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元宵节的诗句,谚语,对联

2.为什么元宵要猜灯谜呢?

3.正月十五有哪些古诗?

4.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日

5.字谜的历史是什么?

6.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

关于猜灯谜的描写_描写猜灯谜的古诗词

1. 关于传统民俗的诗句(有关民风民俗的诗句)

关于传统民俗的诗句(有关民风民俗的诗句) 1.有关民风民俗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描写我国传统习俗的诗句

1`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 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 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7`中庭地白树栖鸭,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社日,六畜祭祀

2.元宵,看花灯

3.除日,贴春联

4.重阳,扫墓

5.重阳,登高

6.端午,赛龙舟

7.中秋,赏月

中秋:

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

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天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3.求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关的古诗

1、《元日》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白话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2、《清明》

作者杜牧 朝代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话翻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3、《清明》

作者王禹偁 朝代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白话翻译: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翻译: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5、《鹊桥仙·纤云弄巧》

作者秦观 朝代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白话翻译: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4.一首描写我国传统节令及习俗的古诗

1。

《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 赏月 2。《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 放鞭炮,贴对联 3。

《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 赏灯 4。《除日》: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

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

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除夕 贴春联 5。

《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 登高 6。《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

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端午节 赛龙舟。

5.9首关于民俗风情的古诗词

元日 (宋)王安石

杜牧《清明》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五月五日 (梅尧臣)

《水调歌头》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上元夜》(唐)崔液

6.有关风俗习惯的古诗

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 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宵节: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明 唐寅《元宵》

冬 至: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端午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 文秀《端午》

七夕节: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 权德舆《七夕》

7.12个传统节日的风俗及诗句

春节

风俗:

贴春联,拜年、放鞭炮、给压岁钱、守岁

诗句:

1、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 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元宵

风俗:吃元宵、猜灯谜、放烟火

诗句: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清明

风俗:扫墓、插柳、踏青、荡秋千、植树

诗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端午

风俗:

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菖蒲

诗句:

1、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2、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中秋

风俗:

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

诗句:

1、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家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

风俗:

赏菊、登高、吃重阳糕

诗句: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谚语,对联

1.有关民风民俗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描写我国传统习俗的诗句

1`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 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 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7`中庭地白树栖鸭,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社日,六畜祭祀

2.元宵,看花灯

3.除日,贴春联

4.重阳,扫墓

5.重阳,登高

6.端午,赛龙舟

7.中秋,赏月

中秋:

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

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天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3.求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关的古诗

1、《元日》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白话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2、《清明》

作者杜牧 朝代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话翻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3、《清明》

作者王禹偁 朝代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白话翻译: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翻译: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5、《鹊桥仙·纤云弄巧》

作者秦观 朝代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白话翻译: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4.一首描写我国传统节令及习俗的古诗

1。

《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 赏月 2。《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 放鞭炮,贴对联 3。

《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 赏灯 4。《除日》: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

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

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除夕 贴春联 5。

《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 登高 6。《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

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端午节 赛龙舟。

5.9首关于民俗风情的古诗词

元日 (宋)王安石

杜牧《清明》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五月五日 (梅尧臣)

《水调歌头》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上元夜》(唐)崔液

6.有关风俗习惯的古诗

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 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宵节: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明 唐寅《元宵》

冬 至: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端午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 文秀《端午》

七夕节: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 权德舆《七夕》

7.12个传统节日的风俗及诗句

春节

风俗:

贴春联,拜年、放鞭炮、给压岁钱、守岁

诗句:

1、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 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元宵

风俗:吃元宵、猜灯谜、放烟火

诗句: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清明

风俗:扫墓、插柳、踏青、荡秋千、植树

诗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端午

风俗:

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菖蒲

诗句:

1、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2、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中秋

风俗:

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

诗句:

1、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家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

风俗:

赏菊、登高、吃重阳糕

诗句: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为什么元宵要猜灯谜呢?

一、关于元宵的诗句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翻译: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得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翻译: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索也打开了。

3、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翻译: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二、元宵节谚语

1、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2、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

3、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

4、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5、溶溶月色连灯市,霭霭春色满夜城。

三、元宵节的对联

1、上联:明月一轮,天开清淑 下联:春灯万盏,人乐太平 横批:火树银花

2、上联:美好前景,春色美好 下联:火红年代,华灯火红 横批:心上春意

3、上联:灯火良宵,鱼龙百戏 下联:琉璃世界,锦绣三春 横批:树梢银花

扩展资料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正月十五有哪些古诗?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又叫“打灯谜”。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元宵节为什么要猜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着:“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节,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日

1. 写正月十五的古诗

1.《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古蟾宫·元宵》 明代王磐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3.《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4.《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5.《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

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参考资料 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_百度百科。

2. 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有什么

《客中过上元节》 熊亨瀚 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 七律.十三元(上元节) 月色蒙胧灯火喧,星光闪烁映兰轩. 天台莲花宴,楼宇春光桃李园. 吾蘸江头挥墨宝,君遨瀚海领清源. 添诗共贺新年好,做赋温馨度上元.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3. 有关元宵节古诗

有关元宵节古诗:1、《鹧鸪天·月满蓬壶灿烂灯》宋代:佚名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

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

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作照凭。

2、《临江仙·都城元夕》宋代:毛滂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3、《喜迁莺·月波疑滴》宋代:史达祖月波疑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翠眼圈花,冰丝织练,黄道宝光相直。

自怜诗酒瘦,难应接许多春色。最无赖,是随香趁烛,曾伴狂客。

踪迹,漫记忆,老了杜郎,忍听东风笛。柳院灯疏,梅厅雪在,谁与细倾春碧?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历。

怕万一,误玉人寒夜,窗际帘隙。

4. 有关元宵节的古诗10首

有关元宵节的古诗10首如下:1、《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宋代:刘克庄繁灯夺霁华。

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2、《观灯乐行》唐代:李商隐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3、《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宋代:李持正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4、《好事近·春雨细如尘》宋代:朱敦儒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5、《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宋代:苏轼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

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平原不似高阳傲。

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

6、《鹧鸪天·月满蓬壶灿烂灯》宋代:佚名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

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作照凭。7、《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明代:赵时春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

直待清宵寒吐月,休教白发老侵人。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

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8、《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9、《正月十五夜灯》唐代: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10、《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字谜的历史是什么?

是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期为正月十五日,又名"元夕节"、"上元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来自于宋代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元夕》。

《生查子·元夕》全诗为: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白话译文:

去年元宵灯会,佳人有约,两情相依,情话绵绵。今夜明月依旧,今人花灯仍在,而佳人却无处可寻,不禁潸然泪下,花、灯、月、柳,爱的见证,美的表白。

物事人非,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惹愁生恨的元夜,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

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

中国谜语的历史

我国的谜语,在古代称为叟(音sou,隐藏、藏匿之意)辞、隐语、灯虎、春灯、灯谜等等。谜语在我国起源很早,据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篇说:“自魏代以来,颇非,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周密的《齐东野语》中也说:“古之所谓叟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叟辞”在《国语晋语五》里就有记载,说:“有秦客叟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韦昭注曰:“叟,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说明在古代就把谜语用到外交斗争中去了。其实,在夏、商、周时,已有隐语出现,如见于《周易》“归妹”上六的商代短谣“女承筐”,可算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记录之一:

女承筐,无实,士封羊,无血。

它运用传统谜语常见的“矛盾法”,巧妙地表现了牧场上一对青年牧羊人夫妇剪羊毛的情景,又“回互其辞”,使人不易猜着。秦汉以后,谜语逐渐兴盛起来,因猜谜活动多在元宵灯节举行,称为“灯谜”。“谜”字由“言”“迷”两部分组成,意思是迷惑人的言语。有人说“谜”字是南朝文学家创始的,此说确否,待考。

猜谜(俗称打灯谜)活动,在我国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论古今,不分 南北,不论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几乎都有大量的猜谜爱好者。著名《红楼梦》,还有专门描写贾府老小猜灯谜的生动篇章,足见猜谜活动对我国人民生活影响之大。确实,我国人民创造的谜语浩如烟海,有些谜语虽然也打上了剥削阶级的思想烙印,但多数是健康的。谜语的内容十分广泛,格式多样,色彩缤纷,引人入胜。尤其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谜语,大都用诗歌形式,不仅启人思索、饶有情趣,而且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历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例如,有这样一个民间谜语:

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

这分明是一首爱憎分明、感情深挚的好诗,探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与迫害。但又是一则形象生动的谜语,打一物,谜底是“船篙”,十分贴切准确。像这样的谜语,既有很好的思想意义,又能引导人们去思考猜想,艺术水平也是高的,堪称谜语中的珍品。

二、谜面、谜目和谜底

一条谜语包括谜面、谜目和谜底三个部分。

谜面是谜语的喻体,又叫“表”。它是巧妙隐喻着谜底(本体)的单字、多字、成语、古今诗词文句或作者自拟的句子,也可以是图形或其他符号与公式,但多数用短谣、韵语或诗词句子形式。

谜目,是指谜面要求猜射的事物的范围,一般以“打一某某”来标志。如果不规定猜射的范围,猜谜者无所适从,难以猜测。

谜底是指谜面指出的实际要猜射的事物,即谜语的本体和“里”。猜谜者要通过谜面规定的范围内,找出它所指的实际事物,达到猜中的目的。因此,猜谜是一项有助于提高智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猜谜的人,要有广博的知识、灵活的头脑和丰富的联想,才能看破谜面,猜中谜底。

三、谜格及主要谜格的猜法

谜格是谜语的附加条件,即一种特殊的规定,或特定的猜谜公式。用格的谜语,必须要按照此谜格规定的格式去猜,才能猜对,否则就错了。谜格很多,猜法大不一样。下面,介绍几种目前最常用谜格的猜法:

(一)秋千格。此格最常用。谜底是两个字,要倒过来读,犹如打秋千要摆过来倒过去那样。如“今天”,打一外国名,“今天”就是“本日”,倒过来读,就是“日本”。

(二)卷帘格。谜底为三个字或三个以上,也是倒过来读,如同帘子卷上又放下一样。例如:“三十比九”打一成语,正读为“差之念一”,倒过来读就是成语“一念之差”。

(三)徐妃格。谜底两个字以上,要加同一偏旁,但读音仍按不加时的两个字。如“交游不广”打一化学药品名,谜底读作“朋少”各加一偏旁“石”,变成“硼砂”,即为真谜底。

(四)白头格。谜底第一字要读白字,故意做“白字先生”。如“废品”,打一《水浒》人物名,谜底为“吴用”,“吴”字要读为白字“无”,即“无用”,就是谜面“废品”的意思。再如,“油煎豆腐”,打一唐代诗人名,谜底为“李白”,“李”是“里”的白字,油煎豆腐的里面是白的。

(五)梨花格。属于谐读类谜格。如“大海怒潮”,打一电器名,谜底是“扬声器”,谐读成“洋生气”。大海是“洋”,怒是“生气”。因此,谜面暗示着“洋”在“生气”。

(六)离合格

离合格字谜是分读类的离合格。谜底字数为一字或两字,但必需是合体字,猜时先分读再连读。例如:夕阳斜照---晒(日西晒)

(七)粉底格

猜时用斜音字代替,末字要念成白字才扣谜面。例如:东风---西瓜(刮)打一水果

(八)移位体灯觅

是以移动文字笔画部首的方位为手法使觅底扣迷面。例如:转机----朵

(九)探骊格

属于加字类谜格,与一般灯谜不同,只标谜格,而将谜目与谜底容为一体共同来扣谜面。例如:晶---的一节日--重阳。

四、谜语的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字谜、成语、词语、古诗词文句、人名、书名、地名、动物、植物、日常用品、剧名、中药名、人体、射覆谜、画谜、趣味谜、故事谜等等......

五、谜语的猜射方法

(一)会意法

(二)别解法

(三)象形法

(四)增损离合法

(五)排除法

(六)拟人法

六、谜语的特点

(一)趣味性

(二)疑难性

(三)知识性

(四)文学性

七、制谜的方法

制谜不难,但制好谜则不是件容易的事。有道是“好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下面是制谜五要素,也可说是品谜五要点。大家作谜猜谜实属,有些应时玩笑之作犯忌,也无可厚非。另外标准是人诌的,见仁见智,也很自然。

1.扣合紧切

灯谜乃是利用汉字一字多义特点的文字游戏。好谜要做到字字落实,别解正确。一是要字义准确,如“盼曙光早临大地”猜外地名“巴黎”,“黎”字意义不清,“黎明”可扣“早晨”,“黎”字典上没有这个意思。二是要概念清楚,如“末代皇妃”猜“后继无人”,概念混淆,妃和后并不可互换。三是要防止头重脚轻,即大概念扣小概念。如“桃李满天下”猜“花花世界”可以,而用花花”扣“桃李”则说不过去。

2.谜面大方

古人以诗词成句作面为佳,有点失之过严。不过自制谜时谜面必须成文。象“示土”猜“合作社”,“杭改作航”猜“木已成舟”,“专吃金木火”猜“水土不服”不值一评。如“杯酒献殷勤”猜“曲意逢迎”,扣合不错,但痕迹过多。谜面改为“接风酒”则大方得多。

3.谜味浓郁

灯谜以“曲”字为第一要义,直解形同问答与解释,毫无谜味。如“十天跑完长城”猜“一日千里”,“园艺家专长”猜“移花接木”等差强人意。“百年松树,五月笆蕉”猜“粗枝大叶”非无别解,然谜味无几。而“鲁迅作品”射“山东快书”,“清明时节雨纷纷”射市招“满汉细点”尽得曲中奥妙。

4.用典不虚

灯谜用典乃是常事,不过要有典实为据,不可生造。如:“沛公如厕未遭害”射“在所难免”用的是“史记”事;“吕子明白衣渡江”猜“蒙混过关”用的是三国故事;“桃花潭水深千尺”射“无与伦比”用的是李白的诗,以典实而扣,不失为佳构。而“孟德编剧,景升登台”猜“操作表演”,“张翼德查户口”猜“飞入寻常百姓家”,扣得不差,典故却是生造的,不足为取。

5.通俗自然

要避免入魔,魔谜往往生拉硬扯,勉强别扭。如“甚矣吾衰矣”猜“半途而废”,以“半途”(余)扣“吾”。“投之所好”猜戏曲“送鹅”,用“之”扣“王羲之”。“裁”射诗经“哀哉莫能言”。好谜不以魔道见长,往往谜面显豁,谜底或曲径通幽,或奇兵突起,或意态悠然。如:“三十六才子”射“月底西厢”,“金乌”射“万古云霄一羽毛”,“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猜“不知者以为为肉也”,俱神品矣。

谜格知识 [返回] 曹娥格

别名:碑阴格。它的构成方法是用化形衍义得出,谜底每个字都要左右分读(或上下分读),以扣合其谜面。例如:天作丝丝道难行,含泪挥手送君行。(打一鸟名:露禽)猜时,谜底应读作“雨路人离”才扣合谜面。

虾须格

别名:鸦髻,丫髻。谜格即由形似虾须而得名。谜底需两字以上,第一字应左右分开,成为两字,从而解释谜面。例如:巾帼英雄传。(打一鲁迅作品:《好的故事》)谜底第一个字拆为“女子”。

解领格

别名:鸳肩格。谜底须四字以上,谜底的第二个字左右分开成两个字,连上下文读切合谜面。例如:江淮河汉常作客。(打一成语:四海为家)将第二个字拆为“水每”连上下文为“四水每为家”,切合谜面。

展翼格

别名:剖腹、双胎、振翼。谜底需三个以上的单数字,中间一字左右分开作两字读。例如:阴阳历合订本(打一文件名称:说明书)将中间“?/ca>

元宵佳节,又称上元节、灯节、闹元宵等,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元宵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起源于汉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元宵节的由来和庆祝方式吧!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由于汉武帝在位时,民间流传着一种叫“上元夜”的习俗,即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夜晚,人们点燃灯笼,祈求平安和幸福。后来,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为元宵节,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庆祝方式

元宵节的主要庆祝方式是猜灯谜、吃元宵、放烟火、舞龙舞狮等。其中,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在灯笼上挂上谜语,让大家猜谜语,猜对了就可以得到奖品。吃元宵也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元宵是一种圆形的糯米粉制品,内陷有各种口味的馅料,如芝麻、豆沙、红枣、花生等。人们在元宵节这一天必须要吃元宵,寓意团圆和幸福。

元宵节的操作步骤

1.猜灯谜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可以到灯谜摊位上猜灯谜,也可以在家里自己猜灯谜。猜灯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安静,不要影响其他人的猜谜。

2.吃元宵

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可以在超市或者小摊位上购买。吃元宵的时候,需要小心烫口,建议先用勺子将元宵捞起来,然后再吃。

3.放烟火

放烟火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但是需要注意安全。在放烟火的时候,应该选择安全的地方,不要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放烟火,更不要将烟火扔向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