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刚 房价_樊纲称房地产价格没有大泡沫
1.请问美国的”新经济”指的是什么?
2.中国在以后经济将怎样发现。
3.在80年代的美国经济是怎么转型的
4.如果房产税来了,全国一半的小产权房怎么收?
5.全国8个县城房价破2万,对此你怎么看?县城买房有什么弊端?
6.房价上涨的根源是什么?
租房确实比买房划算,但是租房除了比买房划算,还有很多地方是不如买房的。
先来算一笔账,我所住的地方是新一线城市的三环内,我家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楼梯房,房屋面积是76平,租给了别人住,每月租金是1200元,这个价钱暂时已经维持了3年了,按照这个算法,如果他租一年也才1.44万元,10年14万4千,但是目前的房价是1平米大概是1.3万+,如他要买我这套房,起码要95万,按照房租会涨价的规律,房屋的价钱也会涨,那么其实买房的钱够他租我家50年了,这么算起来真的是租房更好吗?
我的答案就是否,就我认为关于买房子有以下几点好处:
温馨的港湾(安全感)
结婚刚需
属于自己、增值
壮胆(让自己的奋斗无后顾之忧)
最让我很深的感触就是租房毫无家的温暖,更别提安全感,我除了上大学离开过家,其余的时间都是住在家里,上大学的日子住在宿舍里,让我没有一点家的温暖,人们常说家是温馨的港湾一点也不,我认为这个“家”就是我们说的房子。
除了基本的安全感,我们再想到的就是结婚买房,有的人可能觉得不买房也能结婚,但是殊不知你对象答应你丈母娘也不答应,她不会允许一个空说套白狼的小伙子娶她的女儿,所以这么一看,买房就更有必要了。
记得办公室有个小伙子是农村的,喜欢上了公司一个女同事,女孩属于那种乖乖女,很喜欢他的踏实,但是她的父母对小伙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在我们这买一套房,这可犯了难,父母在农村本来就没啥积蓄,还等着自己养,但是为了爱情他还是放手一搏了,在他奋斗的过程中对方父母等不了导致了他两的分手,后来他找到了一个同乡的姑娘并且在我所在的城市边缘地带买了一套房子结婚了,现在回想一下买房在女孩父母心中是多么的重要。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1999年父亲买的一套房,当时市价7.5万的一套商品房,那时他找亲戚朋友凑了点钱拿下了,现在房价已经90万左右了,翻了10倍都不止,试想一下什么样的理财能让你的钱涨得这么快呢?当代年轻人考虑买房的时候不免还是会和租房对比,看似你买房好像更贵,但是你租了50年房子,你啥也没有,但是我作为你的房东买了一套房租给了你,50年后我还有一套房,这50年你的房租都进了我的口袋了,哈哈!
最后我觉得买房也可以让奋斗中的年轻人更有底气去放手一搏,更能增加年轻人的胆量,没有房子的人如果创业成功了还得置办一个家,如果失败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有房子的人创业成功了就是锦上添花,创业失败了起码还有一个家。
所以综合来看,买房的优势更多一些,每个人买房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可能也都不外乎以上几点,我不否认有的人就喜欢漂泊的人生,但是这毕竟只是茫茫人海里的星星点点,也许这就是大多年轻人愿意买房的原因吧!
请问美国的”新经济”指的是什么?
我是Bord,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现在房子、车子、与钱成了新时代的特殊标榜。熟人相见、朋友聚会、过年回家这些场合所讨论的问题的我想都与之相关。而我的观点是如果家庭条件许可,且自己也原因是可以负债买房的,并且晚买不如早买。
不要觉得利息高,想想30年前,人们工资才几百块,现在都上万块了。是人们生产效率提高了吗?如果当时借100万买个房,今天100万能买到当年的房子吗?不是房子涨价,是我们的钱每年都在贬值。今天你月薪一万,也许二三十年后,你月薪就十万,那月供还高吗?要用发展的角度来看啊,的利息和贬值的速度之间是相互抵消的。
不要害怕付债累累,有压力才有动力。负债的背后是拥有巨额的固定资产。无论是父母的积蓄还是个人的积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花掉。买个房子,省了房租,最重要的是有了家。不管这个家的大小,全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负债,可以慢慢还。
负债发展是一种能力。当我们有机会负债买房,就买。很多人没有这个条件,想买房,连个首付都拿不出,有的还不给。我们的社会是一个负债社会,国家都在发行国债,中国最有钱的企业同时也是负债最多的企业。当然如果家庭没有那些条件,且本身就负债累累,这样负债买房是不理智的
中国在以后经济将怎样发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伍。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目前这种“新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美国的“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
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至今,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远远超出战后美国经济平均连续增长50个月的期限, 成为战后美国第3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人自美国经济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日本、德国等主要竞争对手,从而扭转了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德国的局面,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实力相对有所回升。
(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
伴随着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以裁员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重组”,美国结构性失业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急剧恶化。美国失业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业形势仍继续恶化,全年失业率高达7.4%,失业人数多达900多万人。 从1993年开始,美国就业状况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这是美国30年来的最低水平。
(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
消费物价指数从1992年降至3O后, 至今未见反弹,1998年仅为1%。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缩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来的2%,19年第4季度,该指数仅增长了1.5%,全年则为1.8%,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点。
(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近10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1一199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共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超过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增幅。在美国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的同时,其单位劳动成本在90年代却增长缓慢,结果,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从而使美国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继在半导体和小汽车等领域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由于克林顿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亿美元逐步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年美国实际联邦财政赤字仅为226亿美元。1998年2月,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克林顿提出的财政预算平衡方案,力争到1999年消除联邦财政赤字,而实际上,美国联邦在1998年度就已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不仅美国如此,西欧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迹象。长期以来,增长停滞、劳动力使用受限以及难以操纵的预算一直困扰着欧洲。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这里开始展现经济活力。多年的经济发展停滞之后,由11国组成的欧元区的增长率1999年超过3%。失业曾是困扰着欧洲大陆的一大社会问题,如今其失业率也降至10%以下。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其私营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达到30年来的最佳水平。从赫尔辛基到里斯本,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力投资。
因此,设在法兰克福的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迈尔断定:‘毫无疑问,新经济正在欧元区形成。”他说,知识主导型企业快速增长、电信等市场全面取消管制就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它应该像美国那样提高资本和劳动生产力。”他补充说,“关键是,新经济能否在欧洲站稳脚跟,增长是否有足够后劲,像美国那样引发投资热潮。”巴黎的咨询专家圣艾蒂安估计,如果形成投资热,新经济将迅速壮大,并将取而代之“旧世界”,欧洲有希望迎来新的繁荣年代。
“新经济”在亚洲也露出曙光。虽然两三年前,东亚与东南亚各国与地区普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现在已经从危机中摆脱了出来。无论是还是民间,无不对新经济充满了乐观的希冀。在两年多的危机之后,大公司的经理人和决策者们都急切地期待着信息技术的扩展、因特网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商务行为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许多董事会上最令人激动的话题就是集个人电脑、智能电话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三合一及其对本地区的生产力和消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但是,亚洲也享有后来者的优势,那就是只需从美国引进那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经济模式,从而大大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新经济究竟是什么
仿佛春潮一般,在对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到来之时,几乎全世界的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共同把目光投入到这种经济现象中: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被如此多的人们关注与研究,本身就已证明了新经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经济到底是什么?它是否像潮水一般惊涛骇浪地涌来,又悄无声息地撤去?它是否如泡沫一样,刹那时充斥视野,转瞬间又灰飞烟灭?新经济的出现说明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揭示着什么?人们在探讨、在猜测、在寻找答案。
1.新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关于新经济内涵与实质的探讨,目前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早宣传“新经济”思想的美国《商业周刊》,在界定这个名词时说:“‘新经济’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死亡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将不会有另一次衰退,或经济周期业已消灭;更不意味着股票市场必将摆脱自我调整而永远上升,就像(神话中所说的)豆梗将直上云天。自然,它也不意味着亚洲金融风波不会影响美国”,
“谈‘新经济’时我们的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关于“新经济”的涵义,目前有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地诠释“新经济”关键在于要抓住美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向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转变之中。因为,当前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和转型。因而与传统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经济特征、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必然发生变化。美国的“新经济”已经开始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
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为主要依托。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涵义有待深入探讨,首先,“新经济”既然是依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的,那么,这是现阶段美国独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逐渐形成的国际经济现象呢?其次,美国的“新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现象,还是长期稳定存在的现象?一旦发生经济增长滞缓,通货膨胀加剧或失业率大幅上升,“新经济”是否会随之消失?再次,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开放程度来说,英国、法国都不亚于美国,为什么美国的失业率较低,而
英国、法国失业率较高呢?为什么美国形成了“新经济”,而英国、法国没有形成“新经济”呢?以上这些问题如不在理论上解释清楚,“新经济”的真正内涵还是难以揭示的。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新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是由暂时因素促成的,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动力性的变化,经济周期仍会反复出现。
曾两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所谓新经济,就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则认为:“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这使传统上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不再适用(因此是“新”经济)。但是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而把其他所谓的“传统产业”
称为“旧经济”。
综合以上各家所言,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的一种经济状态。
新经济虽然是以美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而引申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其赖以依存和发展的两块基石: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全息化以及导致各国的经济边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其作用及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美国的国界,因此,新经济已并非是美国经济的专利,其深远影响及发展趋势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和运行模式。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
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将信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的世界构成的第三要素,这从哲学的高度证实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今天,信息时代刚刚来临,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也才刚刚露出端倪,新经济刚刚露出曙光。一个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将来必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
在80年代的美国经济是怎么转型的
10月1日,新中国迎来六十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新华网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 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作出了全方位预测。从中不难看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全过程。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要快,这一天将在2015年来临。202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比今年翻一番。届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至少1.85亿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同时继续提高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技术进步将促使中国汽车工业缩小同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
如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我国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突破,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2020年,我国汽车出口占整个国内生产的比例将会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随着汽车的大量出口,中国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众品牌。
10年前,中国有110家整车生产企业,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占整个国内产量的44%。2008年,国内整车生产企业数虽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团的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个百分点,为48.7%。未来10年,三大集团在国内的地位有可能面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的挑战。
趋势之三: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
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
未来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欧国家的一半,不到美国的1/3,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近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4年的1.6逐渐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极其罕见。如果这一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超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够维持,今后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将年均增长约4%,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32亿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总和。
国内能源的增产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过进口满足。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净进口将超过八亿吨标煤,相当于5.6亿桶油当量,约占全球能源出口总量的1/5。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快速推高能源价格。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变价),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以及铀的实际价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没有悬念。
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后10年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将超过恐怖主义成为头号国际议题。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费增加约20亿桶油当量,其中我国消费增量占一半以上。
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乃至太阳能等非碳基能源,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我国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趋势之四: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
银行杠杆化产品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
未来10年,我国商业银行将从传统以“融资中介”为核心向以“财富管理”为核心转变,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目前对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的对公业务占比将明显下降。
未来银行将减少对靠存款筹集资金的依赖,金融创新带来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传统银行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逐渐让位于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
未来银行对客户的意义不再是“存钱罐”和“批发商”,而是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辐射保险、证券、基金、产权经营等多个领域的“金融百货公司”。对客户的财富资产管理将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
未来银行在代客理财时,投资领域将从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结构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艺术品。
银行将不再以柜台服务为主,目前在银行网点供客户缴费、存取款、查询的金融终端有望“飞入寻常百姓家”,网上银行将完成过去只能在银行网点办理的各种业务。作为银行为客户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在功能和外型上将有大的飞跃。
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向银行渗透,出于追求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大银行不得不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由此将催生一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为金融加速器,银行杠杆化产品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银行消费信贷推动消费者杠杆化率提高,对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趋势之五: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
创新将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未来10年,中国将由纺织工业大国跃变为强国。在纺织服装市场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家用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扩展将尤为引人注目。就纤维消费总量而言,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将“三分天下”。
作为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服装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未来10年服装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趋势,休闲生活理念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渗入服装消费,人们更加追求通过服装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品位。
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服装企业数从仅约两万家增加到近30万家,从业人员从不到百万增加到超过400万,服装产量从不到20亿件增加到超过200亿件,服装出口从约10亿美元发展到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成衣出口总量占全球出口总量份额超过三成。目前我国城镇人均衣着支出超过1000元,是农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来城乡服装消费市场都将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对于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目前我国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纤维的比重为53:33:14,与本世纪初的68:22:10相比,服装占比明显下降,预计10年后,这一比例将演化为40:35:25,类似于当今欧美国家“三分天下”的格局。
未来10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未来10年,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本世纪头20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纺织工业产业规模将保持增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提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将突破4000万吨,保持在全球总加工量中40%的比重。
趋势之六: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
潜力最大的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
未来10年,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将快速融合,形成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范式———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和创意元素的融入将提升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互联网等数字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将极大地激发全民创意,并将加速创意的商业化实现。今后10年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将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个综合性旗舰企业。2020年,这些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将从目前的3%提高到约7%。
今后10年将是我国文化消费高度繁荣的10年。传统文化产业在自身升级发展的同时,将加速向其他产业的渗透。文化和创意将大规模地作用于旅游业、制造业甚至农业等其他产业,全面催生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文化创意经济,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未来10年,扩大内需和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将为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添加新的催化剂。潜力最大的还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
高新技术将是文化创意经济的加速器。数字传播技术传入千家万户,使个人随时随地参与和发表创作成为可能,数以亿计的网民是一笔非常巨大的创意。
个人化属性强烈的数字传播技术还将催生无数中小文化创意个人和企业。目前,我国已有约32万家注册登记的文化企业,从中将会崛起一批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地区的文化多媒体集团,其中将会产生三到五家跨国界的超大型旗舰集团。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将在专业化、精细化的细分市场各领风骚,但大量零散的创意人才和企业趋向于按领域、流派、功能在一定的区域集聚。这些文化创意集聚区也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趋势之七:网络生活进入物联网阶段
“物联网”将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最近"物联网"这三个字开始迅速走红。也是,每天一堆所谓的"物联概念"往涨停板上封,想不红也不行。
未来10年,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将加速相互融合,我国消费电子产业融合创新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消费类数码产品设计将呈现出更加便携化、个性化的趋势。小型化、超薄化并具有时尚、轻巧、简单易用特性的数码产品将成为消费的主流。绿色技术成为消费类电子产业首要关注的焦点,节能、环保、健康的产品设计理念,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
未来10年,高科技结合人性化、个性化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技术追求和研发哲学。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应用不断涌现,消费电子产业的边界将日益模糊,产品门类五花八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大屏幕、可上网液晶电视、大容量快速存储技术、晰数码影像产品、高度集成的信息终端等产品将实现结构的不断创新和彼此无缝连接,在工艺设计领域趋于实现人与信息的充分完美结合。
数字家庭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未来的强劲增长点。信息技术的家庭应用实现了家电产品高度的数字化和联网化。
数字产品设计更注重个性和时尚,更强调用户的情感体验和用户界面的设计,追求让用户在使用中得到乐趣甚至是惊喜。工业设计由产品设计转向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由硬件设计为主转向软硬件设计融合。超薄产品进入普及时代,无数新产品将以更轻、更小的面貌呈现。
健康消费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的主流之一。消费者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关注点已从价格向产品、技术、品质和使用成本转移,尤其对节能降耗的关注度普遍提升。
未来10年,“物联网”这个高科技名词将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规模应用,掀起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通过感应器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形成普遍连接的互联网络,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神奇整合。借助“物联网”,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全新的网络新体验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趋势之八: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
未来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将对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人口总量增加。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4.1亿左右,粮食工业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调控下有望保持相对稳定,粮食需求的增长将在10%左右,需求刚性较强。
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供应至关重要,而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10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但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受、气候、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大幅增产的难度加大,我国粮食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未来10年应着眼于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着眼于我国丰富的食物,树立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最终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当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水平。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我国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投入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却不断上升。2008年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1%。预计到2020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1.13%。根据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规划,到202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5.5至16亿亩,粮食产量将达到5.7至5.9亿吨。若此期间,粮食单产能保持年均增长1.70%以上的较高水平,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将突破六亿吨关口,达到6.1至6.3亿吨,步入一个新台阶。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良种将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首要因素,预计未来10年,小麦、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将接近100%,大豆将提高到95%以上,良种因素可使粮食单产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将会不断提高,预计未来10年,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10%左右;农业机械化可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和提高粮食单产,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实现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
生态农业和转基因技术对未来10年我国粮食生产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和环保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趋势,短期内还不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对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也难以很快得出明确结论,因此主粮大规模转基因商业化种植仍将受到严格限制。
要保障未来10年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做到“四个确保”:确保粮食总产量持续稳步上升,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5.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400公斤;确保我国大宗谷物基本自给,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给率力争恢复到55%—60%,豆类、荞麦、谷子等小杂粮扩大出口;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规模保持在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麦和稻谷的储备量分别保持在50%和25%左右;确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现代粮食物流系统。
趋势之九: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
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份额和地位
未来1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基本完成从“新兴加转轨”向成熟市场的过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格局。
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为拓展,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层次更为丰富,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展、提升,成为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际化的资本市场。
未来10年,上海将跻身于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OTC衍生品、产权交易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创业板主战场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将给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注入生机。
2020年,沪深市场市值将达到80—100万亿元人民币,比目前翻两番,上市公司数量有望从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其同基金、信托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基金和社保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份额将占到90%左右。
届时债券市场规模将超过股票市场,可能会是股票市场规模的2至4倍,债券融资占国内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将陆续推出,能源、金属、农粮畜牧产品等期货品种日趋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债券期货和外汇期货也相继推出。
在我国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扩展的同时,其市场化改革到2020年也将基本完成。
市场各主体分工更加明确。一是市场在产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监管要求上,将具有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多个层次。二是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将从目前代替市场对发行人和投资者作实质性判断和审批,转变为完善各市场的监管规则并监督市场参与者执行。三是投资者可视其需要自主选择参与哪个金融市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监管部门决定其参与哪个市场以及如何参与。
未来10年,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将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两年之内,外国企业很可能有望获准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同时更多优秀的外国企业可以在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随着资本流动限制的逐渐放松和外汇管制的不断改革,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预计到2020年,境外的机构投资者会成为上海、深圳等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掌管投资资金将超过2000亿美元。
外国投资者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我国的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其次,人民币“外国债券”,即国外、企业在中国大陆发行以人民币为面值的债券,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还将出现相当规模的人民币“欧洲债券”市场,我们认为中国香港最有可能成为人民币“欧洲债券”的主要市场,上海也将为人民币“欧洲债券”交易提供离岸市场服务。
趋势之十:城镇化率将接近六成
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
未来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八亿,城镇化率将接近60%。与发达国家普遍的80%的城镇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
生育政策将长期实行,因此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城镇人口增加与过去20多年一样,将主要来自农村人口的转移。
按户籍计算,我国目前城镇人口不到五亿,比常住人口少一亿多。这一亿多城镇常住人口属于“不完全迁移”,其特点是单身、短期流动,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费、权利行使和保障都在农村地区进行。这部分“不完全迁移”人员今后若得不到制度设计的保障,将成为中国社会重大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现有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相关的配套公共服务的完善是大势所趋。预计未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将加快,进一步清除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在城市落户的体制和制度障碍。由此,今后10年我国实际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约37%提高到42%以上。
但现有的户籍制度不可能完全取消,否则我国将出现其他不少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城市大规模贫民窟的现象。
由于户籍制度在大城市放开的阻力较大,而且如果就业环境允许,农民更愿意选择离家较近的城市实现永久性迁移。预计今后更多的将向中小城市分配,扩大其就业容纳能力,改善其生活环境,加强其公共服务水平,使这些城市的户籍制度有条件向进城务工人员彻底放开。
城市化进程将推动中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加速增加,非农务工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目前约为40%,预计未来10年将提高到50%。考虑到相当一部分转移劳动力已经实现“完全迁移”,其收入增长将划归城市部分,因此原有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将比统计中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更快。
如果房产税来了,全国一半的小产权房怎么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伍。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目前这种“新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美国的“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 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至今,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远远超出战后美国经济平均连续增长50个月的期限, 成为战后美国第3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人自美国经济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日本、德国等主要竞争对手,从而扭转了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德国的局面,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实力相对有所回升。 (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 伴随着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以裁员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重组”,美国结构性失业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急剧恶化。美国失业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业形势仍继续恶化,全年失业率高达7.4%,失业人数多达900多万人。 从1993年开始,美国就业状况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这是美国30年来的最低水平。 (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 消费物价指数从1992年降至3O后, 至今未见反弹,1998年仅为1%。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缩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来的2%,19年第4季度,该指数仅增长了1.5%,全年则为1.8%,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点。 (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近10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1一199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共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超过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增幅。在美国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的同时,其单位劳动成本在90年代却增长缓慢,结果,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从而使美国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继在半导体和小汽车等领域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由于克林顿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亿美元逐步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年美国实际联邦财政赤字仅为226亿美元。1998年2月,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克林顿提出的财政预算平衡方案,力争到1999年消除联邦财政赤字,而实际上,美国联邦在1998年度就已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不仅美国如此,西欧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迹象。长期以来,增长停滞、劳动力使用受限以及难以操纵的预算一直困扰着欧洲。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这里开始展现经济活力。多年的经济发展停滞之后,由11国组成的欧元区的增长率1999年超过3%。失业曾是困扰着欧洲大陆的一大社会问题,如今其失业率也降至10%以下。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其私营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达到30年来的最佳水平。从赫尔辛基到里斯本,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力投资。 因此,设在法兰克福的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迈尔断定:‘毫无疑问,新经济正在欧元区形成。”他说,知识主导型企业快速增长、电信等市场全面取消管制就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它应该像美国那样提高资本和劳动生产力。”他补充说,“关键是,新经济能否在欧洲站稳脚跟,增长是否有足够后劲,像美国那样引发投资热潮。”巴黎的咨询专家圣艾蒂安估计,如果形成投资热,新经济将迅速壮大,并将取而代之“旧世界”,欧洲有希望迎来新的繁荣年代。 “新经济”在亚洲也露出曙光。虽然两三年前,东亚与东南亚各国与地区普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现在已经从危机中摆脱了出来。无论是还是民间,无不对新经济充满了乐观的希冀。在两年多的危机之后,大公司的经理人和决策者们都急切地期待着信息技术的扩展、因特网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商务行为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许多董事会上最令人激动的话题就是集个人电脑、智能电话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三合一及其对本地区的生产力和消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但是,亚洲也享有后来者的优势,那就是只需从美国引进那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经济模式,从而大大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新经济究竟是什么 仿佛春潮一般,在对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到来之时,几乎全世界的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共同把目光投入到这种经济现象中: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被如此多的人们关注与研究,本身就已证明了新经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经济到底是什么?它是否像潮水一般惊涛骇浪地涌来,又悄无声息地撤去?它是否如泡沫一样,刹那时充斥视野,转瞬间又灰飞烟灭?新经济的出现说明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揭示着什么?人们在探讨、在猜测、在寻找答案。 1.新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关于新经济内涵与实质的探讨,目前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早宣传“新经济”思想的美国《商业周刊》,在界定这个名词时说:“‘新经济’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死亡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将不会有另一次衰退,或经济周期业已消灭;更不意味着股票市场必将摆脱自我调整而永远上升,就像(神话中所说的)豆梗将直上云天。自然,它也不意味着亚洲金融风波不会影响美国”, “谈‘新经济’时我们的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关于“新经济”的涵义,目前有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地诠释“新经济”关键在于要抓住美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向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转变之中。因为,当前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和转型。因而与传统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经济特征、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必然发生变化。美国的“新经济”已经开始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 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为主要依托。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涵义有待深入探讨,首先,“新经济”既然是依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的,那么,这是现阶段美国独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逐渐形成的国际经济现象呢?其次,美国的“新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现象,还是长期稳定存在的现象?一旦发生经济增长滞缓,通货膨胀加剧或失业率大幅上升,“新经济”是否会随之消失?再次,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开放程度来说,英国、法国都不亚于美国,为什么美国的失业率较低,而 英国、法国失业率较高呢?为什么美国形成了“新经济”,而英国、法国没有形成“新经济”呢?以上这些问题如不在理论上解释清楚,“新经济”的真正内涵还是难以揭示的。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新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是由暂时因素促成的,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动力性的变化,经济周期仍会反复出现。 曾两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所谓新经济,就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则认为:“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这使传统上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不再适用(因此是“新”经济)。但是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而把其他所谓的“传统产业” 称为“旧经济”。 综合以上各家所言,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的一种经济状态。 新经济虽然是以美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而引申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其赖以依存和发展的两块基石: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全息化以及导致各国的经济边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其作用及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美国的国界,因此,新经济已并非是美国经济的专利,其深远影响及发展趋势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和运行模式。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 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将信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的世界构成的第三要素,这从哲学的高度证实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今天,信息时代刚刚来临,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也才刚刚露出端倪,新经济刚刚露出曙光。一个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将来必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
满意请纳
全国8个县城房价破2万,对此你怎么看?县城买房有什么弊端?
国家对小产权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开始时不闻不问,结果象星星之火越烧越大,想管时又想不出办法,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现在不是哪个想管就管得了的?
一开始买小产权的人根本不是为了炒房,逐渐有聪明者开始买几套去赌……
现在居住小产权的是两种人,一种是老年人(把原有大产权给了子孙后代,自已住小产权养老,另一种就是外地人为长期打算,买大产权太贵,买不起只好转向小产权。剩下的就是出租给外来打工者,房租便宜,两好共一好。
小产权房问题,虽然住建部门咬紧牙关说是不能转正,但实际上还是有许多方式曲线认可的。 比如收房地产税就是一种选项。
随着一些专家的胡乱解释,人们都倾向于认为房地产税是对于多套房产拥有者征收惩罚性税费。不要想的太好了。
房地产税从来就不是惩罚多套住房拥有者的税收。而是弥补市政公用费用不足的,一个地方税种。
比如澳大利亚,直接就叫做市政税。
目前我国市政公用费用,多数是通过土地出让金来解决。 可是土地出让金是一次性的,70年不能再收。所以就有专家开始打房地产税的主意。
虽然换了一个马甲,但内容含义还是一致的,所以又有很多专家学者,呼吁这是重复征税费。
其实不管怎样,我们在一个地方居住,享受这个地方的环境,有地方提供给安全、教育、卫生等各项服务,给这个地方交税是应该的。最合适的方式就是每年交税,而土地出让金这种方式,是非常简单粗暴不合适的。
为什么很多房地产商拼命拍地?因为他们感觉土地出让金不是自己的,反正有人买单。那就是最终消费者。
所以,未来房地产税的方式可能会超乎所有人想象。
首先,必须要征收的很有可能就是小产权房。国家认可你的存在,你却没有给地方交纳一次性土地出让金,那么就按月交纳房地产税吧。
第二,按照这个逻辑。房地产税是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征收。比如90年代的房子,按照小产权房的90%征收,2000年代按照70%,2010年代按照50%征收,最新的可能按照30%。 至于想让已经交纳的土地出让金折抵房地产税,可能性真的不大。
第三,房地产税征收要以地方为主。一些地方在土地出让金足够的情况下,动力是明显不足的。
另外,一些地区已经试点将小产权房作为可租赁房源,增加供给降低房租了。这一切的迹象都是小产权房会转正的可能。
其实,由此可以看出来,房地产联网作用其实并不大,对多套房子持有者征收房地产惩罚税可能性也不大。
国家最应该做的是增加人们的保有环节持有费用。 减少一次性费用,就能够降低房价。提高保有环节费用,就能够让有需要的人住有所居。保有环节费用并不仅仅是房地产税,包括物业水电费,包括租管费,房屋保险,排污费等等,只要大幅提高这些费用,囤积房源的现象肯定会慢慢消失。
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有几个人愿意,每年为自己的房子交纳几千元的各种税费呢?而且要知道房价要降。
根据统计,全国大概我70亿平方左右的小产权房,由于小产权房没有经过正规的招拍挂制度以及在交易环节没有缴税相关税费,只是在购买时与村集体或者乡镇签订的购买协议,所以目前来说,不是法律承认的合法化产权房,所以也就没有各级房管部门的备案。
我们知道,房产税收取的对象是正常合法的在房管部门有备案的产权房,那么没有备案的这么大的小产权房,在收取房产税时,会怎么办呢?
个人觉得在收取房产税之前,就会对于小产权房的处理办法有明确的方案。
按照现在的有关部门的说法,小产权房是违规建筑,是要拆除的,并且拆除之后,个人的利息是没有保障的。现在很多地方像北京、海南、河南等地,都有部分小产权房被拆除,当然了,拆除的原因各异。
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目前全国的小产权房的体量非常大,涉及的区域非常广泛,涉及的人数也非常多,如果全部拆除,难度将非常大,会造成一些不可预测的风险,并且会造成个人以及 社会 的很大的浪费。所以小产权房转正也许会是一个可能的方向。
因为小产权房从建造前的土地以及交易环节,没有缴纳相关税费,所以未来如果小产权房转正,需要缴纳相应的土地出让金,以及补交交易环节需要的缴纳的相关的税费。
有关转正后的产权问题,有可能是像目前很多地方推行的公租房廉租房的类型,也有可能是正常的产权房,或者其他的产权类型,也都是有可能的。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房产税出台之前,小产权房这个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因为从纳税方面来说,如果小产权房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意味着不用缴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于那些通过正常渠道购买的正规商品房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越多分享,越多收获!
马上要开征的房地产税实际上是地产税。房产有折损,基本50年寿命到期,是逐渐贬值的。土地是有限的,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供需失衡,地价是上涨的。商品房已经缴纳了70年的地租,产权归国家,所以再对商品房征收地产税是不合理的。小产权房未缴纳过地租,土地是村民集体所有,属于私有产权。所以对小产权房开征房地产税法理上没问题,正好也借机将小产权房转正,允许上市交易。这样小产权房即使上市交易也不会对房价产生大的冲击。毕竟买了小产权房,还得年年交房地产税。而已经建成的商品房可以等70年到期后,自动转为私人产权,然后再按年缴纳地产税。现在大城市里尚未拍卖的土地应该按永久产权拍卖,然后逐年征收地产税。简单写了几句,勿喷。
补充一下,如果在一次性收70年税费和逐年征收税费选择,我相信地方还是愿意一次性收70年费用的。所以,房地产税到目前还是纸上谈兵阶段。
一个萝卜不能两头切,甘蔗不会两头甜,大产权,享受巨大泡沫,必须缴税,小产权,国家都不承认,当然不可交税。要彻底解决,按中央说的,改革要啃硬骨头。宪法规定,公有制的国有与集体地位权利一样,为什么国有土地上建的房(征收后出让给开发商),地位高高在上,价格飞天,而集体土地上建的房,黑人黑户,扣上小产权帽子,价格大不一样,不符合宪法啊。现在集体建设用地不再被征收直接入市,农民都是市民了,按中央精神,房子是用来住的,大、小产权的房子,同样都是住的,权利理应一样!应该平等,都应有一样的产权证,一样缴税!这,就是硬骨头,这就是改革!绝对不要怕炒房者及其他一小撮人的反对!广大人民群众老百姓绝对支持的。否则小产权一百年也解决不了!
这就是在考验管理的智慧:既要公平,也要合理,收老百姓的钱也存在难度,交不起,或者赖着不交,你能怎么办,强制征收吗?最好以国家给每位公民发的方式,比如说每月有500,在收老百姓税是,就直接抵扣,这样每人享有是公平的,收税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至于发的钱,从哪里来,财政不够的话,可以赤子(多印钱),钱多了虽然会贬值,大家享受了的,贬值也应该每个公民承受。
如果房产税来了,全国一半的小产权房怎么收?
没有产权的可以补呗,当年生育可以专门弄一个部门,现在房地产为何不行?
如果弄出一个专门统计的部门,除了限定标准之外的房产才收取房产税,这不就没问题了?
就跟当年生一胎没问题,生二胎罚款一样。
只是这是以另外一种形式,钝刀子割肉。
割得你不得不把房子卖出去,否则,放在手中每年还要倒贴钱。
当然,具体会不会倒贴钱很难说,但如果房产税降临,恐怕一些没有买房的人也会先观望一下。
看看这个房价是涨还是跌,至于那些炒房客,自己投机倒把,怪得了谁?
投资有风险,任何行业都是如此。
小产权房的问题由来已久,房地产税的呼声也不是一天两天,那么这两个棘手的难题碰到一起,该怎么办呢?
按照去年年底国家税务总局、社科院、专家、媒体等的建议(吹风)来看,房地产税未来极有可能会按照 存量房和增量房区别对待 , “在推进房地产相关税收制度立法与改革过程中,统筹研究房地产交易环节与保有环节的税收政策——国家税务总局” ,也就是说暂时不对存量房征收房地产税,对增量房或者交易房征收房地产税。
房地产税涉及利益太多,也是这么多年来一直无法落地的最大原因。以上的征收意见,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矛盾,加速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实施。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对房地产税区分“增量房和存量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房地产税最大的阻力说到底就是既得利益如何平衡,建议先从新项目开始,对原有的房产给予比较大的缓冲空间,先放10~20年,慢慢来!
尽管小产权房不受法律保护,但是也属于存量房的一种,根据深圳2018年底的相关文件来看,小产权房转正遥遥无期,如果征收房地产税,岂不是承认了小产权房的身份?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小产权房最大的法律问题就是“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去年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广东等地通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是否在为“小产权房转租赁住宅”铺路不得而知,但这应该是目前最合适的解决小产权房的方式,既不会引发小产权房拥有者的抱怨,还推进了“租购并举”,也不会损害集体土地的收益。在推动小产房合法化的同时,也解决了小产权房违法交易的现象。
不过上述问题都是在设想中,一切都需要等房地产税落地后,怎么征收、何时征收、免税额确定以后才能谈到小产权房的税收问题。
这些问题的前提条件我们都不知道,
设始终是设。
我没有能力去预知,更没有能力提前知道国家的政策应该怎么走。 在这里揣测的话,可能会误导某些人!
但是就目前来说,房产税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涉及到小产权的, 小产权它即不合法也不违法,并且遍布在北京,南京,重庆,深圳等多个地区,
其中数深圳最多,占深圳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深圳常住居民1800多万左右,在深圳住小产权房的人将近900万左右(大概数),还不包括其他地方,真要实行起来是需要大量时间和各个方面的因素来走的。
但是就目前来说,“我说的是目前”房产税是不可能涉及到小产权的。
这是我的个人想法, 如有不足,错误之处望指导!
如果将来有一天征收房产税了,大产权房肯定是要征收房产税的,那么小产权呢?设想一下应该也是要收的,如果不征收,对于那些购买商品房的业主而言就挺不公平的。市场上有大量的小产权房,这些房子没有房产证,这样庞大的存量市场怎能去征收房地产税呢?这是值得大家讨论的。
我纳了一些网友的观点建议,欢迎大家踊跃评论探讨哈!
1、小产权房规定时限,如从2012年起,以前的小产权房同大产权房一并登记,按2012年本地土地出让价,补缴土地出让金后,办理产权证,会法化。2013年以后的房子按违建拆除或当地相关部门收购。将现有的小产权房也补致土地出让金转正房成为商品房,然后再缴纳房产税。
2、如果小产权不转正,以后无法收房产税,而且这些小产权虽然无法过户,但也有协议“出售”的,还免交税费,如将小产权转正,不仅可以多收税费、还能加收土地出让金,至于小产权转正对商品房、对卖地的影响,反正深圳也没多少地卖,负面影响可以忽略。
3、房产税首先要从立法技术上解决应税问题,从商品房到军产房、小产权房、房改房、房、保障房、限价房、共享产权房等等,这些种类都要考虑到。个人房屋所有权仅为土地之上的建筑物。住房价值里,土地价值占比例最大,且各城市、各小区不同。
4、小产权房是不合规的,小产权房多数是占用集体土地修建的。如果村集体内部村民购买,这是完全合法的,赔偿也应该拆小产权房,赔小产权房,如果不能赔小产权房,就要负责赔大产权房。非村集体成员购买小产权房,将来赔偿时,只赔房屋成本。
房价上涨的根源是什么?
全国8个县城房价破2万,对此你怎么看?县城买房有什么弊端?
近日,网络上又有不少人逐渐探讨县城买房的话题。虽然很多人注重购房要买大城市,可是如今,全国各地依然许多县的房价是一路上涨,据新闻媒体统计分析,截止到在今年的6月,房子价格破2万/平方米县城总数超过8个,平均价破万元的县城总数做到117个,房子价格前十名县城中,一半以上县城房价同比上涨。那样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县城房子还能买吗?县城房子到底有哪些弊端呢?
一、县城房子还能买吗要不是居住需求,不太建议买县城房子。小县城的房子一定是有些人买的,由于始终是有人要居住。虽然现在人口流向大城市是大趋势,可是县城依然会按照本有些生活运动轨迹继续往前走。并且在县城发展趋势的人针对购房的需求不容易并没有,因此县城的房子一定是还有人买。但如果你是怀着项目投资的心态,那无论你家乡便是在县城是你在县城发展趋势,我都会劝你,别买县城的房子了。
经济师樊纲曾说,人口的流动性就是从乡村流入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流入省级城市,省级城市的人流入大城市,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转移,构成了转移性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大城市的房价高的原因,而小城市房子拥有,最终人都走光!
二、县城买房3大弊端1、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品质比较低通常情况下,小县城的经济增长较为不到位,所以其基础配套设施就不是特别健全,一些优质也会相对缺乏。比如商业、教学、医疗等,都比不上大城市。
特别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愈来愈多的人逐渐追求精神生活的享有,小型的商业圈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规定,但在小县城里,要想去趟大中型商业圈,将会都需要花上半天的时间,非常不便捷,那样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和便捷性就会受到影响,生活品质相对较低。
2、人口外流,贬值风险较大因为小县城的社会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岗位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城市里的机会点大量,这就使得许多年轻人更喜欢去城市闯荡发展趋势,因此小县城的人口正持续流失。而房地产业长期看人口,在人口外流的情况下,相应的购房需求也会随之减少,房屋没有人接手,最后就可能会遭遇贬值的风险。
3、库存高企,转手难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17年时,我国的城区住房空置率已达到21.4%,而依照总量测算,在我国房市中约有1亿套住宅处在闲置情况。尤其是在小县城,住房的出租率也是高新企业。
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买房者要想购房还会首先选择新房子,那样二手房的流动性自然会更差,之后要想转手的时候会相对来说艰难,可能没有人愿意接手。所以如果下手县城的房子只是为了衔接,之后还抱着卖出县城房去大城市买房的打算,那就劝你更需谨慎了,不然很有可能砸手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县城房子还能买吗,以及县城买房的3大弊端,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助到有相关需要的朋友。
从1998年开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从冷淡萧条到大火大热的一个大周期,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中,房地产的价格可以说是如日中天,渐渐价格的涨幅在某些程度上超过了我们的收入的增幅,最终的感叹就是不少人一年的收入可能都买不起所在城市的一个厕所。但是,房地产市场毕竟是一个异常庞大的综合系统,房地产市场上有着一百多个关联产业和环节,房地产的价格上涨到底是哪些因素引起的,其实引发的是很多的争论,很多人都在探讨到底为什么房子这么贵?房价这么高?
有些人说是因为货币发多了,资产的泡沫也多了,所以导致房地产有了泡沫,另一部分人说是中国的土地供应有问题,现行的土地政策出了问题,所以导致了房地产的价格上涨。在瀚哥看来,两方其实说的都很对,但是都只说对了一部分,所以我们今天不如来聊聊房地产价格到底是怎么涨上去的?
最近,几年来,相信很多的朋友都和瀚哥一样,目睹了房子的价格蹭蹭蹭的涨,但是自己的工资却是趴着不动,甚至还有着下降的趋势,越来越活不起了,相信是很多都市人切身的体会。但是,为什么房价会这么涨呢?我们不如来分析分析房价上涨背后的逻辑。
一、是放水还是资本流出?
相信学过物理学或者有生活经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们洗碗或者洗东西的时候要有泡沫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水,水一冲泡沫就起来了,也就可以洗东西了。其实在金融市场市场上道理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吹大了泡沫,其实从逻辑的角度来说就是放水了,只是这个水是货币,是钱而已。
但是所有人都看到了放水这个问题,有人知道为什么要放水吗?我们看到一方面,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了城市,这个迁移的过程,必然会导致经济上的城市化过程,所以这些人口有着真真切切的房地产需求,因为进程来了总不能流浪街头,要找地方住不是。真实的需求仅仅是房地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认为,因为人口的迁移,因为城市化中国有了一个对于房地产的需求饥渴期,这是我们讨论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再来看另一方面,那么有了需求,怎么去买房呢?那么你就需要收入,这个收入的来源其实很简单,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了,经济不景气,为了拉动经济,我们使用了明显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什么叫凯恩斯主义呢?这就是花钱,通过负债的形式大规模的花钱,通过花钱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一次性扔了四万亿出去,这些钱如果全部投入到市场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是物价的飞涨,是人民币的贬值,那么为了让物价不至于涨的那么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钱投入资金的蓄水池,这个蓄水池就是房地产。瀚哥前面说过了房地产产业带动着包括钢铁,水泥,建筑,物流,服务等等一百多个产业,拉动了房地产的发展,不等于是间接拉动了经济的复苏吗?所以,钱就这么进了房地产。
并且由于本身的金融危机,金融市场并不景气,大家手中又被发了钱,既然金融不景气,那么没有其他投资渠道,不如就去投资房地产吧,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2008年之后房地产的高潮。这个高潮又将房地产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可以说房地产繁荣经济会上涨,但是房地产下跌意味着经济可能会崩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历次的经济工作会议都不是说要降低房价,而是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原因。
去年,看到了很多文章都在拿日本和俄罗斯说事,说一个保了汇率,一个保了房价,说我们会怎么样云云。但是,从背后的逻辑上来看,这个汇率与房价的争议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正是因为房地产出现了泡沫化的问题,无论是富豪手中的钱,还是国际的热钱大家都害怕了,为了躲避风险大量的资金逃离了中国,这才有了汇率问题,所以在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资金开始要收缩了,水没有那么多了,但是资本的流出又导致了人民币的贬值,最终让房地产出现了向下的压力。因此,2017年房地产的稳定恐怕才是最让人担心的问题。
二、配置才是房价上涨背后的深层内涵
相信大多数朋友都发现了一个问题,过去的十几年,我们的房地产调控又不是一次两次了,而是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但是仿佛房地产是有魔咒的,越是调控涨的越狠,即使有些效果平稳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是报复性的上涨。
于是,很多人都把问题归咎于土地的问题,说存在开发商与利益阶层的阴谋,至于有没有这个阴谋瀚哥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很多的问题并不是阴谋论可以解释的。经济学上最需要分析的问题就是的配置问题。
我们纵观这一轮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价格很高了,但是都会去买呢?归根结底还是分配的不均衡,涨价多集中于一二线中心城市,北上广深等一线都市更是价格的领跑者。一线城市意味着什么呢?一线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医疗,更多的教育,更加丰厚的赚钱机会,以及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全面的法制环境,平稳的社会治安。
从生物学上来说,人类也是一种动物,动物的本性是什么?当然就是趋利避害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里密集,人就会自然而然的向哪里集中。那我们再来回到房地产问题上来,其实从本质来说,房子本身并不是什么昂贵的东西,钢筋水泥的成本在中国这样产能高度发达的大环境中是非常低的。按照美国新总统川普的说法,房地产的关键是:位置,位置,还是位置。那么什么是位置呢?其实并不是在哪这么简单,因为你有了这个位置,你就有了一定位置的选择权,拥有了一定的分配的额度,从而会影响你未来的生活。
因此,买房就成为了生物学上对于生存环境的争夺,这种争夺更多要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天演论》的逻辑了。所以,如果房子的功能仅仅是住的话,大家更应该向三四线城市的云贵川地区集中,而不是去北上广了,因为云贵川的很多地方,自然环境比瑞士、加拿大这样的地方也都不遑多让吧。
在中国买房,“居住功能”仅仅是房子很小的一部分功能,大家花的大多数的金钱都是为了购买房子的附加功能,那么所谓的附加功能有哪些呢?其实附加功能很多,瀚哥就举一个例子,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人尊师重教,正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而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集中的过程,教育会逐渐向一二线中心城市集中,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更好的教育,就不惜一切代价去买房。而且不仅仅是小学,中学的教育,更是大学等高等学府的教育,网上很多段子都说:一个一线城市的户籍,相当于高考多加50分。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了,但是话粗理不粗。
除此之外,还有医疗,就业等等额外的,这些让房子的价格超过了居住功能的价格太多,这才是一涨再涨的背后根源。我们的***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则真正切中了要害,让房子回归居住功能本身,可能才是解决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