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谢安的两个故事_与谢安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1.谢安,东山再起!东山文化有哪些.(故事,传说。。。)
2.人们常说东山再起,那东山在在哪里,它又和什么人有关呢?
3.关于“谢安”的成语有哪些?
4.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5.谢安生平与评价?哪些成语与他有关?
6.东山再起指的是哪座山,又跟哪位历史人物有关系?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很多人都用过,可要让人说出它到底与谁有关、东山又是在何处,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够答得上来了。前者知道的或许还多一些,毕竟谢安也是个历史上的一位大人物了,至于后者,知道的就寥寥无几了。事实上,东山确实是一个地名,也真实存在,具体的位置,就在今天的绍兴市,古称会稽。
其实东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谢安山,这个名字也与该典故有关。至于说到这个典故具体的出处,许多史书上都有记载,最正规的出处,自然就要属《晋书.谢安传》了。典故背后的故事,也是东晋历史中的一个大事件。
当时的晋王朝,摇摇欲坠,前秦大军压境,朝廷命令谢安率军抵敌。两军对垒,晋军弱而秦军强,所以谢安就采取了以静制动的办法,并最终大破敌军,保住了东晋王朝。这场战争之后,谢安就凭借功劳复出官场,就任桓温司马一职。后来又屡屡升官,终至司徒。
由于谢安很早就已经出名,却一直仕途不顺,一直到四十多岁,经过这场战争之后,才开始平步青云,所以对于他的人生来说,这就是一个转折点。又由于当时的他正在会稽东山一带隐居,所以后人就以“东山再起”来描述他的后半段人生轨迹,并以此来纪念他。谢安的一生,就是典型地从高峰转入低谷,接着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又从低谷迅速直攀高峰,这种过山车一般的人生,正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谢安,东山再起!东山文化有哪些.(故事,传说。。。)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汉族,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大名士谢尚从弟,少以清谈知名,初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今绍兴)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四十余岁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乃东山再起,后官至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后病.
关于谢安的故事有很多,写不全,不过以下的成语典故,全部和谢安有关,
东山再起、围棋赌墅、新会蒲葵、雅人深致、一往奔诣、老翁可念、屋下架屋、一往情深、前倨后恭、小儿破贼.
另外谢安至今为人称道的大事就是指挥了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了,打败前秦苻坚,而因此有了“风声鹤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这些典故,虽然不是谢安亲自所为,但是也多少和谢安有所关系.
人们常说东山再起,那东山在在哪里,它又和什么人有关呢?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目录 成语错解: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冒牌货又会东山再起。 解析:它用于人而不用于物。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9回:“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 编辑本段成语灯谜 谢安复职;夕阳西下几时回。 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贤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前秦南侵,东晋危在旦夕,谢安临危授命,当了东晋的宰相,率军在淝水成功打败前秦军队,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编辑本段成语新说 宋代李纲是大名鼎鼎岳飞的伯乐师傅,他原是北宋在班文臣,官居丞相之下,在当时抗金争论中属于主战派,力举岳飞挂帅,使得岳飞得以施展宏图。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致后,李纲也受到牵连,被革职并指定流放到当时离京城最远的海南岛崖州(今三亚)。当时的经济条件极为落后,路途之艰辛现在难以想象。李纲来到海南东山岭时大病一场,无法继续前行,遂暂时在东山岭山脚下暂住,一次闲时上山,进到当地著名寺庙潮音寺请主持高僧算卦,以占卜未来前途。高僧指点曰:施主乃贵人天命,虽暂时受挫,但如若诚信拜佛,不久即会逢凶化吉,前途不可限量。于是李纲决定上山修行,结果不到半年,宋孝宗继位,秦桧被惩处,李纲也接到朝廷赦免原罪并官复原职的圣旨。李纲回到朝廷后,仕途通达,官至宰相,他对海南东山岭念念不忘,常常和人提起此事,后人便在民间流传“东山再起”之说,此事在海南省万宁市东山岭有石碑为记。
关于“谢安”的成语有哪些?
我们中国的汉字,汉语是非常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时候简短的一句话就能演变成好多意思。短短的四个字的成语,都可以衍生出一个名人典故。比方说我们接下来要讲的“东山再起。”“东山再起”我们打小就听说过的一个词汇。哪怕是现在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说我要东山再起,“东山再起”出山的意思,也被誉为褒义词的意思,下面我们就讲讲这个词汇到底出处在哪,和什么人有关。
东山再起的典故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话说公元383年8月前秦苻坚率几十万大军南下攻晋,东晋朝廷举国上下一片混乱,没有一个人拿着定主意。最后想起了谢安,皇帝就决定从新启用他抵抗苻坚。于是乎就派人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谢安没有计较以前朝廷对他使用时则呼之,不使则丢之这种呼来唤去的做法。于是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备兵起八万抵抗苻坚。
没过多久,苻坚的军队就打到了淮河、淝水,只要一过长江东晋危诶。谢安心里很清楚八万的士兵和苻坚几十万大军对抗,犹如以卵击石。他继续做镇东山宁危不乱,精心排兵布阵,还把自己的侄子谢玄也派到前线。谢玄临走之前就问谢安这个仗到底怎么打?谢安只说了一句,朝廷自有安排。到了第二天,又派人前来询问。谢安本人就一直我行我素,甚至还拖来人一起下棋直至天黑,打仗抵抗苻坚之事只字未提。到了半夜时分谢安开始点兵布将,摆出了他的阵法。
淝水之战就此打响,但是谢安本人仍坐在东山和人下棋。不料苻坚果然中计,被谢安的兵将们打败。战事的捷报传来,谢安接过来随便看两眼也不说话,继续下他的棋。可是其他人都等的不耐烦了,围过来听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胜仗,谢玄立了战功不说。大家也都钦佩谢安沉得住气,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不仅救了东晋朝堂的安危,而且让谢安名声大噪。正是因为他闲居在东山,被人请来打了一场漂亮的仗,干了一番大事业。后世之人都称为“东山再起”。
但是现在许多风景旅游区叫东山的实在太多,我们通过历史记载知道谢安居住的地方叫“会稽”,“会稽”这个地方现在为属于浙江绍兴,所谓的东山应该就在绍兴附近。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关于“谢安”的成语有风声鹤唳,东山再起,入幕之宾
1、成语: 风声鹤唳
拼音: fēng shēng hè lì
解释: 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举例造句: 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风声鹤唳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郁达夫《出奔》
2、成语: 东山再起
拼音: dōng shān zài qǐ
解释: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出处: 《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举例造句: 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
3、成语: 入幕之宾
拼音: rù mù zhī bīn
解释: 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出处: 《晋书·郗超传》:“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举例造句: 东坡自此将佛印愈加敬重,遂为入幕之宾。
谢安生平与评价?哪些成语与他有关?
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的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的大智慧。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一鼓作气(曹刿 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战。
41、闻鸡起舞(祖逖)
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4、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5、乐不思蜀(刘禅)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46、指鹿为马(赵高)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50、鞠躬尽瘁(诸葛亮)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东山再起指的是哪座山,又跟哪位历史人物有关系?
谢安
(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汉族。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2]的典范。
公元383年,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东晋8万士卒一举打败了前秦80多万大军,不仅使国家转危为安,而且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这就是淝水之战。运筹帷幄,夺取这场胜仗的指挥家便是东晋宰相谢安。
说到谢安,不得不说绵延了近三百年的显赫世家--陈郡谢氏家族。谢家上可追溯至谢安的祖父谢衡,他曾是东汉时的大儒,下则延续到谢安的九世孙谢贞,作为谢氏最后一位在史籍留下传记的子孙,在谢贞去后的四年,已腐朽的陈王朝也终于在“玉树后庭花”的吟歌中走向终结。三百年风流云散,到了盛唐,这个家族就已被赋予了一番华贵的忧伤,为人们追忆并叹惋。乌衣巷也已然是夕阳野草,目不暇接地化作了前朝往事。
谢安无疑是这三百年华彩中,至为绚亮的一笔。这一个人生历程,标记着一个家族终于不可阻挡地攀上极顶,放散出流盖当世的辉煌,这力量与东晋王朝的命运相契合,标记着一个王朝半世纪的续延,于是就托起了一个安然的,平稳的世道,为后人所记挂。同时,也标记着那种在史上绝无其二的制度行将终结,标记着“贵族”这个名词,再不会真正在我们的历史中出现……
在古书《晋书·谢安传》中都有所描述,“东山再起”正说的是谢安这个人。但是对于哪座山是东山,人们却说法不一。
对于“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最初含义,其实是指古代人在退隐之后,又再一次出任要职。也就是说在我们国家的古代时期,人们出来做官就叫做“出山”。
谢安是东晋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政治家。他是一位非常淡泊名利的人,他在41岁之前,一直都是隐居在东山里。
虽然谢安一直不想重返朝廷,继续为官,但在公元383年,国家的生存亡之际,谢安依然勇敢地站了出来。当时,前秦主将率八十万大军攻晋,当时谢安已经年过花甲,但没有拒绝朝廷的请求,再度出山,被封为大都督。
东山所在何地,有两种说法。
其一说,“东山”在江苏的一个小地方,有一座小山,名为“东山”。虽然它只有60多米,但它却还存有“谢公祠”、“谢公泉”,人们都猜测这是当时谢安所居之地,这座山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东山再起”中的“东山”。
其二说,“东山”在海南的万宁市,每年到这座山游览的游客众多,它的典故和宋朝的李纲有关,历史上李纲的故事也是个“东山再起”的例子,所以如今一些人也因此认为这座山就是“东山”。
现在“东山再起”的意思是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不管怎么说,我们应该学习谢安的这种东山再起的勇气,学习他精忠报国的精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