店的创办人邹韬奋,是我亲密的朋友,我常常为韬奋主编的刊物写稿。关于书店的出版方针以及书店的内部结构,韬奋常同我交换意见……这三家书店,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战胜了统治的残酷迫害。到1948年,合并成立三联书店。新中国诞生后,三联书店继续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为广大人民,贡献力量。
……
从1931年到1982年,五十多年里,胡愈之先生一直关心、帮助和指导着三联书店,多次为三联书店规划蓝图、引领路径。他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即,不是为了做出版而做出版,而是为正义事业,为民族的需要,为大众的利益;为了这一切,要善于经营,但决不为经营而牺牲意义。这是作为一个三联人要永远记取的。
南阳三联书店的书籍怎么样啊
挺不错的。
上海三联出版社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著名出版社,也是中国著名的出版社之一,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上海三联书店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一家出版社和书店,更是人文精神的向导。而阅读不仅仅是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差,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历史沿革
书很全,品质很好。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南阳三联书店书店很大的,很有文化气息。书很全,三联的书品质很好。南阳,古称宛,河南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 ,院批复确定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联书店的那几个字都是谁写的啊,而且为什么是那三个字
三联书店的前身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发行机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
生活书店成立于1932年7月,创办人是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等,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生活周刊》。读书出版社成立于1936年,创办人是李公朴、艾思奇、黄洛峰等,前身是1934年创刊的《读书生活》半月刊,1937年更名为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成立于1935年,创办人是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前身是《中国农村》月刊。
从1928年6月《生活》周刊社开始出版图书,至1948年10月三店正式合并为止,三店共出版图书2000余种,先后共编辑出版期刊约50种。三店先后在上海、汉口、广州、西安、香港等地开办过百余家分店。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店合并。1948年10月三家书店全面合并,在香港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管理处。1949年3月,总管理处迁至北京。
1951年8月,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仍保留“三联”名义出书,按需要出版“非马列”或“力图运用马列但还不纯熟”的著作。1954年4月,三联获中央批准有了自己的编辑室,下辖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地理等六个编辑组。
19年,《读书》杂志创办起。
1986年1月1日,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
80年代以来,出版界面临着巨大的市场诱惑,书店始终保持三联版图书的品位和特色,同时对开拓和发展市场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成立了三联读书俱乐部,恢复了《读书》杂志和《生活周刊》,创办了《爱乐》杂志。
自2003年年底以后,三联书店的运营出现了与“三联传统”不协调的声音,为了经济利益大量出版教材教辅图书,违反国家规定,以一号两刊形式发行《三联财经竞争力·人才与财富版》、《读书·中国公务员》两本杂志,与杂志原有的学术品位大相径庭。三联书店主要***的行为引起了公愤,众多员工为此联名起草公开信,表达了他们对“三联”现状及前景的忧虑。
2004年3月一号两刊的违规操作及员工公开信经媒体报道后,三联风波在学术界、出版界引起巨大震动。杨绛、陈乐民、许纪霖、葛兆光、陈平原、资中筠、邵燕祥等作家学者先后不约而同地写文章回忆老“三联”,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三联风波”的看法和关注。
2004年4月,北京万圣书园、上海季风书园等全国42家民营书店联名递呈《致三联书店暨中国出版集团的公开信》,要求对三联书店总经理兼总编辑进行“弹劾”,此举引发了中国文化界的“三联保卫战”。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9月14日三联书店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正式宣布总编辑汪季贤调离,历时180天的“三联保卫战”宣告结束。
开在宽窄巷子里的三联书店,是这座城市孤独的出口
应该是邹韬奋写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简称三联书店)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出版社。它的前身是现代的先辈邹韬奋先生等人在上海创立的三家书店,即成立于1932年的生活书店、1935年的新知识书店和1936年的读书生活出版社。在三、四十年代,它们都是著名的进步书店。1948年10月,三家书店在香港合组而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始终以邹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的宗旨——“竭诚为读者服务”为店训。邹韬奋先生强调“服务精神是生活书店的奠基石”,强调经营管理,长期以“读者的一位好朋友”自视,还早在1935年就开办了电话购书业务,以方便读者,这在全中国是首开先河。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网络阅读日益方便,纸质版书籍受到了严重的逼迫。书店就像当年**院的时期没落一样,被时代逼迫,但最后还是屹立不倒, 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审美塑造场所 。
书店,代表的是一种慢生活,在当下接入了咖啡、讲座、沙龙等多样的形式之后,最终而成为了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
城市中的我们,习惯了穿梭在繁华的商业圈与高大的写字楼中,忙碌地做每一件事情,就像在干煸的海绵中去挤水一般,正挤走着我们最后的生活,只留下一丝喘息。
习惯了行色匆匆,习惯了喧嚣繁城,好像忘了去感受生活,而没有见到这座城市真实的模样。
有人会说,“去一个城市应该先逛书店和博物馆,书店是城市景观的保留,博物馆是城市的历史积淀。”
三联韬奋书店位于成都宽窄巷子里 ,紧挨着的是巷子中最著名的“拴马石”。
这里是成都最标志性的旅游景区,日人流量上万,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 它是繁华喧嚣中的净土。
因此书店里保留下了原有的四合院结构,包括房梁、房柱、门窗等,所有老四合院的基础结构丝毫没有改动过,最大的变动就是色彩的重新渗透搭配。
大门廊上“瓦尔登”是三联韬奋书店在入驻前的餐馆名字,至今仍然被保留下来 ,以至于《瓦尔登湖》这本书,成为了现在书店里最热销的书本之一。
其实三联书店不是一家“店”。 三联书店是1932年创立于上海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韬奋”,是因为三联书店的创始人是邹韬奋先生,所以改名叫三联韬奋书店。
书店是由“崇德故里”的设计者王亥老师来设计打造,整体的风格既清新又不失庄重 ,王亥老师告诉我们,书店内的门框、窗户刷上淡雅的浅蓝色,你会发现这种蓝色,是三联书店深蓝色牌匾的颜色减半。
大门而入是一条长廊,里面挂着钱钟书、傅雷、葛兆光等7位作家的节选。 书店内整体空间整齐的被划分成三个区域:“三联生活”、“三联阅读”、“三联活动”。
正对大门口的是“三联阅读”,门口外就是喧嚣闹市,门内就是阅读的宁静自由,这个算是四合院中的厅堂 ,进门是吧台,可供客人点上一杯咖啡或茶,享受阅读的时间,左右两边各有一面高耸的大书柜。
“三联阅读”背后的空间则是“三联活动”,同时也是三联书店的阅读室,这里提供给读者绝对安静的阅读空间。
玻璃门也是选用了隔音材质,中间还有一棵古老的香樟树,浮动的心灵在这里也会得到沉静。
玻璃墙的背面,是 “说、写、读” 三个大字儿,其实这也是传统的阅读概念。
中庭里玻璃走廊的两旁,放着可供来书店的客人休憩的桌椅,鲜艳的颜色搭配,给整个书店增添了不少活泼的气息。
前院的两边则是区域“三联生活”,里面不仅有三联自主品牌的文创产品,还有一些来自国外的文创产品,这些全都是精心挑选的。
不仅有自主品牌,也有国外产品,这也是三联韬奋书店向大家展现的多样的国内外结合的理念。
“三联生活”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人才参与进来,共同地去加入“三联”这个平台里,来表达以及传承。
作家张晓风说过一句话, “生活里最快乐的事是聊天,而读书,是最精致的聊天。”
在三联韬奋书店的“三联阅读”空间里,陈列着三联书店和其他出版社的精品书籍,以丛书为代表。
在这里你会发现在这里当下热门畅销书会极其少,是因为这样做是希望可以区别于其他“碎片化”的“超市快餐式”书店,可以引导读者静下心来阅读好书。
选好书,是一个书店的职责。 三联韬奋书店在选书上特别注重书籍本身内容的品质感,同时也会回归到三联书店所要传达的本质,希望所有人通过这些书籍而感受到其中传达的理念。
这里经常会聚集一群优秀作者,在“三联活动”内会不定期的举办一些学术性的论坛、文化讲座、书籍发布会、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 ,给所有热爱阅读的人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场所。
还有,书店在每周五、六都会选择24小时营业,提供给阅读者们更充足的时间来阅读。 在夜里专属的时光内,窥探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是跟自己交流的最好时间。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书店也不会消亡甚至倒下的,它会经过一次次的冲击之后迎来更好的未来,化为一个平台,一个入口,一个可以因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共同相近的的人能够相遇的场所。
在我们漫长的岁月人生中,总有那么一部分的时间应该留给阅读。
三联韬奋书店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宽窄巷子30号院
人均:47元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四、日 9:00-22:30
周五、六 全天
-本期编辑:Abby-
Photograph 摄影丨@-张凌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