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邯郸相关的成语典故_与邯郸相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_1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与邯郸相关的成语典故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与邯郸相关的成语典故的话题。
1.有关河北邯郸的成语和故事有多少个呢?
2.请您列举两个邯郸成语典故,并结合典故评述邯郸古城的历史文化
3.邯郸的成语有哪些
4.邯郸诞生成语典故1500多条
有关河北邯郸的成语和故事有多少个呢?
在成语形成的过程中,与邯郸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在汉语全部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而且这些成语大部分属于有历史典故的部分,比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完壁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将相和”、“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一言九鼎”、“背水一战”等,这一非常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映衬出邯郸文化底蕴的厚重。 邯郸有许多因成语典故而得名的文物古迹,比如学步桥、回车巷、黄粱梦吕仙祠、毛遂墓等,到那里不仅能欣赏历史遗存,而且能感悟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弘扬成语这一语言文字艺术的奇葩,邯郸在市区内修建了一座“邯郸成语典故苑”,邀请著名书法家将100多条成语典故书写、篆刻于奇石、碑林、亭台之上,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 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有: 邯郸学步 因人成事 三寸之舌 伤弓之鸟 梅开二度 窃符救赵 胡服骑射 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奇货可居 邯郸学步 鹬蚌相争 黄粱美梦 一枕黄粱 奉公守法 旷日持久 利令智昏 不遗余力 南辕北辙 破釜沉舟 毛遂自荐 背水一战 围魏救赵 智者千虑 舍本逐末 攻难守易 犹豫不决 一狐之腋 三人成虎 顶天立地 前倨后卑 管窥锥指 以卵击石 赏罚分明 瓜田李下 路不拾遗 鹿死谁手 市道之交 难至节见 步履蹒跚 坐怀不乱 补日 河伯娶妇 退避三舍 言犹在耳 董狐之笔 天夺之魄 欺世盗名 一日千里 中饱私囊 天经地义 以人为镜 按兵不动 当局者迷 掩耳盗铃 大儒纵盗 争先恐后 坐享其成 剖腹藏珠 羽毛未丰 徙宅忘妻 始终不渝 载舟覆舟 无功受禄 犯颜直谏 因势利导 食不甘味 唱筹量沙 乐极生悲 居心叵测 安然无恙 燕雀处堂 天下无双 轻虑浅谋 志在四方 一叶障目 举措失当 徐市求仙 纲举目张 取而代之 声名狼藉 死有余辜 自危 左提右挈 无出其右 身无可击 袖藏金椎 箭在弦上 巧夺天工 山鸡舞镜 未可厚非 疾风劲草 乌合之众 推心置腹 狗尾续貂 生灵涂炭 怙恶不悛 坚壁清野 白云亲舍 不学无术 孤注一掷 拒谏饰非 罚不当罪 叶公好龙 价值连城 伤弓之鸟 步履蹒跚 路不拾遗 管窥锥指 一狐之腋 利令智昏 纸上谈兵 鹬蚌相争 黄梁美梦 旷日持久 破釜沉舟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智者千虑 胡服骑射 犹豫不决 前倨后卑 瓜田李下 难至节见 邯郸学步 窃符救赵等 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请您列举两个邯郸成语典故,并结合典故评述邯郸古城的历史文化
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也说“学步邯郸”。
黄粱一梦: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后喻荣华富贵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美好之事物,亦不过顷刻而已,转眼成空;或喻梦寐以求之欲望落空,常用此语。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因而大彻大悟,三生浮屠。后世说的“黄粱梦”或“邯郸梦”,都从此而出。
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后来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本人。
毛遂自荐: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我推荐。战国时,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典出《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窃符救赵: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饱受称颂。
纸上谈兵:纸:书。上:上面 。谈:谈论。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邯郸的成语有哪些
1,胡服骑射。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特别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胡服骑射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了以邯郸为国都的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2,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鸡泽人。公元前260年,秦大败赵军于长平,乘胜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危在旦夕。 赵王派平原君赴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前往。 谈判中,楚王畏秦,议事不决,毛遂按剑上阶慷慨陈辞,直说利害,说服了楚王合纵抗秦,使赵国得救。毛遂向我们展示了燕赵人的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畏强权,为国为民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为邯郸古城增添了英雄的色彩。
邯郸诞生成语典故1500多条
1.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缺乏自信心,经常感到事事不如人,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走路的姿势太丑.一天,他在路上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于是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去学走路.在邯郸,他无论是看到小孩,老人还是看到妇女走路他都觉得好看,都学.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2.围魏救赵: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邯郸诞生成语典故1500多条,据不完全统计,与邯郸历史文化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邯郸学步、胡服骑射、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每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都记录着邯郸的历史沧桑。一、成语文化
2005年10月26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
据专家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漫步在邯郸的街头巷尾,随处都能见到成语典故,邯郸学步雕塑(学步桥)、胡服骑射雕塑、荀子雕塑、罗敷雕塑、武灵丛台、七贤祠、回车巷、插箭岭等。
二、邯郸简介
邯郸市,简称“邯”,是河北省辖地级市,Ⅱ型大城市,是院批复确定的河北省南部地区中心城市。截至2022年末,全市下辖6个区、1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206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28.1万人。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
邯郸是东出西联、通南达北的重要节点,境内铁路有京广、邯长、邯济、邯黄铁路和京广高铁;干线公路有6条高速公路,7条国道及17条省道。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西汉时期,邯郸为赵国(藩国)王都,与洛阳、临淄、宛城、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临漳县境内)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五代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初为后唐国都,后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陪都。出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84条,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地域文化与地名由来
一、地域文化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103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绵绵8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鸡泽毛遂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女娲文化、北齐石窟文化。
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十多项文化脉系,内涵博大精深,风格丰富多彩。
二、地名由来
“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华地名文化的特例。名称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1、邯郸在战国以前写作甘丹。有学者认为太阳初升过地平线叫甘,太阳落山过地平线叫丹。邯郸即日出日落之地。
2、邯郸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过去是有邯郸这个姓氏的,邯郸是一个复姓。
3、《汉书·地理志》中魏国张晏提出:“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郸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郸。
好了,今天关于“与邯郸相关的成语典故”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与邯郸相关的成语典故”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