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在成语中的故事数量_中华龙在成语中的故事数量有哪些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中华龙在成语中的故事数量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中华龙在成语中的故事数量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1.龙的寓言故事

2.龙的形象何以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3.龙的寓言故事〔除画龙点睛 叶公好龙〕

4.龙的成语

5.形容龙的成语

中华龙在成语中的故事数量_中华龙在成语中的故事数量有哪些

龙的寓言故事

       龙神通广大,影响深远,十二生肖中没有一种能和它相比的。尽管龙和人类陌生,其他如牛、马、羊、鸡、猪、狗、兔、猴,倒和被谑称为“两脚兽”的人关系密切。虎要吃人,蛇要咬人,但人也要剥虎皮,泡虎骨酒;蛇羹是岭南名菜,蛇皮可以制钱包,蛇胆明目,功效卓著。只有鼠十分差劲,形容猥琐,行动鬼祟,不但贪污盗窃,与人争食,还能传布鼠疫,危害极大,因此我们报刊上的流行语中,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一说。但谚云“咬人的狗不叫”,随口嚷嚷,喊打不等于真打。因为我们家大业大,无妨眼开眼闭,犯不着过分认真。所以在十二生肖中,鼠龙安然并坐,高踞一席,从未中说有什么人提出异议。也不知道这十二生肖是谁圈定的,如果改用选举,鼠肯定要落选。

       龙代表至尊无上的帝王,君临天下。帝王之宅,龙幡虎踞,帝王凤目龙睛,穿龙袍、睡龙床、坐龙庭,“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是大诗人王维描摹天子早朝的名句。他一高兴,是龙心大悦;一发火,是龙颜大怒,都是非同小可的事。帝王有后有妃,“后宫佳丽三千人”,替他生产龙种。他一旦死去,就叫龙驭宾天。而继承王位的,自然非龙种莫属。龙子龙孙,绵延不绝,才能万世一系,系于不隳。终身制和世袭制是封建法统的精髓,但检点二千余年的王朝兴替史,终身制和世袭制都不免有些麻烦。秦二世而斩,开头就开得不吉利。有一首唐诗说:“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琐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把秦祚短促归咎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这种书生之见,未必认为确论。刘邦心直口快,他的名言是:“乃公马上得天下,安用诗书!”抗日战争胜利,由重庆复员的人物,以“老子抗战八年”为口头禅;解放以后,则有“江山是我们打的”,同义反复,一脉相沿,来源极古。

       龙在中国,普及时空,广被万象。天子门下的文臣武将,文的才华出众,称为龙跃凤鸣;武的气慨不凡,喻为龙骧虎步;年少有才,那就是龙驹凤雏了。老百姓婚娶,是终身大事,享有点龙凤花烛的特殊待遇,显示皇恩浩荡。舞龙灯,赛龙船,当然是盛世风光的点缀。宝剑中的名器,号为龙泉。马中良材,拥有龙马、龙文、龙媒、龙孙等美称。庭园中有龙柏、龙爪槐,龙舌兰,筵席上有龙虾,果品中有龙眼,香料中有珍贵的龙涎香。还有一种状如蟑螂的龙虱,是广东人酷食的美食。这里随手掇拾,已经美不胜收。但列举的只限于龙的“正面形象”,还另有些龙,例如小菜场上的长龙,令人谈龙色变的龙卷风,困为可能引起消极影响和不良反应,为了顾及社会效果,恕置不论。

       文学艺术世界,自然也少不了龙的影子。鸿篇巨制、锦心绣口的天才运作,是雕龙高手;等而下之,就属于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了。有关龙的掌故、传说、寓言、神话,瑰奇谲丽,摆起龙门阵来,决不止一千零一夜。有的还很耐人寻味。“叶公好龙”的故事,现已为人所熟知。据说叶公爱龙,满屋子都是龙画、龙雕、龙饰,龙受宠若惊,引为知己,就从天而降,登门拜访。谁知龙头刚在窗口出现,叶公就骇得拔腿而逃。叶公是古人,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例如民主、自由这样的东西,供在玻璃窗里,当做政治摆设,或者挂在口边,作为茶余酒后的清谈,是很有趣的,很能装点文明风雅,但一遇到真价实货,就难免步叶公后尘,“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了。

       《封神榜》里对龙王的描写很不严肃。哪吒闹海,不但把东海龙王敖光的水晶宫闹得家翻宅乱,打死龙王三太子,抽了龙筋,还把敖光叫做“老泥鳅”,揭了他的龙鳞,打得他大叫“饶命”。哪吒是七岁的孩子,当然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一条“革命”道理;而因为他不但是东塘关总兵李靖的公子,地道的,而且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的弟子转世,很有来头的缘故。

       《西游记》更有歪曲龙王英雄形象的嫌疑。原来唐朝长安西门街有个卖卦先生,神机妙算,曾给相识的渔夫卜课,看准在哪里下网能够得鱼。就为这点小事,东海龙王敖光认定有损水族利益,怀恨在心,乘玉皇大帝下旨降雨的机会,以权谋私,违法作弊,设就圈套,准备狠狠地整那卖卦先生,不想因此触犯天条,害人反害己,第二天午时三刻就要问斩,而监斩官却是唐太宗驾下的丞相魏徵。亏得卖卦先生宽厚,以德报怨,指点龙王赶快向人王求情,救他一命。唐太宗王王相护,慨允帮忙,把魏徵招来对弈,扣在御前,延误他的监斩时刻。谁知魏徵铁面无私,伏在桌上打了个瞌睡,灵魂出窍,还是上天把敖光的老龙头砍了。这个故事说得神乎其神,大大丑化了龙王,美化了魏徵,是很不足为训的。魏徵诚然是史书公认的一代名臣,提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无道理,敢于“犯颜正谏”,骨头很硬。为了表示敬老尊贤、安国利民的意向,不妨予以口头表扬,但却不可不知高低轻重,妄想“步武前贤”,向魏徵学样。须知龙喉下有逆鳞,触犯了,龙要起杀心的。最好学点庄子说的“屠龙术”云里雾里,光说不练。二十年前,有人轻举妄动,在报上鼓吹学习魏徵,又有人编什么《海瑞上疏》、《海瑞罢官》,结果引爆了那一场天摇地动、鬼哭神号的大事变。人命关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是“十分必要”的。《红楼梦》写秦可卿闺中有一副对联,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贾宝玉看了大不以为然,这样不通世故,不识时务,难怪贾政认为忤逆不孝,要痛加鞭挞了。

       有些传奇志怪中所写的龙,却颇有些平民化的倾向。龙究竟是什么样子?《柳毅传》中有一段细腻的笔墨:“大声忽发,天坼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十雹,一时皆下”。威灵显赫,很有盛气凌人的派势。其实这条龙只是性子暴烈,却讲究人情,嫉恶如仇,很容易亲近的。《柳毅传》里的龙女,婉矣欠(二字合一)缱绻,美貌多情,被薄幸的丈夫所抛弃,悲苦无告,落得牧羊道畔,经过许多曲折,终于下嫁一位曾代她向娘家送信的落第书生柳毅。她认为这段人龙混杂的婚姻是天意,口吻活像个普通听天由命的善良妇女,有失龙君千金风度。柳毅娶了龙女,白日飞升,享用豪华,胜于公卿,而且朱颜长驻,成了神仙。自来龙门难逃,狗洞易钻,夤缘进身,正是终南捷径。古往今来,多少蝇营狗苟的风云人物、火箭干部,就是这样上去的。不久以前,江西就出过一位赫赫有名的副省长。柳毅是正派人,以“义夫”自许,不幸考不上进士,却幸而遇见龙女,一念之善,无意中由攀龙而乘龙,为后世的登龙术多开了一道门路,很值得投机家焚香顶礼,表示感谢。

       虎啸风生,龙腾云涌,在十三大的风云际会中,十亿人翘首长天,祝愿中华民族这条五千年的东方老龙乘时崛起,不要重演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故态,那么草野蚁民,就要欢欣鼓舞,山呼万岁了。

       回答者:hncscz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3 08:39

       --------------------------------------------------------------------------------

       龙飞凤舞:形容气势奔放雄壮。

       龙马精神:龙马指骏马。比喻人像龙马一样的精神壮健。

       龙眉凤目:形容人的仪表英俊,气度不凡。

       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或能人和庸人混合在一起。

       龙潭虎穴:比喻非常险恶的地方。

       龙吟虎啸:像龙虎那样长吟长啸。形容声音高亢响亮。

       龙跃凤鸣:神龙腾跃,凤凰长鸣。比喻才华出众。

       龙争虎斗:形容竞争非常激烈。

       龙行虎步:形容人行走时,步态稳健、沉著。

       群龙无首:比喻没有人领导。

       生龙活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

       望子成龙:希望子孙能成为出人头地的人物。

       笔走龙蛇: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叶公好龙:喻指不是真心喜欢某件事或物,却做出一副喜欢的样子。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回答者:TCK20051130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6 14:53

       --------------------------------------------------------------------------------

       龙神通广大,影响深远,十二生肖中没有一种能和它相比的。尽管龙和人类陌生,其他如牛、马、羊、鸡、猪、狗、兔、猴,倒和被谑称为“两脚兽”的人关系密切。虎要吃人,蛇要咬人,但人也要剥虎皮,泡虎骨酒;蛇羹是岭南名菜,蛇皮可以制钱包,蛇胆明目,功效卓著。只有鼠十分差劲,形容猥琐,行动鬼祟,不但贪污盗窃,与人争食,还能传布鼠疫,危害极大,因此我们报刊上的流行语中,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一说。但谚云“咬人的狗不叫”,随口嚷嚷,喊打不等于真打。因为我们家大业大,无妨眼开眼闭,犯不着过分认真。所以在十二生肖中,鼠龙安然并坐,高踞一席,从未中说有什么人提出异议。也不知道这十二生肖是谁圈定的,如果改用选举,鼠肯定要落选。

       龙代表至尊无上的帝王,君临天下。帝王之宅,龙幡虎踞,帝王凤目龙睛,穿龙袍、睡龙床、坐龙庭,“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是大诗人王维描摹天子早朝的名句。他一高兴,是龙心大悦;一发火,是龙颜大怒,都是非同小可的事。帝王有后有妃,“后宫佳丽三千人”,替他生产龙种。他一旦死去,就叫龙驭宾天。而继承王位的,自然非龙种莫属。龙子龙孙,绵延不绝,才能万世一系,系于不隳。终身制和世袭制是封建法统的精髓,但检点二千余年的王朝兴替史,终身制和世袭制都不免有些麻烦。秦二世而斩,开头就开得不吉利。有一首唐诗说:“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琐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把秦祚短促归咎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这种书生之见,未必认为确论。刘邦心直口快,他的名言是:“乃公马上得天下,安用诗书!”抗日战争胜利,由重庆复员的人物,以“老子抗战八年”为口头禅;解放以后,则有“江山是我们打的”,同义反复,一脉相沿,来源极古。

       龙在中国,普及时空,广被万象。天子门下的文臣武将,文的才华出众,称为龙跃凤鸣;武的气慨不凡,喻为龙骧虎步;年少有才,那就是龙驹凤雏了。老百姓婚娶,是终身大事,享有点龙凤花烛的特殊待遇,显示皇恩浩荡。舞龙灯,赛龙船,当然是盛世风光的点缀。宝剑中的名器,号为龙泉。马中良材,拥有龙马、龙文、龙媒、龙孙等美称。庭园中有龙柏、龙爪槐,龙舌兰,筵席上有龙虾,果品中有龙眼,香料中有珍贵的龙涎香。还有一种状如蟑螂的龙虱,是广东人酷食的美食。这里随手掇拾,已经美不胜收。但列举的只限于龙的“正面形象”,还另有些龙,例如小菜场上的长龙,令人谈龙色变的龙卷风,困为可能引起消极影响和不良反应,为了顾及社会效果,恕置不论。

       文学艺术世界,自然也少不了龙的影子。鸿篇巨制、锦心绣口的天才运作,是雕龙高手;等而下之,就属于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了。有关龙的掌故、传说、寓言、神话,瑰奇谲丽,摆起龙门阵来,决不止一千零一夜。有的还很耐人寻味。“叶公好龙”的故事,现已为人所熟知。据说叶公爱龙,满屋子都是龙画、龙雕、龙饰,龙受宠若惊,引为知己,就从天而降,登门拜访。谁知龙头刚在窗口出现,叶公就骇得拔腿而逃。叶公是古人,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例如民主、自由这样的东西,供在玻璃窗里,当做政治摆设,或者挂在口边,作为茶余酒后的清谈,是很有趣的,很能装点文明风雅,但一遇到真价实货,就难免步叶公后尘,“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了。

       《封神榜》里对龙王的描写很不严肃。哪吒闹海,不但把东海龙王敖光的水晶宫闹得家翻宅乱,打死龙王三太子,抽了龙筋,还把敖光叫做“老泥鳅”,揭了他的龙鳞,打得他大叫“饶命”。哪吒是七岁的孩子,当然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一条“革命”道理;而因为他不但是东塘关总兵李靖的公子,地道的,而且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的弟子转世,很有来头的缘故。

       《西游记》更有歪曲龙王英雄形象的嫌疑。原来唐朝长安西门街有个卖卦先生,神机妙算,曾给相识的渔夫卜课,看准在哪里下网能够得鱼。就为这点小事,东海龙王敖光认定有损水族利益,怀恨在心,乘玉皇大帝下旨降雨的机会,以权谋私,违法作弊,设就圈套,准备狠狠地整那卖卦先生,不想因此触犯天条,害人反害己,第二天午时三刻就要问斩,而监斩官却是唐太宗驾下的丞相魏徵。亏得卖卦先生宽厚,以德报怨,指点龙王赶快向人王求情,救他一命。唐太宗王王相护,慨允帮忙,把魏徵招来对弈,扣在御前,延误他的监斩时刻。谁知魏徵铁面无私,伏在桌上打了个瞌睡,灵魂出窍,还是上天把敖光的老龙头砍了。这个故事说得神乎其神,大大丑化了龙王,美化了魏徵,是很不足为训的。魏徵诚然是史书公认的一代名臣,提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无道理,敢于“犯颜正谏”,骨头很硬。为了表示敬老尊贤、安国利民的意向,不妨予以口头表扬,但却不可不知高低轻重,妄想“步武前贤”,向魏徵学样。须知龙喉下有逆鳞,触犯了,龙要起杀心的。最好学点庄子说的“屠龙术”云里雾里,光说不练。二十年前,有人轻举妄动,在报上鼓吹学习魏徵,又有人编什么《海瑞上疏》、《海瑞罢官》,结果引爆了那一场天摇地动、鬼哭神号的大事变。人命关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是“十分必要”的。《红楼梦》写秦可卿闺中有一副对联,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贾宝玉看了大不以为然,这样不通世故,不识时务,难怪贾政认为忤逆不孝,要痛加鞭挞了。

       有些传奇志怪中所写的龙,却颇有些平民化的倾向。龙究竟是什么样子?《柳毅传》中有一段细腻的笔墨:“大声忽发,天坼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十雹,一时皆下”。威灵显赫,很有盛气凌人的派势。其实这条龙只是性子暴烈,却讲究人情,嫉恶如仇,很容易亲近的。《柳毅传》里的龙女,婉矣欠(二字合一)缱绻,美貌多情,被薄幸的丈夫所抛弃,悲苦无告,落得牧羊道畔,经过许多曲折,终于下嫁一位曾代她向娘家送信的落第书生柳毅。她认为这段人龙混杂的婚姻是天意,口吻活像个普通听天由命的善良妇女,有失龙君千金风度。柳毅娶了龙女,白日飞升,享用豪华,胜于公卿,而且朱颜长驻,成了神仙。自来龙门难逃,狗洞易钻,夤缘进身,正是终南捷径。古往今来,多少蝇营狗苟的风云人物、火箭干部,就是这样上去的。不久以前,江西就出过一位赫赫有名的副省长。柳毅是正派人,以“义夫”自许,不幸考不上进士,却幸而遇见龙女,一念之善,无意中由攀龙而乘龙,为后世的登龙术多开了一道门路,很值得投机家焚香顶礼,表示感谢。

       虎啸风生,龙腾云涌,在十三大的风云际会中,十亿人翘首长天,祝愿中华民族这条五千年的东方老龙乘时崛起,不要重演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故态,那么草野蚁民,就要欢欣鼓舞,山呼万岁了。

       龙飞凤舞:形容气势奔放雄壮。

       龙马精神:龙马指骏马。比喻人像龙马一样的精神壮健。

       龙眉凤目:形容人的仪表英俊,气度不凡。

       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或能人和庸人混合在一起。

       龙潭虎穴:比喻非常险恶的地方。

       龙吟虎啸:像龙虎那样长吟长啸。形容声音高亢响亮。

       龙跃凤鸣:神龙腾跃,凤凰长鸣。比喻才华出众。

       龙争虎斗:形容竞争非常激烈。

       龙行虎步:形容人行走时,步态稳健、沉著。

       群龙无首:比喻没有人领导。

       生龙活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

       望子成龙:希望子孙能成为出人头地的人物。

       笔走龙蛇: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叶公好龙:喻指不是真心喜欢某件事或物,却做出一副喜欢的样子。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龙的形象何以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带龙的成语有鱼龙混杂、来龙去脉、车水马龙、藏龙卧虎、画龙点睛、卧虎藏龙、群龙无首、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争虎斗等。

       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用来象征祥瑞。

       龙最基本的形象特点是“九似”。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

       辞书之祖《尔雅》提到了凤凰的形象,关于龙却只字未提。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同为宋人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成语简介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语

龙的寓言故事〔除画龙点睛 叶公好龙〕

       前言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起源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赖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关于龙的起源还有许多学说:神异动物说 、图腾合并说 、天象树神说、 恐龙遗记说 、外邦传入说、模糊集合说等。

       龙文化的内涵

       北大一位教授从三个层次,揭示了中国龙文化的多重内涵:第一层,龙的观念 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第二层,龙的理念 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第三层,龙的精神 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中国的龙却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四具基本观念:

       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二是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

       三是阴阳交合的发展观(或叫变易观);

       四是兼容并包的文化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堪称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龙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再加上神秘主义的形式,蕴涵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龙作为通天神兽,有助于人达到通天之道。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龙形态,大多数都包含这种文化内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号称“中华第一龙”的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鳄型原龙。这里的整个蚌塑的文化内涵,据李学勤、冯时等著名专家研究,俨然是一幅六千年前的一幅“苍龙白虎北斗星图”,既表现古人以苍龙、白虎和北斗星座确定时间与农业生产季节,也反映出这位高踞于当时权力上层的墓主,足踏北斗、执掌乾坤的神灵地位。而蚌塑的鳄型原龙,在这里起了通天神兽作用。

       龙作为飞天神兽,可以帮助人达到升天境界。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借齐国术士公孙卿之口,讲述了黄帝乘龙升天的神话传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在这里,鼎上的龙纹是一个神奇的中介,它使龙下凡,助黄帝升天。

       《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开宗明义的乾卦,就以龙——苍龙星座的物候历法为中介,提出了“天——地——人”统一的思维框架、思维模式。

       孔子晚年《易传》与帛书易传中,正是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高度,来解释《易经》乾卦内涵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龙作为通天之物,还有助于生成了“天人合一”,“天——地——人”统一的宇宙模式。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或许可以举出西汉初期杂家巨作《淮南子》的《地形训》:“正土之气,御乎埃天。埃天五百岁生缺,缺五百岁生黄埃,黄埃五百岁生黄澒,黄澒五百岁生黄金,黄金千岁生黄龙,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阴阳相迫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黄海。

       这里有许多神秘主义、牵强附会的地方,但一个合理内核,则是表达了“天一地二人三”的宇宙模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龙成了沟通“天人”或“天、地、人”的中介环节。

       由此可见,在龙的形象、龙的观念中,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独特形式,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龙文化的本质

       中国原龙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但本质与主流却不能简单归结为原始图腾文化。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文化涵义——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的龙都与原始图腾有重大差异,因而表现出以下本质特征:

       源于图腾,超越图腾

       中国的龙文化在现代中国绝非仅仅存在个别遗迹,而是依然保持强大生机,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素,中国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不能起到历史上的那种主导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

       图腾文化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而中国的龙,最初形态的原龙,即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是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期,中华文明时代的起源期,后来是中华文明中国的龙,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种原型,但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现有实物,而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文化符号。时代的形成期。

       中国龙的本质特征,却在于根本超越了氏族文化的血缘关系,升华为以地缘关系为根基的民族文化内涵。

       龙——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

       龙的传人

       龙天地开辟之后,就该创造生命、繁衍人类了。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这件伟大的工作是由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合作完成的。生活在既遥远,又幽美的"华胥氏之国"的"华胥氏"姑娘,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雷泽中的脚印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人首的"龙种"。由于再找不到其他女人,龙性在身又立志做"人类之父"的伏羲先生,只好和妹妹女娲氏**结婚,生下来第一批男人女人。这位堪称"人类之母"的女娲氏,也是龙身人首。这样,在那些汉代的画像石里,人类的这对父母便幸福地相依相偎,或手持吉祥物,相互礼敬,而两条龙尾,就紧紧地环绕着,亲密地交在一起。这大概就是"龙的传人"一说的源头吧。的传说

       龙与帝王的象征

       在公元前二世纪汉代以后,龙的形象与皇权联系起来,成为皇家的徽记。皇帝自称“真龙天子”,他的后代称为龙子龙孙,他的服饰被称作龙袍,他的一切用品都刻画上龙的形象。那么,龙是怎么成为帝王的象征的呢?

       来由大概有两个:上古的帝王天神大都是龙,或具有龙性。像我们提到过的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夏禹,还有以龙为官的太昊,乘龙而行的句芒,生子句龙的共工,以猪婆龙为乐师、教飞龙效八方风音的颛顼,以及因母亲感龙才有幸出生的帝喾,等等。中国人生来尚古,喜欢效法圣贤,过去的帝王是龙,后来的帝王自然也是龙了。即就是不具备龙性,也得设法把自己包装成龙。

       再说,龙要管地上的水,又要管天上的水,这就得具备在天地间来去自由的本领。它可以直达天廷,向天帝反映人间的情况;也可以从天廷下来,传达天帝的旨意,替天帝做事。皇帝不是说自己"受命于天"吗?不是自称是天的儿子,代天帝管理人间吗?显然,龙的神性和君主们的帝王性在这儿扣合在一起。于是,帝王们都成了"真龙天子"。

       好像没有哪个帝王不说自己是龙的。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于是被称作"祖龙"。汉高祖自称是母亲刘媪与蛟龙相配后所生,生得"隆准而龙颜"。楚汉相争时,范增发现刘邦具有"天子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汉景帝梦见赤猪化为赤龙,于是有了汉武帝。晋时有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结果应在晋元帝身上。。唐太宗出世的时候,有二龙戏于武功县池;宋高祖小的时候独卧讲台前,上有"五色龙章"……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统治者将自己与龙相联系,无不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或因其出身低微借此提高威信,或因社会动荡以此麻醉人民。

       海外龙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类似巨型爬行动物,身上有翅口中喷火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圣经的《启示录》中的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王子用利剑与凶龙搏斗,斩其头后救出弱女,是英雄救美女的西方版本。长相凶狠的龙也被古代西方人用在盾牌,军旗和徽章上

       ,用以起到阻吓敌人的作用。所以龙在西方也是战争的象征。

       在东方文化中,龙却是力量、财富、繁荣及祥和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可说是十分狂热。西方夫妇盼望千禧婴儿,中国人盼望生个龙子龙女。不论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华人都视自己为龙的传人。如果没有了龙,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建筑、服饰、喜庆节日、饮食、民俗乃至语言文字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中国人移民海外,中国的龙文化也随之流传到世界各地。其实远在白种人接触到中国龙文化以前,中国龙已经漂洋过海到日本,东南亚,以至美洲土著人当中。

       一两千年以来,日本农民和渔民就一直祭祀和崇拜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高松冢古坟中有一幅七世纪的壁画《青龙图》,其形态与中国龙相差无几。日本的古建筑中,中国汉唐明清时期龙的形态较多见,先秦时期的龙则少见。可见中国龙的艺术是从汉代开始大

       量传入日本的。

       中国龙文化传入东南亚要比日本早的多,因而显得更具原始文化的特性。越南、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龙凤艺术,明显具有中国长江文化系的特征。龙的头大,有些像狮子或牛,腹粗,尾大,足小。这种龙的形象在这一地区的建筑、服饰、雕刻,以及龙舟、龙舞

       和龙灯等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长江以南有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龙舟文化甚为发达。指挥龙舟竞渡的铜鼓饰有龙凤等吉祥动物图案。东南亚的铜鼓艺术源于中国。滇系和粤系铜鼓艺术的差别也见之于东南亚,成为长江龙凤文化的地方变体。从古代文化史的角度看,东南

       亚龙文化是长江文化系,特别是苗蛮文化向南的伸延。

       美洲古印地安人接受中国龙文化要比东南亚更要早得多。考古学家发现,早在7000年以前到哥伦布时期,中国龙艺术就传入美洲,和当地土著人文化结合,成为奥尔梅克、玛雅、阿斯特克、印加等部落龙文化的基干。兴起于公元前1000年(相当中国历史的商末周初)的奥尔梅克文化被认为是印地安文化的摇篮。奥尔梅克文化中有两种原始龙:鼍龙和螭龙,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大龙和小龙。与商周时期中国龙的本源相似。在一些古印地安人文化遗址中看到的龙的形象,几乎是中国扬子鳄的写生。印地安人神话传说中,火龙和水龙分别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国古代神话中,北方水神是水龙公工,南方火神是火龙祝融。考古学家把古印地安人的龙身体各部分分解分别于中国龙体各部位比较后惊奇地发现,玛雅文化的龙与黄河文化和松辽文化的龙极为相似,印加文化的龙几乎是华南文化和巴蜀文化龙的翻版。在美洲的金字塔和其他祭坛庙宇上饰有的龙的形象,说明古印地安人和中国人一样地崇拜龙文化。其实龙文化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中国龙文化在美洲的传播,佐证了中华人种早在远古时期就东渡美洲并带去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事实。

       龙文化的影响

       龙与绘画

       龙属于商代艺术家在多种动物艺术形象(原龙纹)的基础上再创造的产物,因而龙的实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象。中国的纯绘画艺术大约在东汉时期才从应用美术中独立出来,我们迄今所知最早的画龙专家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曹不兴。

       曹不兴之后,又有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善于画龙。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绝妙”。南北朝时代的张僧繇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画龙专家。 唐代的画龙名家有李思训、冯绍正、吴道子、孙位等宋代画龙高手最值得一提的是董羽、僧传古、陈容三人。董羽对画龙艺术最突出的贡献,是他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画龙理论——《画龙辑议》。

       明、清两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的时期。从传世的有龙形象的作品看,其表现手法与绘画技巧都更显成熟。

       龙与文学

       龙在古人的宗教、政治观念中具有一定的位置,龙纹又是现实生活中极为流行的纹像之一,龙自然要成为文学家笔下的素材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诗经》中所提到的龙多指器物上的龙纹,尤其以龙旗为最多,如“龙旗十乘”(《商颂?玄鸟》)、“龙旗阳阳”(《周颂?载见》)、“龙旗承祀”(《鲁颂?閟宫》)等等。

       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地又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九歌》中有很多涉及到龙的诗句,这些龙均属为神人驾车的神畜。如《云中君》“龙驾兮帝服”,《湘君》“驾飞龙兮北征”、“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大司命》“乘龙兮辚辚”,《河伯》“驾两龙兮骖螭”等等。

       随着诗歌的发展,以龙入诗的现象逐渐增多。隋唐以后,与龙相关的典故广见于诗中。

       龙与民俗

       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与龙相关者。这些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

       龙王会 每年夏历五月,很多地方都要举办"龙王会",这一习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龙抬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为汉族的“龙抬头节”。此时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就多了起来。寻根求源,“龙抬头节”可能是从上古的“龙见而雩”演化而来的。

       端午节

       端午节的历史极其悠久,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一些活动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阳节最重要的活动。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不同民族节日的时间、内容与活动亦不尽相同。

       祭龙节

       哈尼族,壮族、瑶族传统节日,哈尼族从农历二月二日起,聚居在红河南岸哀牢山中的哈尼人,陆续开始过节。节日这天,选出两位英俊的小伙子扮成姑娘,在"龙头"带领下,由众人簇拥,周游寨子。壮族在农历二月间过此节。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日所需的鸡、猪等祭物。祭日,外寨人骑马或载斗笠者均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可使人畜平安。瑶族节里农历三月三日。祭龙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盘古、祭玉皇、祭神农等。祭时,要杀猪献供,猪由全寨 出钱购买,祭毕由全寨人分食。妇女不参加祭祀仪式。

       龙头节

       云南河口大青山地区瑶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五。是日,当地群众备供品祭祀龙王。

       总结

       龙——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

       龙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吉祥物。中国是龙的国度。除了欧洲那个代表邪恶的龙外,世界各地的龙文化都源于中华文化,或者说龙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华文明的象征。龙崇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特征。几千年来华人崇拜龙,信仰龙,祈望龙给人类带来祥

       和,带来发达。

       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龙的神秘性和权威被绝对化,并渗透到国家意识形态中。但在中国民间,龙始终保留了它原始的象征意义,即龙代表了喜庆、祥和与富足。直到今天,龙的形象还广泛运用于建筑、艺术、文学、宗教、绘画、雕塑、服饰、剪纸、瓷器等各种领域,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龙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龙的成语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

       张僧繇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龙女拜观音

       在观音菩萨身边, 有一对童男童女, 男的叫善财, 女的叫龙女。 龙女原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 生得眉清目秀, 聪明伶俐, 深得龙王的宠爱。

       那么, 她是怎么会变成观音菩萨的随身女童的呢?

       相传有一天, 龙女听说人间玩鱼灯, 异常热闹, 就吵着要去观看。奈何老龙王就是不许。 龙女心里想道:你不让我去, 我偏要去!

       好容易挨到夜晚时分, 龙女便悄悄溜出水晶宫, 变成一个普通的渔家少女, 来到 闹鱼灯的地方。

       这是一个小渔镇, 街上的鱼灯多极啦! 有黄鱼灯、 鳌角灯、 章鱼灯、 墨鱼灯、 鲨鱼灯, 还有龙虾灯、 海蟹灯、 扇贝灯、 海螺灯、 珊瑚灯……龙女越看越高兴, 竟忘情地往人群里挤。

       谁知这时候从阁楼上泼下半杯冷茶来,不偏不倚正泼在龙女头上。 龙女猛吃一惊, 叫苦不已。 原来变成少女的龙女, 碰不得半滴水, 一碰到水, 就会现出龙形。 於是她不顾一切地挤出人群, 拼命地向海边跑去。 刚刚跑到海滩, 突然「忽喇喇」一声,龙女变成一条很大很大的鱼, 躺在海滩上动弹不得。

       正巧, 海滩土来了一瘦一胖的两个捕鱼小子, 看到这条光灿灿大鱼, 一下子愣住了。“这是什麽鱼呀! 怎麽会搁在沙滩上呢?” 胖小子胆子小, 站得远远的说:“从来没有看过这种鱼, 怕是不吉利, 快走吧!”

       瘦小子胆子大, 不肯离去, 边拨弄着鱼边说:“不管它是什麽鱼, 扛到街上去卖, 准能赚笔外快用用?” 两人嘀咕了一阵, 然后扛着鱼, 上街叫卖去了。

       那天晚上, 观音菩萨正在紫竹林静坐, 早将刚才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不觉动了慈悲之心, 对站在身后的善财童子说:“你快到渔镇去, 将一条大鱼买下来, 送到海里放生。”

       善财道:“菩萨, 弟子哪有银两去买鱼呀?”

       观音菩萨笑着说:“你从香炉里抓一把去就是了。”

       善财点头称是, 急忙到观音院抓了一把香灰, 踏着一朵莲花, 飞也似地直奔渔镇。

       这时, 两个小子已将鱼扛到大街, 一下子被观鱼灯的人围住了。 每个人议论纷纷, 可是谁也不敢贸然买这麽一条大鱼。

       有个白胡子老头说:“小子, 这条鱼太大了, 你们把它斩开来零卖吧?”

       胖小子一想, 觉得老头说得有理, 於是向旁人借来一把斧头, 举起来就要斩鱼。

       突然, 一个小孩子叫开了:“哎? 快看呀? 大鱼流眼泪了。”

       胖小子停斧一看, 大鱼果然流着两串晶莹的眼泪, 吓得丢掉斧头就往人群外面钻。

       瘦小子怕外快泡汤,赶紧拾起斧头要斩, 却被一个气喘吁吁赶来的小沙弥阻止住了:“莫斩! 莫斩! 这条鱼我买下了!”

       众人一看,十分诧异:“小沙弥怎麽买鱼来了?”

       那个老头停了一声, 翘着山羊胡子说:“和尚买鱼, 怕是要开荤还俗了吧?”

       小沙弥见众人冷语讥笑, 不觉脸红了, 赶紧说:“我买这条鱼是去放生的!” 说着, 掏出一撮碎银, 递给瘦小子, 并要他们将鱼扛到海边。

       瘦小子暗自高兴:“外快赚进了! 扛到海边, 说不定等小沙弥一走, 依旧能把这条大鱼扛回来呢!” 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鱼, 跟着小沙弥向海边走去。

       看看老好了

形容龙的成语

       导读:龙,集数种动物长相于一身,也是我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就像米饭一样每天给予着我们精神的食粮。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龙的成语集锦,欢迎阅读!

        矫若惊龙 矫:矫健。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骥子龙文 骥子:千里马;龙文:骏马名,旧时多指神童。原为佳子弟的代称。后多比喻英才。

        蛟龙得水 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龙骧虎视 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龙跃凤鸣 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

        龙肝凤髓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龙鸣狮吼 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龙潭虎穴 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来龙去脉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鲤鱼跳龙门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麟凤龟龙 此四种神灵动物,象征吉兆。比喻稀有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品格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龙盘虎踞 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龙马精神 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

        龙血玄黄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龙蛇混杂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龙骧虎步 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龙肝豹胎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老态龙钟 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龙蛇飞动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龙争虎斗 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

        龙驹凤雏 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常作恭维语。

        龙潭虎窟 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龙章凤姿 章:文采。蛟龙的文采,凤凰的姿容。比喻风采出众。

        龙吟虎啸 象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

        龙凤呈祥 指吉庆之事。

        龙跳虎卧 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龙飞凤舞 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龙蟠凤逸 如龙盘曲,如凤深藏。比喻有才能而没有人赏识。

        龙肝凤脑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配套成龙 搭配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

        攀龙附凤 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炮凤烹龙 烹:煮;炮:烧。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

        盘龙之癖 指爱好**的恶习。

        跑龙套 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烹龙炮凤 烹:煮;炮:烧。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

        乔龙画虎 形容假心假意地献殷勤。

        群龙无首 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法统一行动。

        人中之龙 比喻人中豪杰。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神龙见首不见尾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生龙活虎 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土龙刍狗 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

        屠龙之技 屠:宰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望子成龙 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

        痛饮黄龙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

        卧虎藏龙 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匣里龙吟 宝剑在匣中发出龙吟般的声响。原指剑的神通,后比喻有大材的人希望见用。

        一龙一蛇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药店飞龙 飞龙:指中药龙骨。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一世龙门 一世:一代;龙门:后汉时李膺有重名,后起的文人有登门拜访的,称之登龙门。称文人所崇仰的人物。

        叶公好龙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鱼龙曼衍 原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也比喻变化很多(含贬义)。

        云龙风虎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的事物相感应。

        云龙井蛙 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

        元龙豪气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氾;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

        元龙高卧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鱼龙混杂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云起龙骧 骧:腾起。如云涌升,如龙腾起。旧时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游云惊龙 形容书法精妙。

        直捣黄龙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一直打到黄龙府。指捣毁敌人的巢穴。

        鳌愤龙愁 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

        扳龙附凤 谓依附龙凤而升空。

        禅世雕龙 指文章世代相传。

        乘龙配凤 比喻得佳偶,结良缘。

        打凤牢龙 亦作“打凤捞龙”。①喻安排圈套使强有力的对手中计。②喻设法寻找合适的人选。

        打虎牢龙 犹言打凤牢龙。

        大水冲了龙王庙 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相互发生了冲突争端。

        鼎成龙去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鼎成龙升 见“鼎成龙去”。

        鼎湖龙去 同“鼎成龙去”。

        飞龙乘云 指龙乘着云彩上天。比喻英雄乘时机而得势。

        飞龙在天 比喻帝王在位。语本《易·干》:“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

        凤附龙攀 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后以“凤附龙攀”谓依附帝王权贵建功立业。

        凤骨龙姿 形容超凡的体格和仪态。

        凤狂龙躁 形容心情烦躁,精神失常。

        凤楼龙阙 形容华美的宫阙楼台。

        凤毛龙甲 凤的羽毛,龙的鳞甲。比喻珍贵之物。

        凤髓龙肝 比喻珍奇美味。

        凤舞龙飞 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凤舞龙蟠 凤凰飞舞,蛟龙盘曲。形容相配得当。

        凤箫龙管 指笙箫一类管乐的吹奏声。

        凤臆龙鬐 凤凰的胸脯,龙的颈毛。比喻骏马的雄奇健美。

        凤翥龙蟠 像凤凰飞舞,蛟龙盘曲。比喻体势的飞扬劲建,回旋多姿。

        凤翥龙翔 龙飞凤舞,形容风采姿态的高超。翥:鸟飞。

        凤翥龙骧 形容奋发有为。

        凤子龙孙 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附凤攀龙 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讬凤攀龙 犹言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权贵。

        贯斗双龙 据《晋书·张华传》载:“晋张华善望气,见斗牛间常有紫气,固命雷焕为丰城令访之。焕到县,掘狱屋基,得龙泉、太阿两宝剑,华与焕各佩其一。后华死,失剑所在。焕死,焕子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光彩照水,波浪惊沸,

        龟龙麟凤 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骇龙走蛇 龙蛇被掠走。形容声势浩大。

        鹤骨龙筋 瘦挺虬曲貌。

        虎步龙行 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虎窟龙潭 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虎略龙韬 略:指传说中黄石公所撰的《三略》。韬:指《六韬》。《三略》、《六韬》是古代兵书。泛指兵书、兵法,也指兵家权谋。

        虎掷龙拿 掷:挣扎跳跃。指龙虎互相争斗。比喻激烈的搏斗。

        画龙点晴 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黄龙痛饮 宋金交战,岳飞曾说要直捣黄龙府,与人痛饮。后遂以“黄龙痛饮”指彻底击败敌人,欢庆胜利。

        火龙黼黻 《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原指火形和龙形的文彩,后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犹如补缀百家之衣。

        活龙鲜健 形容健壮有活力。

        蛟龙戏水 比喻刀枪棍棒等武器使得轻松自如,灵活多变。形容武艺精湛纯熟。

        酒虎诗龙 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酒龙诗虎 见“酒虎诗龙”。

叶公好龙、龙飞凤舞、岁在龙蛇、生龙活虎、龙生九子。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亚洲其他国家和民族亦有受中华龙文化影响。

       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应龙、青龙为祖龙。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但与广为流传的"五爪金龙为天子象征"之说不同,古籍中记载有翼飞龙,方为天子之像。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与西方龙一样,大众眼中神圣的中国龙,也会有邪恶的一面出现,详细可见于本条目"中外差别"一栏。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今天关于“中华龙在成语中的故事数量”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龙在成语中的故事数量”,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