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情的成语典故文言文_8个关于友情的成语故事文言文版
1.关于友谊的故事100字文言文
2.交友之道的成语典故
3.竹林七贤七个人的典故文言文
4.文言文交友故事
5.关于兄弟的文言文
6.管仲与鲍叔牙文言文被动
7.羊角哀左白桃典故文言文
8.历史上的知己文言文小故事
1. 求关于友谊的文言文~
高山流水 先秦时代有位琴师,姓俞名伯牙,琴艺虽好,却苦无解语之人。
一日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道出其胸臆,“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于是被伯牙引为知音。但是子期早逝,伯牙痛苦万分,摔断琴弦…… 故事到这里,出现了另外一个版本,伯牙为什么要摔断琴弦呢?摔断琴弦后又发生了什么?年代久远,大部分人知道的是伯牙为了纪念朋友钟子期此后“终身不操”。
但在我的故事里是这样的:闻听子期亡讯,伯牙痛哭流涕,旁人不解,曰,我之所以和他做朋友,是本想着借此机会让他白送我几担柴,谁知道,柴还没送,他人已经死了!(注:古代重农抑商,乐师更是没有 桃花潭水 有两位朋友,其中一位是诗人,嗜酒如命。两人感情相当好,属于“感情深,一口闷”的类型。
在分别的前一天晚上,朋友请诗人喝好酒,还送了不少盘缠,诗人尽兴而睡,次日登舟远行,又闻岸上歌声缭绕,有感于怀,于是一首千古名诗挥笔而就:“**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过春节除了要贴对联,一般还会在大门两边贴上两个人的画像,也就是传说中的两位“门神”。其中一位是传说中“马踏黄河两岸,锏打山东六府,交友似孟尝,孝母赛专诸”的秦琼秦叔宝,也就是江湖上所称的“秦二哥”,还是真实历史中唐朝的开国功臣。
自然,这个故事,也就和“秦二哥”有关。 话说“秦二哥”为去登州救朋友,染面涂须冒充响马。
路过两肋庄时,出现了三条岔道,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二哥”不由得想起老母妻儿,真是“孝义难两全”,犹豫片刻,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
2. 关于友谊的文言文原发布者: *** 亚
关于朋友的文言文篇一:关于朋友的文言文关于朋友的1、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欧阳修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3、一贵一贱交情见。——骆宾王4、布衣之交不可忘。——李延寿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6、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7、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9、势力之交难以经远。——陆机10、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11、人生乐在相知心。——12、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1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韩愈14、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15、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冯梦龙16、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潜17、朋友,以义合者。——朱熹18、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战国策》19、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20、知音世所稀。——22、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逊志斋集》2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系辞上》25、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李白26、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27、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2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29、交情老更亲。——30、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31、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李白3
3. 关于友谊的古文,三个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伯牙弹琴,志向在高山,钟子期说:“妙呀!巍峨高大像泰山!”伯牙的志向在流水,钟子期说:“妙呀!浩浩荡荡像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了琴,终其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间没有值得他为其弹琴的人。并非只有弹琴是这个道理,贤者也是如此,即使有贤能的人,却没有人来善待他,贤能的人何必向人尽忠呢!马不是自己成为千里马,而是等到伯乐出现才可以。
包惊几笃于友谊
包惊几笃于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甚至。后方嫁女,闻吴女将适人,贫不能理装,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己女后一载始嫁。时论称之。
译文
包惊几对朋友间的友情很忠诚,与吴东湖是好朋友。吴东湖死后,包惊几照料吴家极其周到。后来,当包惊将自己的女儿要出嫁的时候,他听说吴东湖的女儿将要嫁人,但因家中贫穷不能自备嫁妆,他就把自己女儿的嫁妆送给她,自己的女儿晚了一年才出嫁。当时的人们都以此赞扬他。
荀巨伯忠于友情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
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奇怪荀巨伯还呆在这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4. 关于友情的文言文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章》
争友:诤友,直言规劝的朋友
令名:好名声
一个人身边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就会始终享有好名声。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投分:意气相投
切磨:互相切磋琢磨
箴规:彼此规谏劝戒
交意气相投的朋友,互相切磋,彼此规劝。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道,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谅:诚实
便辟:逢迎谄媚
善柔:当面奉承
便佞:善于花言巧语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有益。同阿谀奉承、当面逢迎背后诋毁、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
5. 一篇关于友谊的文言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 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敌既④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 友人命。”敌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⑧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既:已经 ⑤一:整个。⑥独止:一个人留下。⑦无义:不懂道义。 ⑧遂班:撤退。
译文
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奇怪荀巨伯还呆在这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6. 关于友谊的文言文的成语典故管鲍之交
管仲夷吾①者,颍上②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③,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⑤齐公子小白⑥,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⑦焉。鲍叔遂进⑧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⑨合诸侯,一匡天下⑩,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⑿,知我不遭⒀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⒁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⒂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7. 关于友谊的成语典故加原文加译文刎颈之交读音wěn jǐng zhī jiāo含义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故事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
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
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
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原文出处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 *** ,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翻译 廉颇说:“我身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仅凭着口舌立了点功,位次却在我之上。
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微贱之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
并公开扬言说:“我见了蔺相如,定要羞辱他。”相如听说了这话,不肯和他见面。
相如每逢上朝时,常常推托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先后,后来相如出门,望见廉颇,他就调转车绕道回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们都劝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眷家人来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
现您和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公然说一些无礼的话,您却害怕而躲避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平常的人对此尚且会感到羞耻,何况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用,请让我们走吧!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的威风比秦王怎么样?”门客们回答说:“自然不如秦王。”
相如说:“凭着秦王那样的威风,可是我蔺相如公开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虽然无能,难道会单怕廉将军吗?但我想到, *** 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施加武力,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如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同存。我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
后来廉颇听到这话,就光着膀子背上荆条,由门客引导着到;蔺相如府上赔罪,说:“我这粗野鄙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竟宽容我到了这种地步啊!” 两人终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8. 关于友谊的故事、名言、古文、古诗《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友谊的名言
友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英)休谟
友谊--是使青春丰富多彩的,清纯的生命的旋律,是无比美丽的青春赞歌。 --(日)池田大作
友谊是一种相互吸引的感情,因此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罗兰
没有彼此的敬重,友谊是不可能有的。 --(苏)马卡连柯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友谊不再增长的时候,它马上会开始下降--对于一个人的友谊总是不进则退,两者之间没有静止和平衡状态。 --(美)亨利、詹姆斯
若不能原谅彼此的小缺点便不能让友谊长存。 --(法)拉布吕耶尔
最牢固的友谊是共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锅一样。 --(英)科尔顿
幸福的时候需要忠诚的友谊,患难的时刻尤其需要。 --(古罗马)塞涅卡
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 --(英)培 根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德)马克思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英)培根
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欢乐中发生而共享了。 --(黎)纪伯伦
既不请求别人也不答应别人去做卑鄙的事情,为友谊的一项原则。 --(古罗马)西塞罗
柔和的态度对于一颗被人轻蔑的心的确是很大的安慰。 --(法)罗曼、罗兰
以赠品收买朋友,则他也可能被他人收买。 --(英)莎士比亚
长期在一起同甘共苦共患难,才能有莫逆之交。 --(古罗马)西塞罗
友谊的最大努力并不是向一个朋友展示我们的缺陷,而是使他看到自己的缺陷。 --(法)拉罗什夫科
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处在阳光下时,它会紧紧地跟着你,但你一旦走到阴暗处时,它立刻就会离开你。 --(英)培根
关于友谊的故事100字文言文
⑴ 3个关于交友的成语故事
1.交友典故之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出自《后汉书.吴佑传》。原文:“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意思是交友不嫌贫贱。
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读书,总认为自己所学有限,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公沙穆家中穷困,没有那麼多钱作为他入太学学习的费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吴佑的富户家做舂米工人。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他的身边,吴佑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在封建社会,贫富县殊,等级森严。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被传为一段佳话。
2.交友典故之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3.交友典故之莫逆之交
出自《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原文记述:“子祀、子兴、子梨、子来四人相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 *** ),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 *** ,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⑵ 关于交友的故事短一点
提供一个残酷一点的吧
我每天给朋友A一个鸡蛋,朋友A很感激我,有一天我突然不给他了,他跑过来质问我,他却没想到,是我给他的鸡蛋,对他的好,狗有的时候养不熟
我每天给朋友A一个鸡蛋,朋友A很感激我,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我给朋友B两个鸡蛋,他跑来质问我,他却没想到,鸡蛋是我的,我想给谁就给谁,而他什么也没给我,还要求那么多
⑶ 推荐几个关于“交友”的简短小故事
一、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
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石头瓦片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读书与平常一样,华歆丢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启示:我们应该像管宁一样,不受世俗诱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一意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淡泊名利,只有这样,将来才会成大器。联系文言文意思的内容想想,管宁为什么对华歆说:“子非吾友也。” 答:因为管宁看到华歆的为人处事不符合自己做人的原则,便断然绝交了。
二、刎颈之交
典 故: 出 处《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 的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 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赵国。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 很是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 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 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 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三、伯牙绝弦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为世再无之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坏,和琴弦断绝关系,一生不再弹琴。 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此后,因为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美妙,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因为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专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从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会晤起,40年里,他们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由于革命斗争需要,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联系越来越密切。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通信,交谈各种政治和科学理论问题,共同指导着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不仅十分钦佩恩格斯的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而且对恩格斯的身体也很关心。有一个时期,恩格斯生病,马克思时时挂在心上,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关切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也许还要厉害些。”恩格斯为了“保存最优秀的思想家”,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致力于革命理论的研究,他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到父亲经营的公司中去从事那“鬼商业”的工作。当《资本论》第一卷付印的时候,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的牺牲,我是决不可能完成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恩格斯尽管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他始终认为,能够同马克思并肩战斗40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这种崇高的革命友谊,正如列宁所赞扬的,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⑷ 关于交友的典故
交友典故:知音之交抄
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刚弹琴时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再一次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弹琴像这样,贤德的人也这样。即使是有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如何尽忠呢?这就如同驾驭不好,良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里远一样。
⑸ 关于交友的典故或成语故事(至少2个)
1、北郭骚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北郭骚是春秋时期齐国名士,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但他的家境不好,十分贫寒,以至于到了无钱奉养老母的地步。于是慕名去找当时名相晏子,希望得到一些粮食奉养老母。晏子久闻其名,很乐意交他这个朋友。
晏子临走又送北郭骚很多粮食、金钱。北郭骚谢绝了金钱收下了粮食,两人从此成了很好的朋友。不久之后,晏子受谗言被齐景公猜忌,逃亡他国,临行路过北郭骚家进来告别,晏子阐述了事情的经过,北郭骚只是说了一句:“请好自为之。”完毕送客。
晏子走后,北郭骚找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仰慕晏子道义,与之相交,如今晏子被无端猜忌,我将用生命为他洗清冤诬。”北郭骚换好衣冠,请朋友携剑和竹匣跟随其后。前往皇宫会见景公近臣,北郭骚慷慨激昂地说:“晏婴是名闻天下的贤相,因他在而其他国家畏惧不敢侵犯。若他出亡,齐国必遭侵犯。我不想看见国家生灵涂炭,我愿用我的生命为晏子洗清冤屈。”然后自刎身亡。景公看此情景非常后悔,亲自驾车在边境追回晏子。
2、俞伯牙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
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
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形成了“知音”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
3、生死之交的故事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4、管鲍之交
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
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5、马克思与恩格斯
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 *** 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
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⑹ 古代交朋友的故事
1、汉人范式与张劭相约,于二年后将拜访张劭家乡。到了约定的日期,张劭请他的母亲准备鸡黍,以待范式的来访,但张母认为相约已久,范式不一定会到,然而范式果然守信,远从山阳来到汝南。后用以指朋友之间互守诚信的邀约。
2、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江南乡试发生舞弊大案。开榜之后,愤怒的落第士子纷纷痛骂,作诗讽刺,并向主考官的官船投掷石块。事情越闹越大,消息传到北京,顺治皇帝震怒,责令严办。
查明真相后,受贿的主考官被抄家问斩,行贿者全部流放。朝廷严惩腐败,大快人心,但是矫枉过正,此案也牵连了不少无辜者,其中就有江南名士吴兆骞。
吴兆骞是江苏吴江人,少年时便已蜚声文坛,才华横溢。袁枚曾在《随园诗话》中提到他的《秋茄集》,对他赞不绝口。但是他恃才傲物,常常愤世嫉俗,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在这一年,吴兆骞参加了江南乡试,顺利考中举人,天大的喜事,却不料祸从天降。
由于受到科场案牵连,第二年,该科录取的举人全部被召到北京复试。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所有考生被押到露天考场,要求限时答卷。
每名考生的身后分别站着两名士兵,手持钢刀,严密监视。考场气氛肃杀,更像是上刑场,那些文弱书生平常哪见过这种场面,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吴兆骞并未参与科场舞弊,但由于又冻又怕,战栗中未能按时答完卷,不幸遭到冤判。
吴兆骞的家产被抄没,全家流放宁古塔,即现在的黑龙江宁安县。临行之前,好友顾贞观赶来送行,并劝他耐心等候,将来必定设法营救。
患难时刻方见真情,吴兆骞不由得感动落泪,昔日好友大多唯恐避之不及,顾贞观却毫不避讳。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边塞,吴兆骞度日如年,日夜巴望着好友搭救。
二十年过去了,吴兆骞依旧在宁古塔望穿秋水,顾贞观那边却杳无音信。绝望之中,他忽然醒悟: 自己落难之时,顾贞观能来相送已经很够味了,也许人家当初只是随意说了一句安慰的话,时隔这么多年,早就该忘了, 自己太天真了,竟然信以为真。想到这里,他终于彻底死心。
吴兆骞哪里知道,顾贞观一刻没有忘记对朋友的承诺。二十年来,他四处奔波,每天都把吴兆骞的诗文带在身上,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给别人看,希望能得到贵人相助,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来,顾贞观来到北京。寒冬腊月,冰雪覆盖,他忽然想起千里之外的好友,仍在冰天雪地中挨寒受冻,生死未卜, 不由得触景生情,写下了感人肺腑的《金缕曲》: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季子就是吴兆骞,原本是江南富家公子,如今却有家不能归,苟活于塞外边关,顾贞观很担心他能否挺得住。
转机终于出现,顾贞现有幸结识了纳兰性德,当朝权相明珠的儿子。等到时机成熟,顾贞观就把自己写的那首《金缕曲》送给纳兰性德看,请他出手相救。纳兰性德看后,不由得感动落泪,世上竟有如此真挚的友情,当即郑重承诺,十年之内必定办妥此事。
因为此时已到了康熙朝,而吴兆骞的案子是前朝顺治皇帝钦定的,纳兰性德考虑到翻案太难,所以只敢答应十年办到。顾贞观却继续恳求道:公子以十年为期,可是吴兆骞已在宁古塔蹉跎了二十年岁月,人生还有几个十年啊?纳兰性德深为感动,又答应以五年为期。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通过顾贞观、纳兰性德等人出钱出力,上下斡旋,终于将吴兆骞成功赎回,后定居于北京。吴兆骞做梦也没想到,二十三年后, 自己还能活着离开宁古塔。
也许是他更加想不到,三百多年后,世人仍在传诵他们这段友情。写到这儿,我忽然想起那句话:友谊地久天长!
3、古代有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4、郭子仪和李光弼就是典型的代表。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个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
皇帝命令郭子仪率兵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
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著。
5、春秋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枯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⑺ 谁能告诉我10个关于交友方面的成语故事,要带有故事。
1、杵臼之交
解释: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份
成语故事
东汉时,山东胶东书生公沙穆隐居在东莱山求学,为筹集求学经费,穿上粗布衣服到陈留郡长官吴祐吴大人家做舂米雇工,吴大人见其谈吐非凡,就与他结交为好友,并资助他继续求学。后来公沙穆学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正义官员。
2、刎颈之交
解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成语故事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3、莫逆之交
解释:情投意合的朋友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 *** ,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4、知音之交
释义:知音也谓知己,指非常了解、能赏识自己的知心朋友。知音难得,“人生得一知己足亦”。
成语故事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刚弹琴时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再一次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弹琴像这样,贤德的人也这样。即使是有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如何尽忠呢?这就如同驾驭不好,良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里远一样。
5、管宁割席
解释: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成语故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⑻ 有关交友的成语典故
1、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字叫公沙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读书,认为自己所学有限,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但是公沙穆家中穷困,没有那么多钱供他进入太学。于是,他到一家大户家里做舂米工人。而这位大户叫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他的身边,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对事情很有见解。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
2、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 *** ,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3、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刚弹琴时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再一次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弹琴像这样,贤德的人也这样。即使是有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如何尽忠呢?这就如同驾驭不好,良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里远一样。
4、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5、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
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
交友之道的成语典故
1. 有关于友谊的小故事,100字
春秋战国时,晋国上大夫(很高的一个官职)俞瑞字伯牙,有一珍贵的五弦琴。乘船中秋游览江山之时弹起,琴弦忽然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后发现是有人在岸上听琴。于是招此听琴人上船,见他是一个樵夫,便很轻视。没想到这个樵夫其实胸装才学无数,对他所弹的曲子、所弹的琴都了如指掌,于是说:“你对于音乐的道理十分明白,但如果我弹一曲,心中想着事情,你能知道吗?”俞伯牙将断弦重整,想着高山,弹了一曲,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想着流水弹了一曲,樵夫又赞道:“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施以宾客之礼,问樵夫姓名,答姓钟名徽字子期,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俞伯牙总算找到了知音,邀子期留下,子期要尽孝道而不肯,于是两人结为兄弟,伯牙赠子期黄金二镒(48两),约来年仲秋再见,洒泪而别。
光阴似箭,来年仲秋,俞伯牙又在江边等钟子期,却等不着。他弹奏一曲,发现商弦凄切,感到子期未来的原因,不是父丧,就是母亡。于是询问着找到了子期家,见一老者,是子期的父亲。老者哭着说,子期用所赠黄金,买书攻读,日夜辛勤,却心力耗费,染病于百日之前亡故了。俞伯牙大恸,泪如泉涌,在子期墓前悲奏一曲,却被周围不识音律的观看的人所耻笑,它们只知道琴声是用来取乐的。俞伯牙割断琴弦,将琴摔向祭石,登时玉轸抛残,今徽凌乱,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后弃官到江边侍奉子期的父母,曰:“子期即吾,吾即子期。”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
2. 关于友谊的故事、名言、古文、古诗《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友谊的名言
友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英)休谟
友谊--是使青春丰富多彩的,清纯的生命的旋律,是无比美丽的青春赞歌。 --(日)池田大作
友谊是一种相互吸引的感情,因此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罗兰
没有彼此的敬重,友谊是不可能有的。 --(苏)马卡连柯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友谊不再增长的时候,它马上会开始下降--对于一个人的友谊总是不进则退,两者之间没有静止和平衡状态。 --(美)亨利、詹姆斯
若不能原谅彼此的小缺点便不能让友谊长存。 --(法)拉布吕耶尔
最牢固的友谊是共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锅一样。 --(英)科尔顿
幸福的时候需要忠诚的友谊,患难的时刻尤其需要。 --(古罗马)塞涅卡
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 --(英)培 根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德)马克思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英)培根
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欢乐中发生而共享了。 --(黎)纪伯伦
既不请求别人也不答应别人去做卑鄙的事情,为友谊的一项原则。 --(古罗马)西塞罗
柔和的态度对于一颗被人轻蔑的心的确是很大的安慰。 --(法)罗曼、罗兰
以赠品收买朋友,则他也可能被他人收买。 --(英)莎士比亚
长期在一起同甘共苦共患难,才能有莫逆之交。 --(古罗马)西塞罗
友谊的最大努力并不是向一个朋友展示我们的缺陷,而是使他看到自己的缺陷。 --(法)拉罗什夫科
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处在阳光下时,它会紧紧地跟着你,但你一旦走到阴暗处时,它立刻就会离开你。 --(英)培根
3. 有关于友谊的故事,缩略100字以内在中国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份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
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
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 李稷因辈份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
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 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
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4. 关于友谊的文言文原发布者: *** 亚
关于朋友的文言文篇一:关于朋友的文言文关于朋友的1、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欧阳修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3、一贵一贱交情见。——骆宾王4、布衣之交不可忘。——李延寿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6、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7、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9、势力之交难以经远。——陆机10、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11、人生乐在相知心。——12、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1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韩愈14、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15、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冯梦龙16、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潜17、朋友,以义合者。——朱熹18、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战国策》19、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20、知音世所稀。——22、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逊志斋集》2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系辞上》25、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李白26、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27、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2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29、交情老更亲。——30、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31、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李白3
5. 关于友谊的故事100字,诗句名言都可以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麽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 ——普希金
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林肯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
休戚与共,患难相救。 ——孙中山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竹林七贤七个人的典故文言文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隋)王通《中说·礼乐篇》这个故事可以看看哦!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鹿鸣得食而相呼,伐木同声而求友。
两悔无不释之怨,两求无不合之交,两怒无不成之祸。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朋友之道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我的回答希望令君满意!您的认可,是我的缘动力!期待解决您的问题
文言文交友故事
1. 能用古文来说竹林七贤的故事吗
带翻译,望纳。
一 竹林七贤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陈留的阮籍、谯国的嵇康、河内的山涛三个人年岁相仿,嵇康最小。参加他们聚会的还有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七人常在竹林下聚会,纵情饮酒,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二 阮籍遭母丧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2. 能用古文来说竹林七贤的故事吗带翻译,望纳。
一 竹林七贤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陈留的阮籍、谯国的嵇康、河内的山涛三个人年岁相仿,嵇康最小。
参加他们聚会的还有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七人常在竹林下聚会,纵情饮酒,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二 阮籍遭母丧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
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3. 竹林七贤的资料(古文翻译)竹林七贤 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嵇康(224—263) 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
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
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山涛(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
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
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
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
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
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
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
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
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
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 *** 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
“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
善弹琵琶。 王戎(234—305)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
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秀彻。
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
4. 有关竹林七贤的古文 《世说新语》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1〕,吾常谓之知言〔2〕。
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3〕,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4〕,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5〕,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6〕,多可而少怪〔7〕;吾直性狭中〔8〕,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
间闻足下迁〔9〕,惕然不喜〔10〕,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11〕,手荐鸾刀〔12〕,漫之膻腥〔13〕,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14〕,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
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15〕。
老子、庄周〔16〕,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17〕,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18〕!又仲尼兼爱〔19〕,不羞执鞭〔20〕;子文无欲卿相〔21〕,而三登令尹〔22〕,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23〕。所谓达则兼善而不渝〔24〕,穷则自得而无闷〔25〕。
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26〕,许由之岩栖〔27〕,子房之佐汉〔28〕,接舆之行歌〔29〕,其揆一也〔30〕。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
故君子百行〔31〕,殊途而同致〔32〕,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33〕。
且延陵高子臧之风〔34〕,长卿慕相如之节〔35〕,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36〕,慨然慕之,想其为人。
加少孤露〔37〕,母兄见骄〔38〕,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39〕,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40〕。
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41〕。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42〕,不攻其过。
又读《庄》、《老》〔43〕,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44〕。此犹禽鹿〔45〕,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46〕,则狂顾顿缨〔47〕,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48〕,飨以嘉肴〔49〕,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50〕,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51〕。至为礼法之士所绳〔52〕,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53〕。
吾不如嗣宗之资〔54〕,而有慢弛之阙〔55〕;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56〕;无万石之慎〔57〕,而有好尽之累〔58〕。久与事接,疵衅日兴〔59〕,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60〕,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61〕,一不堪也。
抱琴行吟,弋钓草野〔62〕,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63〕,性复多虱〔64〕,把搔无已〔65〕,而当裹以章服〔66〕,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67〕,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68〕,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69〕,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70〕,则诡故不情〔71〕,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72〕,五不堪也。
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73〕,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74〕,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
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75〕,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76〕,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
以促中小心之性〔77〕,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78〕,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79〕,全其节也;仲尼不盖于子夏〔80〕,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81〕,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82〕,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
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83〕,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84〕,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85〕。
不可自见好章甫〔86〕,强越人以文冕也〔87〕;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88〕。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89〕,去滋味〔90〕,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
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91〕,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
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92〕,令转于沟壑也〔93〕。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
顾此悢悢〔94〕,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95〕,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
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96〕,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
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98〕,而能不营〔99〕,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
5. 中国古代的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位"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
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
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 >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
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
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
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6. 道旁李树的文言文典故三国末年,在琅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攀折树枝,摘取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 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一部笔记。
⑴ 王戎:字浚冲,西晋时人,竹林七贤之一。
⑵尝:曾经。
⑶诸:许多。
⑷游:游玩。
⑸竞:争着。
⑹走:跑。
⑺折枝:压断枝条。
⑻信然:的确这样。 诸儿竞取走之:走:古议:跑; 今义:走路。
7. 关于竹林七贤的文章竹林七贤——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 *** ,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关于兄弟的文言文
⑴ 关于古人交友故事文言文翻译,简略详细.thanks
李存审出镞教子
原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参考译文李存审出生于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说:“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把剑到乡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脱离危难,险境,得以生存(的情况)不只一次,拔出箭头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拔出的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父辈是像这样起家的.”
孙膑脱险
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参考译文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
画鬼最易
原文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日:“犬马最难。”“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参考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 他说:“狗、马最难画。”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他说:“画鬼怪最容易。” 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参考译文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摘自《网络知道》
⑵ 交友的文言文故事两则
1、包惊几笃于友谊
包惊几笃于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甚至。后方嫁女,闻吴女将适人,贫不能理装,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己女后一载始嫁。时论称之。
译文:
包惊几对朋友间的友情很忠诚,与吴东湖是好朋友。吴东湖死后,包惊几照料吴家极其周到。后来,当包惊将自己的女儿要出嫁的时候,他听说吴东湖的女儿将要嫁人,但因家中贫穷不能自备嫁妆,他就把自己女儿的嫁妆送给她,自己的女儿晚了一年才出嫁。当时的人们都以此赞扬他。
2、荀巨伯探病友
朝代:南北朝
作者:刘义庆
原文: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⑶ 交友的文言文故事,原文
《交友之道》原文和翻译
原文:
逢(péng)蒙学射于羿, 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耳①,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zhúo)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 其仆曰:‘庾(yú)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 (shèng)矢而后反②。”
注释
①薄乎云尔:不大罢了。②乘矢:四支箭。
译文
逢蒙向羿学习射箭,完全学会了羿的射箭技术后,他想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强,于是便把羿杀了。孟子说:“这事羿也有过错。”公明仪说:“(后羿)好象没有什么过错吧。”孟子说:“过错不大罢了,怎能说没有过错?郑国曾派子濯孺子去进攻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去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活不成了!’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是谁?’给他驾车的人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我死不了啦。’给他驾车的人说;‘庾公之斯是卫国优秀的射手,您却说您死不了,此话怎讲?’(他回答)说:‘庾公之斯曾向尹公之他学射箭,而尹公之他向我学射箭。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派。(正派人是不会杀死他的老师的。)’庾公之斯追上来,问:‘您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庾公之斯)说: ‘我向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向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国君的大事,我不敢废弃。’于是拔出箭,在车轮上敲了几下,去掉箭头,射了四箭,然后回去。”
现代阐释
交往不可不慎,孔子说过,“无友不如已者”,也说过“亲仁”等,这些都说明在与人打交道时,应该择善而从,不应该交往那些品行不端之人。本章孟子认为羿有罪过,也是基于此。某种意义上,羿被杀有点自找的味道,错就错在他用人不当。今天,不少领导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也不免羿之过。他们喜欢那些终日绕自己转的人,喜欢听阿谀之词,睹胁肩谄笑,倒头来,每每坏在这些小人身上,自食其果。
望纳
⑷ 古人交友的故事,文言文的,谢谢。
鸡抄黍之约
秀才张劭,袭字元伯,乃汉明帝时人,汝州南城人氏。自幼奋志读书。
有弟张勤同在家务农耕种,以供六旬老母。时到东都洛阳应举,于客店遇秀才范式正危于时疫之中。
式字巨卿,乃楚州山阳人氏,年四十岁。元伯扶救巨卿于垂危之际,二人结成生死之交,式为兄,伯为弟。
二人已误考期,时值重阳节,临别,相约于明年今日,巨卿到元伯家相会,元伯言设以鸡黍相待。
到明年,巨卿因家中衣食所累,忙苦之中,到日邻舍俸酒插萸,方想起鸡黍之约。
其心慌极已碎,盖因相隔千里之遥,非一日可至。闻‘人不能日行千里,魂行千里’之说,特以死而赴。
元伯是日终日伫立而待,至夜半方迎来巨卿,乃魂魄也!后元伯急赴山阳,半月至。见兄棺,亦自刎而求同葬,以死相报耳。
盖义约之重,过生死也!
《网络知道》
⑸ 关于古人交友故事的文言文及翻译有哪些
《孙膑脱险》
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翻译: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
⑹ 古代文言文交友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管鲍之交
拼音: guǎn bào zhī jiāo
解释: 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回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出处答: 《列子·力命》:“生我者也,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2、刎颈之交
拼音: wěn jǐng zhī jiāo
解释: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出处: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高山流水
拼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胶漆之交
拼音: gāo zhù zhī jiāo
解释:志趣相投、亲密无间的朋友
出处: 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
5、忘年之交
拼音: wàng nián zhī jiāo
解释: 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出处: 《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⑺ 表达“交友”的文言文故事有哪些
1、包惊几笃于友谊
原文:包惊几笃于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甚至。后方嫁女,闻吴女将适人,贫不能理装,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己女后一载始嫁。时论称之。
译文:包惊几对朋友间的友情很忠诚,与吴东湖是好朋友。吴东湖死后,包惊几照料吴家极其周到。后来,当包惊将自己的女儿要出嫁的时候,他听说吴东湖的女儿将要嫁人,但因家中贫穷不能自备嫁妆,他就把自己女儿的嫁妆送给她,自己的女儿晚了一年才出嫁。当时的人们都以此赞扬他。
2、荀巨伯探病友
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3、管鲍之交
原文: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释义: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 *** ,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⑻ 关于交友的文言文成语故事
割席断交 gē xí àn jiāo
解释: 席:坐席,草席。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
成语故版事: 汉朝末年,权读书人管宁与华歆从小在一起读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两人性格不一样,管宁读书刻苦,不贪慕富贵,华歆行事浮躁,羡慕荣华富贵,渐渐地管宁厌恶他,就把两人共坐的席子割成两半,分席而坐,从此两人断绝交情。
⑼ 古人交友的故事文言文
包惊几笃于来友谊
源包惊几笃于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甚至。后方嫁女,闻吴女将适人,贫不能理装,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己女后一载始嫁。时论称之。
译文
包惊几对朋友间的友情很忠诚,与吴东湖是好朋友。吴东湖死后,包惊几照料吴家极其周到。后来,当包惊将自己的女儿要出嫁的时候,他听说吴东湖的女儿将要嫁人,但因家中贫穷不能自备嫁妆,他就把自己女儿的嫁妆送给她,自己的女儿晚了一年才出嫁。当时的人们都以此赞扬他。
⑽ 关于交友之道的典故文言文20字
1、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晋代·葛洪《抱朴子·博喻》内
意思:如果两容人爱好相仿,他们不会因为有高山和大海的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遥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近在眼前也觉得心离得远。
2、志道者少友,逐利者多俦。——汉·王符《潜夫论·实贡》
意思:立志于正道的少有朋友,随波逐流的却有许多气味相投的同伴。
3、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赠乔琳》。
意思:有所作为的人应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人生贵在知已,悠悠世间什么能比得上?
4、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意思:志趣行为相同的人,相隔千里也能彼此接近,行为志趣不合的人,就是住在对门也不会往来沟通。
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意思: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管仲与鲍叔牙文言文被动
1. 描写兄弟之间的文言文
1、刘义庆《世说新语 伤逝》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坐轿子去看望丧事,一路上竟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停放尸体的床铺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2、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紫荆树》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为孝门。
译文
田真与弟弟田庆、田广三人商议分家,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只剩下堂前的一株紫荆树没分。兄弟三人商量将荆树截为三段。第二天,当田真去截树时,发现树已经枯死,好像是被火烧过一样,十分震惊,就对两个弟弟说:“这树本是一条根,听说要把它截成三段,所以就枯死了,人却还不如树木。” 兄弟三人都非常悲伤,决定不再分树,荆树立刻复活了。他们大受感动,把已分开的财产又合起来,从此不提分家的事。 后以“紫荆”作为赞美兄弟之间团结的象征。
3、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译文
大地是万物的客舍,时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生命短促,世事不定,如同一番梦境,得到的欢乐,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地把绚丽的文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我们这些人吟诗,却很惭愧唯独没有谢灵运那样的才华。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行酒如飞醉于月下,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罚酒三杯。
4、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
“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2. 表现兄弟情深的古文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苏轼《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韩愈《祭十二郎文》
袁枚《祭妹文》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苏轼《江城子》
3. 关于“兄弟感情”的文言文有哪些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解释: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作者:李白
出自:《赠汪伦》
2、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解释: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作者:岑参
出自:《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3、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解释: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必须痛饮醉倒
作者:岑参
出自:《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释: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作者:孟浩然
出自:《过故人庄》
5、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解释: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作者:苏轼
出自:《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4. 关于骨肉情,兄弟情,友情的古文(各2篇)是要古人写的名篇吗?
骨肉情:两篇很著名的。
李密:《陈情表》,感念祖母、
韩愈:《祭十二郎文》,写给一起孤苦长大的小叔叔的。
这两篇真的是读出血泪啦!
兄弟情:我看的少,翻两篇给你!
刘义庆《世说新语 伤逝》十六篇: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李代桃僵.
“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不是很熟,见谅!
友情篇:
向秀的《思旧赋》写的极是有名!
顾贞观写的《金缕曲》,据说纳兰性德阅毕青衫泪湿!
古文造诣不深,见谅!
5. 表示“兄弟情”可以用哪些古文世间惟有弟兄亲,合气连枝一本因
1. 景文兄弟情,亩异禾同颖。日边多便驿,频书来越岭。——李昴英
2. 寂寂花舞多,嘤嘤鸟言频。心悲兄弟远,愿见相似人。——鲍溶
3. 大圭白璧男儿事,小酌青灯兄弟情。倚阁烟云生另浦,高林风月满疏棂。——许月卿
4.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增广贤文
5. 此生一何苦,前事安可忘。兄弟先我没,孤幼盈我傍。——孟云卿
6.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棠棣
7. 别怀亦云恶,况此兄弟情。春风酿寒雨,十日未肯晴。——韩元吉
8.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邂逅。——李益
9.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诗经
10. 三叠阳关声堕泪,写平时兄弟情长久。离别事,古来有。十年骨肉情何厚。——林正大
11. 清秋淮上多诗句,白首篱边近酒樽。杜舅高情笃兄弟,先君至性厚闺门。——晁补之
12.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诗经 常棣》
13. 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承颜胝手足,坐客强盘飧。——杜甫
14. 门闾冰似清,谯女复苏甥。幸有室家乐,宁无兄弟情。——魏了翁
15. 怡怡兄弟情,亹亹仆驭力。岂为诧游观,肝肠孝思激。——葛绍体
6. 表现兄弟情深的古文左羊之交
关于左伯桃、羊角哀事迹,此碑亦引自《文选注》和《建康志》。羊左二人都是春秋时期的燕国人,他们是生死与共的朋友。听说楚王招纳天下贤士,于是羊角哀和左伯桃同去楚国求官(当时的燕楚古道就在李胡同,张大人庄一带通过,古廪邱羊角城旧迹就在此间),当羊、左二人同行至此时,天降大雨雪,同往则盘费不够,左伯桃便将所带干粮、衣物全交与羊角哀,让其独自赴楚,左伯桃则出走躲避羊角哀,最后因冻饿死于树洞之中。羊角哀到了楚国,位至上大夫,遂将此事禀告楚王。楚王听后很受感动,便下令伐倒林树礼葬了左伯桃。羊角哀觉得因为左伯桃意识到二人同行必因路资不足,而一起饿死在途中,所以他才自杀于树洞中,成全了自己。后左伯桃托梦给羊角哀,说自己在阴间受荆轲欺侮,羊角哀便自刎于左伯桃墓前,与他合葬在一起,赴阴间共战荆轲。于是留下“二鬼战荆轲”这千古传颂的动人故事。
7. 关于兄弟情深的文言文,最好是初中水平的,在11月7日前,急用谢谢《人琴俱亡》( rén qín jù wáng ) 解 释 俱:全,都; 亡:死去,不存在。
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用 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示 例 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所谓'~'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 近义词 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 例子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折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复为鼓琴者。”
解释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笃:病重 都:总,竟 了:完全 素:向来 好:喜欢 琴:动词,弹琴 恸绝良久: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释义:子猷:王徽之 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子敬:王献之 字子敬 王羲之的儿子 亡:死去,不存在。
都:总,竟。了(liǎo):完全。
舆(yú):轿子。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典故: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
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闲散成性的王徽之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也不常过问。
他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马吧。”桓冲又问:“管多少马呢?”他回道:“我不懂马,是个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冲再问:“近来,马死掉可多?”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死马!”王徽之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徽之、献之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平时,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弟。
有一天,家里失火。徽之吓得连鞋也来不及穿,慌忙逃走;献之却神色不变,泰然地被仆人扶出。
一天半夜,他们家里钻进来一个小偷,打算把凡能拿走的东西都偷走。王献之发觉后,就慢吞吞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旧物,就把它留下来吧。”
小偷一听,惊慌地逃跑了。他们兄弟俩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兴致很高。
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昌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
后来,王徽之任黄门侍郎(皇帝身旁的侍从官),因不习惯宫廷那一套十分拘束的生活,就辞职回家。说也巧,他回家没多久,居然和王献之同时生起病来,而且两人的病都不轻。
当时有个术士(看相占卜为业的人)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死的人就可活下来。”徽之忙说:“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死好了。”
术士摇摇头:“代人去死,必需自己寿命较长才行。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去世。
徽之在办丧事时居然一声不哭,只是呆呆地坐着。他把献之生前用的琴取过来,想弹个曲子。
但调了半天弦,却总是调不好。他再也没心思调下去了,就把琴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时都失去了啊!” 王徽之因极度悲伤,没多久病情转重,过了一个多月也死了。后来,人们就用“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编辑本段相关文章 ……时二人俱病笃,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又生人乐代替,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第,请以余年代之。”
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
8. 用古文表示兄弟情的句子诗曰:
世间惟有弟兄亲,合气连枝一本因。
堂上开颜欣悦体,室家和乐羡旁人。
紫荆花下宜兄弟,彩服庭前顺雨亲。
请看异地同胞者,谁似当年质与文。
大凡人家难做,皆因乖戾之气,骨肉伤残。父母分遗家产,也有会营运的,也有不会营运的;娶个妻子,也有贤慧的,也有不贤慧的。就致兄弟同心不能永久,家财所以无成,外人便要欺侮。故此说人家中,和气致祥,自然兴旺;若要和气,先要同心。父母自不必说了,只有那兄弟不和的,常为听了妻言,以致骨肉相争,连枝乖戾;也有连那夫妇不相和睦的,家道也难成就。总不如兄弟既翕,和乐且耽,自然天佑吉人,祖宗默地之下,得还你个和气之报。况那交朋友的,有如同胞。兄弟本是一体,也分不得个厚薄;朋友有那贵贱异情的,兄弟却也分不得贵贱。故此几个同气连枝、同着父母的胞胎,连着父母的枝叶,却如何倒离异起来,如人家一件东西,人定争护着,爱惜着,说是我的。好笑一个亲弟兄,到不知是怎的理。
诗曰:
兄弟同心土变金。黄金易得罕同心。
劝君花酒交无益,不若还思手足亲。
这首诗,为劝人兄弟和顺而作:
紫荆枝下还家日,花萼楼中合被时。
同气从来兄与弟,千秋羞咏豆萁诗。
今人兄弟多分产,古人兄弟亦分产。
古人分产成弟名,今人分产但嚣争。
古人自污只为义,今人自污争微利。
孝义名高身并荣,微利相争家共倾。
安得尽居孝弟里,却把阋墙人愧死。
。。。
9. 文言文《兄弟》翻译有一天,张讷照例上山砍柴,但一担柴没砍够,忽然风雨大作,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
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而且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他只得背着先砍的那点柴走回家。
继母一看他的柴不够,很生气,便不给他饭吃。张讷饿得揪心,便进房躺在床上。
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见哥哥神色不好,便问他是不是病了,哥哥说是太饿了。张诚问哥哥是什么缘故,张讷便把没打够柴被继母停食的事说了一遍。
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怀揣着炊饼回来了,并拿出炊饼给哥哥吃。
哥哥问他炊饼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烙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
饥饿的哥哥大口大口地把饼吃了。哥哥吃完饼叮嘱弟弟:“你不要再这样做了,要是被发现,会连累你的。
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弟弟说:“你的身体本来就单薄,怎么能每天砍那么多柴呢?”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打柴的地方。
哥哥看见他,大吃一惊。问他来干什么,他说帮哥哥砍柴。
哥哥又问谁让来的,他说是自己来的。张讷一听,很着急,他对弟弟说:“不要说你不会砍柴,就是你会砍,这样也不行。”
他催弟弟赶快回去,弟弟不听,并用手和脚折断树枝帮助哥哥,他一边做,一边说:“明天我要带把斧子来。”哥哥上前去阻止他,发现他手指已被划破,鞋子也被扎了孔。
于是难过地说:“你要是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
张讷送他走了一半路程,才返回山上继续打柴。砍柴回家后,他又跑到私塾对老师说:“我弟弟年纪小,请老师严加管教,不要让他出门,因为山中有不少老虎豺狼。”
老师说:“不知道今天中午前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责问过他。”张讷回来后对弟弟说:“不听我的话,挨老师打了吧?”张诚笑着说:“没有的事。”
第二天,张诚带把斧头又上山去打柴。哥哥看见他又来了,生气地说:“我已经说过叫你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张诚默不作声,只是一个劲地砍柴,累得满头大汗,他也不休息。
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下山了。老师知道后又要责打他,这时,他才向 老师讲了实话。
老师认为他很懂事,便不再禁止他帮哥哥打柴。哥哥怎么劝他,他都不听。
想不到,悲剧终于发生了。
羊角哀左白桃典故文言文
1. 《管仲与鲍叔牙》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后,管仲也被囚禁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为齐国的相国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成就霸业,九次会集各国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赖管仲的计谋和策划。
扩展资料
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也。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参考资料管鲍之交百度百科
2. 关于管仲与鲍叔牙(古文)的问题 急求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
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 一、管鲍分金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
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二、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
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
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三、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
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
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四、阵前对垒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
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呆着吧!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喝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已的事情,你管的着吗?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已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
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弛。 五、顽抗到底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管仲一听,才知道自已没把事情办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于是一气之下把齐国使者给杀了,公子纠更是什么也不顾了,命令大将曹沫摔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
于是齐、鲁两国就开了战,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又是到人家齐国门口来打仗,那有不败的道理呀!辛亏大将曹沫很勇敢,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 公。
3. 杨振中文言文中第21篇《鲍叔牙与管仲》译文原文在上,译文在下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叁仕叁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叁战叁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才干。管仲因贫穷,经常沾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当小白被立为齐国国君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齐桓公任用,在齐国主持政事,齐桓公因此也成霸业,多次联合各国诸侯主持盟会,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谋划。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4. 求《管仲与鲍叔牙》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叁仕叁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叁战叁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5. 求《管仲与鲍叔牙》的翻译你自己有原文的,对照一下!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 *** ,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6. 关于管仲和鲍叔牙1,关于鲍叔举贤,《春秋左传》里有记载。..
2,有关那段话,《史记》里有记载。.但内容与百科里有些出入。因为按照原文的意思,管仲纠结的并不是侍奉仇人,而是纠结于“功名不显于天下”
3,百科的里这段对话的内容,我觉得有可能参照了《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答(子贡是孔子的徒弟)
1,
《春秋左传》庄公十年:
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鲍叔牙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牙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
2,
《史记》管晏列传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3,《论语》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说:“管仲不算是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非但不为公子纠赴死,反成了齐桓公之相。”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匡合天下,人民直到今天还是受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今天怕也还是个未开化的野蛮胡人。岂能如匹夫匹妇一般,只守小信,自缢于沟渠而不自知”)
7. 《管仲与鲍叔牙》1.“管仲既用”的用 (任用,被任用)
“功名不显于天下”的显 (显,明见也:喻显示自己,引人注目)
2.解释下列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于:(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在 )
(2)吾尝叁仕叁见逐于君(被)
以:(1)不以为言(以此,用 )
(2)桓公以霸(已经 )
3管仲和鲍牙叔有怎样品质
还是先说鲍叔牙吧,作为臣子他做到了“推贤谏君”作为朋友,他可谓是“高山流水”。有君子风度。
管仲呢?当然是才识过人。有丈夫之姿,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人有历史的戏剧性,如果,没有鲍子,公子纠失败之后他也就被杀了,那时我们再读春秋时,他也就平庸之人而已,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看法,纵观春秋,他确实是位奇人。
8. 求管仲论鲍叔牙全文译文以下是《史记.管晏列传》的全译,自己根据需要选摘: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
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
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
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
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
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
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
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 *** 丝绸衣裳。
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
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
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
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
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
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 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
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
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
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
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
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
9. 管仲与鲍叔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叁仕叁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叁战叁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历史上的知己文言文小故事
1. 羊角哀和左白桃有什么典故啊
古代八拜之交 说法1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舍命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刎颈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范云和何逊) 左白桃,羊角哀 古代八拜之交 说法2 羊角哀 左白桃-----生死之交 于伯牙 钟子期-----知音之交 廉颇 蔺向如-----负荆之交 孟良 焦赞 -----永伴之交 刘备 关羽 张飞---桃园之交 管仲 鲍叔牙 ----同命之交 忽子 公子寿 ----- 患难之交 程樱 公孙杵臼----拖孤之交 故事的名字叫二鬼战荆苛。
是古代八拜之交之一,相当初刘关张结拜就是敬奉的这二人。 具体的故事是这样的: 刎颈之交 左伯桃与羊角哀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
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 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
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 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
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
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
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召见关角哀时,羊角哀上陈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羊角哀弃官不做,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
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着之后,给左伯桃香汤沐浴,择一块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这里守墓。
左伯桃的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死后精灵不散,见左伯桃葬在他的旁边,鬼与鬼便起了纠纷。一夜: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
诉说荆轲的凶暴,羊角哀醒来之后: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荆轲可恶,吾兄一人打不过他,让小弟来帮你的忙罢。”说罢,自刎而死。
是夜: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隐隐闻喊杀之声。天明:荆轲的坟爆开了。
这消息给楚元王知道之后,给他们建立了一座忠义祠,勒碑记其事,至今香火不绝。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
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 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
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 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
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
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
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
2. 羊角哀和左白桃有什么典故啊古代八拜之交 说法1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舍命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刎颈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范云和何逊) 左白桃,羊角哀 古代八拜之交 说法2 羊角哀 左白桃-----生死之交 于伯牙 钟子期-----知音之交 廉颇 蔺向如-----负荆之交 孟良 焦赞 -----永伴之交 刘备 关羽 张飞---桃园之交 管仲 鲍叔牙 ----同命之交 忽子 公子寿 ----- 患难之交 程樱 公孙杵臼----拖孤之交 故事的名字叫二鬼战荆苛。
是古代八拜之交之一,相当初刘关张结拜就是敬奉的这二人。 具体的故事是这样的: 刎颈之交 左伯桃与羊角哀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
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 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
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 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
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
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
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召见关角哀时,羊角哀上陈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羊角哀弃官不做,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
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着之后,给左伯桃香汤沐浴,择一块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这里守墓。
左伯桃的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死后精灵不散,见左伯桃葬在他的旁边,鬼与鬼便起了纠纷。一夜: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
诉说荆轲的凶暴,羊角哀醒来之后: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荆轲可恶,吾兄一人打不过他,让小弟来帮你的忙罢。”说罢,自刎而死。
是夜: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隐隐闻喊杀之声。天明:荆轲的坟爆开了。
这消息给楚元王知道之后,给他们建立了一座忠义祠,勒碑记其事,至今香火不绝。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
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 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
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 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
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
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
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
3. 羊角哀和左白桃有什么典故啊古代八拜之交说法1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舍命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刎颈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范云和何逊)左白桃,羊角哀 古代八拜之交说法2 羊角哀左白桃-----生死之交 于伯牙钟子期-----知音之交 廉颇蔺向如-----负荆之交 孟良焦赞-----永伴之交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之交 管仲鲍叔牙----同命之交 忽子公子寿-----患难之交 程樱公孙杵臼----拖孤之交 故事的名字叫二鬼战荆苛。
是古代八拜之交之一,相当初刘关张结拜就是敬奉的这二人。 具体的故事是这样的: 刎颈之交左伯桃与羊角哀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
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 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
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 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
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
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
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召见关角哀时,羊角哀上陈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羊角哀弃官不做,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
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着之后,给左伯桃香汤沐浴,择一块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这里守墓。
左伯桃的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死后精灵不散,见左伯桃葬在他的旁边,鬼与鬼便起了纠纷。一夜: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
诉说荆轲的凶暴,羊角哀醒来之后: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荆轲可恶,吾兄一人打不过他,让小弟来帮你的忙罢。”说罢,自刎而死。
是夜: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隐隐闻喊杀之声。天明:荆轲的坟爆开了。
这消息给楚元王知道之后,给他们建立了一座忠义祠,勒碑记其事,至今香火不绝。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
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 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
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 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
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
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
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召见关角。
4. 俞伯牙钟子期,杨小哀左白桃的故事《八拜之交》 解 释 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
出 处 《闻见后录》:“丰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得已,只拜之。”
典故 在中国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份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
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
李稷因辈份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
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一.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范云和何逊) 二. (1)生死之交--羊角哀 左白桃 (2)知音之交--于伯牙 钟子期 (3)负荆之交--廉颇 蔺向如 (4)永伴之交--孟良 焦赞 (5)桃园之交--刘备 关羽 张飞 (6)同命之交--管仲 鲍叔牙 (7)患难之交--忽子 公子寿 (8)托孤之交--程樱 公孙杵臼 三. 还有 (1)鱼水之交--刘备 诸葛亮 (2)切肤之交--介子推 重耳(晋文公) (3)忠义之交--梁山一百单八将 (4)合志之交--贾柳楼四十六友 《古代八拜之交》 1.知音之交--俞伯牙和钟子期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 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俞伯牙的老师连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
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
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侯,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连成划船离开了。
过了许多天,连成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
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
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俞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 边避雨。
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
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
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 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 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 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 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
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 《古代八拜之交》 2.生死之交(刎颈之交)--羊角哀和左白桃 二鬼战荆苛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
左伯桃进。
5. 典故: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是什么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左伯桃有“治世之才”,可是年近四十,仍然功不成名不就。听说楚王“招贤纳士”,他就冒着严寒风雪奔向楚国,途中求宿于羊角哀家,受到羊角哀热情接待。当夜,两人抵足而眠,共谈胸中学问,谈得十分投机。
第二天,他们就结为兄弟,并决定结伴一同前往楚国求功名。谁知天不作美,一路上,先是阴雨做难,后风雪又来拦路,他们盘缠用尽,身上衣服单薄,所带干粮又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左伯桃想,如果两个人都去楚国,那就都去不成,一个人单独去,那还有希望。
于是,左伯桃就把衣服脱给羊角哀,逼他独自走。羊角哀坚决不肯,也要脱下衣服给左伯桃,让左伯桃独自去楚。两人争执不下,左伯桃以自杀来劝,最后羊角哀怀着无限悲痛,取了衣粮,悲伤哭泣着离去。
在楚国得官之后,羊角哀立刻回到左伯桃冻死之处,埋葬了左伯桃的尸体。左伯桃的陵墓临近荆轲墓,夜夜受其侵扰。感于左伯桃的势单力孤,想到“脱衣共粮”的真情往事,羊角哀决定自刎而死,葬于左伯桃的墓旁,并帮助他解除了荆轲阴魂的袭扰。
这就是人们所称道的“羊左之交”,也称“舍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
扩展资料
中国的“八拜之交”
1、知音之交——俞伯牙与钟子期
说的是俞伯牙认定钟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后,在钟子期死后为钟子期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此后破琴绝弦,再也不弹琴了。
2、刎颈之交──廉颇与蔺相如
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使赵王免受屈辱,安全回到赵国。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廉颇很是不服气,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
廉颇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并得意的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因此给不服气的门客讲解说,他连秦王都不怕,只是不想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3、舍命之交──角哀与伯桃
4、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合作关系,开始的时候管仲并不得志,无论是做买卖还是做事,鲍叔牙始终相信他,并给了他竭尽所能的照顾。而且在小白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时,鲍叔牙却极力推荐管仲,到最后管仲封侯拜相,管仲对周围的人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这才是我的好朋友啊!
5、胶膝之交──陈重与雷义
陈重和雷义两兄弟,是东汉年间豫章郡远近闻名的两位谦谦君子。很快得到了太守张云的赏识,举荐陈重为孝廉,推荐他做官,但陈重认为雷义更适合当官,于是再三请求把功名让给雷义。太守没有应允,但没过多久,雷义也凭借自己的能力成功进入到了仕途,两人一起到郡府就职。
恰逢奸臣当道,民不聊生,雷义因代属下受罪而被免官。陈重于是弃官不做,来到京城为雷义击鼓鸣冤。雷义回乡后居然又被举荐,多次推辞,想把功名让给陈重,又不被同意。这次东汉三府强行征召二人为官。陈重被征召为侍御史,雷义被征召为灌谒太守。
后人把他们的形影不离和深厚友谊用胶漆来比喻。如胶似漆起初并不仅仅代表爱情,更是形容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6、鸡黍之交——元伯与巨卿
范式少时与元伯为友,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元伯说,他两年后回来拜访,两人约定了拜见的日期。日期将至之时,元伯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
母亲不相信他们约定的具体日期,元伯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
7、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起打天下,义字为先——这就是著名的“桃园结义”。刘备、张飞和关羽三人在桃园结为生死之交。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说的是建安时期孔融和祢衡两个不同代人之间的故事。
1. 古今中外关于知己的文言文故事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知音吟
宋 邵雍
仲尼始可言无意,孟子方能不动心。
莫向山中寻白玉,但於身上覔黄金。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
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赠知音
唐 温庭筠
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窗间谢女青蛾敛,
门外萧郎白马嘶。星汉渐移庭竹影,露珠犹缀野花迷。
景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春遇南使,贻赵知音
唐 岑参
端居春心醉,襟背思树萱。
美人在南州,为尔歌北门。
北风吹烟物,戴胜鸣中园。
枯杨长新条,芳草滋旧根。
网丝结宝琴,尘埃被空樽。
适遇江海信,聊与南客论。
因览子京西州诗藁感知音之难遇偶成短章
宋 宋庠
小集曾因善叙传,西州馀藻复盈编。
中郎久已成枯骨,争奈柯亭十六椽。
2. 古代的知己的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3. 古代的知己的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
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
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
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
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4. 2个知己之交的文言文故事管仲和鲍叔牙 管鲍之交 的故事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叁仕叁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叁战叁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羊左之交是一个典型的知己的故事。 羊左之交又叫二鬼战荆轲春秋时期的燕国人羊角哀和左伯桃,不仅是好朋友,而且都是品德高尚、有才华的人。
因听说楚庄王是一个明君,他俩一同到楚国去寻找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不料在路途中遇到暴风雪,陷于茫茫荒原。
寒冷、饥饿使左伯桃病倒了,羊角哀说:“要死就死在一块,我扶你走吧!”两天后,羊角哀也精疲力竭了,好不容易才把左伯桃扶到一棵两人合抱的空心树下,暂避风雨。左伯桃气喘吁吁地说:“兄弟,荒原千里,风雪无边,与其两人冷饿而死,不如救活一个。”
羊角哀说:“你放心,我背也要把你背到楚国去。”左伯桃举起双手,搭在羊角哀的双肩上深情地说:“你的心意我领了,救民于水火之中是我俩的共同理想,不论这个理想是咱俩共同实现,还是你一个人去实现,都算达到目的了,你说是不是?”两人真诚相让,最后还是左伯桃说服了羊角哀。
羊角哀到楚国见到楚王后,立即带人回到荒原。这时左伯桃已冻死在空树洞里。
他埋葬了朋友的尸体,痛哭而别。每逢左伯桃的忌日,羊角哀总是朝着左伯桃遇难的荒原方向深深一拜,心中默默祷告:“伯桃,我一定要实现咱俩的理想。”
5.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关于知己的人物故事羊左之交也是一个典型的知己的故事。
羊左之交又叫二鬼战荆轲是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列国年间,那个年代里战乱连年,各国诸侯求贤若渴。地处南方的楚国贴榜招贤纳士。
有位贤士名叫左伯桃,有治世之才,冒着严寒风雪奔向楚国,途中求宿于羊角哀,受到羊角哀热情接待。 左伯桃比羊角哀长着几岁。
当夜,两人抵足而眠,谈得十分投机。左伯桃发现,这个羊角哀的才学决不在自己之下,比自己还要强一些,真是深山藏虎豹,绿野埋麒麟。
就有意说服羊角哀和自己双投楚王。羊角哀也被左伯桃的才学和雄心所打动。
羊角哀就想,要是我二人双保楚王,何愁楚国不强盛啊?所以就答应了左伯桃结伴同行。 第二天,他们就结为兄弟,并决定结伴同往楚国求功名。
谁知天不作美,一路上,先是阴雨做难,后风雪又来拦路,他们身上衣服单薄,所带干粮又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人都去楚国,那就都去不成,一个人单独去,那还有希望。
于是,左伯桃就把衣服脱给羊角哀,逼他独自走。羊角哀坚决不肯,也要脱下衣服给左伯桃,让左伯桃独自去楚。
左伯桃一看,再这么下去两个人都活不了,怎么办?他对羊角哀说:“咱们都不用死,我这有引火的东西,我走不动了,你去找些干柴来,我们点着了取暖,天好了我们再走。”羊角哀一听也同意了。”
羊角哀就去树林里面找干树枝。回来一看大吃一惊!左伯桃赤身,只穿着内衣已冻死多时了,羊角哀怀着无限悲痛,取了衣粮,悲伤哭泣着离去。
羊角哀在楚国得官之后,立刻回到左伯桃冻死之处,挑了个风水好的地方埋葬了左伯桃。不久,左伯桃托梦于羊角哀,说自己的埋骨之处离荆轲之坟不远,总受荆轲欺辱,羊角哀醒来之后,便自刎于左伯桃墓前,与他合葬在一起,赴阴间共战荆轲。
于是留下了“二鬼战荆轲”这千古传颂的动人故事。 文言文典故: 羊左之交的典故 春秋时,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
天下之人闻其风而归者,不可胜计。西羌积石山,有一贤士,姓左,双名伯桃,幼亡父母,勉力攻书,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
年近四旬,因中国诸侯互相吞并,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未尝出仕。后闻得楚元王慕仁好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径奔楚国而来。
迤逦来到雍地,时值隆冬,风雨交作。有一篇《西江月》词,单道冬天雨景: 习习悲风割面,蒙蒙细雨侵衣。
催冰酿雪逞寒威,不比他时和气。山色不明常暗,日光偶露还微。
天涯游子尽思归,路上行人应悔。 左伯桃冒雨荡风①,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湿了。
看看天色昏黄,走向村间,欲觅一宵宿处②。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的灯光。
径奔那个去处,见矮矮篱笆围着一间草屋。乃推开篱障,轻叩柴门。
中有一人,启户而出。左伯桃立在檐下,慌忙施礼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双名伯桃。
欲往楚国,不期中途遇雨,无觅旅邸之处,求借一宵,来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闻言,慌忙答礼,邀入屋内。伯桃视之,止有一榻。
榻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伯桃已知亦是儒人,便欲下拜。
那人云:“且未可讲礼,容取火烘干衣服,却当会话。”当夜烧竹为火,伯桃烘衣。
那人炊办酒食,以供伯桃,意甚勤厚。伯桃乃问姓名。
其人曰:“小生姓羊,双名角哀,幼亡父母,独居于此。平生酷爱读书,农业尽废。
今幸遇贤士远来,但恨家寒,乏物为款,伏乞恕罪。”伯桃曰:“阴雨之中,得蒙遮蔽,更兼一饮一食,感佩何忘!”当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话胸中学问,终夕不寐。
比及天晓,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尽其所有相待;结为昆仲,伯桃年长角哀五岁,角哀拜伯桃为兄。
一住三日,雨止道干。伯桃曰: “贤弟有王佐之才,抱经纶之志;不图竹帛,甘老林泉,深为可惜。”
① 荡风:荡,这里是碰、触的意思。荡风,即冒着风。
② 宵宿处:过夜的处所。 角哀曰:“非不欲仕,奈未得其便耳。”
伯桃曰:“今楚王虚心求士,贤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角哀曰:“愿从兄长之命。”遂收拾些小路费粮米,弃其茅屋,二人同望南方而进。
行不两日,又值阴雨,羁身旅店中,盘费罄尽。止有行粮一包,二人轮换负之,冒雨而走。
其雨未止,风又大作,变为一天大雪。怎见得?你看: 风添雪冷,雪趁风威。
纷纷柳絮狂飘,片片鹅毛乱舞。团空搅阵,不分南北西东;遮地漫天,变尽青黄赤黑。
探梅诗客多清趣,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人行过岐阳,道经梁山路,问及樵夫,皆说:从此去百余里,并无人烟,尽是荒山旷野,狼虎成群,只好休去。
伯桃与角哀曰:“贤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死生有命。’既然到此,只顾前进,休生退悔。”
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单薄,寒风透骨。
次日,雪越下得紧,山中仿佛盈尺。伯桃受冻不过,曰:“我思此去百余里,绝无人家,行粮不敷,衣单食缺。
若一人独往,可到楚国;二人俱去,纵然不冻死,亦必饿死于途中。与草木同朽,何益之有?我将身上衣服,脱与贤弟穿了,贤弟可独赍此粮,于途强挣而去。
我委的行不动了,宁可死于此地。待贤弟见了楚王,必当重用,那时却来葬我未迟。”
角哀曰:“焉有此理!我二人虽非一父母所生,义气过于骨。
6. 关于古代知音的故事现在我们常用“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来比喻知己或知音,含有象征深厚友谊的意思。
事实上,这个成语是从《列子·汤问》所记载的故事里概括出来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俞,名瑞,字伯牙。他还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
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
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
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俞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
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
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便抚琴而弹。
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
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
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
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
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
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7. 关于历史上的知音故事 急卓文君、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户喻晓。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当地的大富豪。卓如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如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文亦非凡。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如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某日,卓王孙在家晏请王吉,司马相如也在被请之列。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如君美貌非凡,更兼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卓如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听不出。两个人互相爱慕。但受到了卓王孙的强烈阻挠,没办法,两人只好私奔。后回到成都,生活窘迫,如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开了一家酒铺,卓如君亲自当垆卖酒,消息传到其父耳中,卓王孙没办法,还是面子重要,只得送了一大笔钱给他们。
后来司马相如渐显达,想纳妾,据《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不过,考证家们言此诗是民间作品。司马相如素有消渴疾(即糖尿病),但他又贪念如君的美貌,后来就死在了这个病上。如君著诔文,流传于当世。
管仲、鲍叔牙:
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东方的霸主。管仲有一个从小就在一起的好朋友,叫鲍叔牙。
鲍叔牙家比管仲家富有,他们曾经合伙做买卖,每次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些,朋友都认为鲍叔牙糊涂,吃了大亏了。
“鲍叔牙真糊涂!跟管仲两个人合伙做买卖,表面说是合伙,其实本钱都是鲍叔牙的;那么,赚了钱,管仲凭什么多分呢?至少也应该一人得一半啊!”。
而鲍叔牙却回答说:“你们不明白,管仲的家境不好,他有老母亲要奉养,多拿一些是应该的。”
“这……”鲍叔牙的这番话,说得几位朋友无话可说。
管仲和鲍叔牙也曾经一同上战场;在打仗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最后面,表现得一点都不勇敢,人们都对管仲很不满。鲍叔牙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对人们说:“管仲不肯拼命的原因,是他的母亲年纪大了,只有管仲这么一个儿子,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他的母亲就没人奉养了。”“啊!这……”这一番话,又使那些人无话可说。
后来管仲也曾经做了几次官,每次都因为表现不好,而被免职了,大家都耻笑他。而鲍叔牙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对人们说:“其实,管仲并不是不能干,只是运气不好;这些小事不适合他来做,他的能力很强的,他可以做更大的事情。”
后来,管仲辅佐公子纠又失败了,而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却接掌了齐国的,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立刻请来鲍叔牙,告诉他说:“我们国家经过这么久的混乱,现在总算安定下来,为了使全国百姓以后能好好过日子,我要请您做宰相,帮助我治理国家。”
想不到,鲍叔牙竟然拒绝了。他对大王说:“感谢大王看重我,要我做宰相。只是,我的能力实在无法担当这么重大的责任。”
“您不肯帮助我,我怎么能治理得好国家呢?”“大王,我推荐一个人,他才是最适合的宰相人选。”
“谁?”“管仲!”“管仲!这个人我恨不得杀了他,您还要我请他做宰相?”“大王,当时管仲要谋杀您,是为了公子纠的缘故。他辅佐的是公子纠,当然希望公子纠能够做齐国的国君,而您是公子纠的竞争对手,所以他只好想办法除掉您,并不是他对您个人有什么仇恨啊!”“这……”
“大王您想不想使我们齐国强大起来,成为天下的霸主呢?”“当然想啊!”“那么您一定要忘掉过去不愉快的事,任用管仲;只有他才能够帮助您达到这个理想。”
“好吧!”于是,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以最隆重的礼仪,请管仲来做宰相。果然,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将齐国治理成富足强大的国家。后来管仲曾对人说:“生我,养我的是父母,可是了解我,帮助我的,却是鲍叔牙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