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有哪些名字推荐_成语故事有哪些名字-
非常感谢大家对成语故事有哪些名字推荐问题集合的关注和提问。我会以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思路。
1.关于名人的成语故事
2.中国有什么成语故事
3.关于成语故事的名字
关于名人的成语故事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手不释卷、悬梁刺股、韦编三绝。1、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2、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3、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4、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5、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中国有什么成语故事
1.孟母三迁:
孟母仇氏,教子有方。名垂千秋,培育栋梁。孟轲幼时丧父,仇氏育子苦心周详。“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经典故事,蕴涵多少含辛茹苦。慈母风范,精心培育一代贤良。
孟母深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为子选择良好环境,三迁居所,不畏奔忙。孟家原居邹城郊外,马鞍山下之凫村。山麓坟莹处处,丧葬之事寻常发生。儿童嬉戏模仿葬礼,孟母心痛,迁居十里外之庙户营村。此村“日中为市”商贾喧嚣,孟子耳儒目染,游戏锱铢必较。孟母惟恐儿子沾染市侩之气,半年之后再次搬迁。来到邹城学宫附近,居处虽漱隘不堪,但朗朗之读书声,令孟母安心。
孟母深知:“业荒于戏而精于勤”,教育子女树立恒心。孟子天生灵性,亦有孩童贪玩之秉性。一次逃学玩耍归家,母亲将织成锦绢拦腰剪断,并教诲曰“废学如断绢!” “断织督学”一幕,深刻铭记于幼小心灵之中。从此,孟子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学有所成。
孟母深知:“不寻明师学以难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孟母亲自寻觅,为十五岁爱子访求启蒙。当时,孔子之孙子思,于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闻名。受母亲鼓励孟子来到曲阜,从此开始学习儒家学说。五年苦学,学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孔子衣钵,成为儒家“亚圣”。
孟母仇氏,伟大女性;养育子女,感悟人生。犹如一支蜡烛,燃烧了全部能量,照亮儿子不同阶段之征程。
2.司马光俭朴教子
涑水先生,教子楷模,正身言传,教化美德。一代宗师,史学泰斗,修身齐家,后人仰诺。关心子女非金银,溺爱儿孙身后祸,古来多少前车鉴,成于俭朴败于奢。
司马光北宋杰出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屡官天章阁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先生生活俭朴,著述宏丰,一部《资治通鉴》,名传青史,一生教子,修身为要,俭朴为重。
生活慈爱,先生节俭纯朴以身教。司马光“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常教诲其子曰:“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并以家书之体撰有论俭约之文,劝戒子女切忌奢侈,祟尚俭约。
事业关怀,先生谨身节用以启蒙。为完成《资治通鉴》历史巨著,司马光曾让司马康参与锻炼。看其子用指甲抓书页,耐心传授爱护书籍之法:读书前,先净案;读书时,坐端正;翻书时,侧指轻。爱护书籍,严谨作风,令其子终生受益无穷。
寓教于理,先生循循善诱以真诚。告诫其子:“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司马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之教子警句,已为世人经久传诵。
遵父教诲,司马康以俭朴自律,学有所成,博古通今,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为官做人廉洁俭朴而后世称颂。
3.
李世民教子有方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是中国古代家教思想最深刻的帝王之一。
卓越的胸襟胆识和复杂的家庭生活,使他能够深入探索家教规律。
在前人的基础上,李世民对于教师、家长、学生的关系处理,家庭环境对于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为教育好子女,他苦心孤诣写出第一部帝王教子专著——《帝范》十二篇,被历代帝王奉为家教圣经。他的许多主张至今仍然值得家长们借鉴、学习。
1. 支持老师严格管教
如何选择教师和采取什么方式与老师配合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重要事情。
李世民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教师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为教育子弟,李世民一方面强调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地位,诏令撰写太子待三师的仪注,并教诫子弟见师如见父,要“宜加尊敬,不得懈怠。”另一方面鼓励师保对太子的过失极言切谏,他自己也大力支持师保。
比如,贞观五年(631),太子石庶子李百药见李承乾嬉戏过度,作《赞道赋》用来讽谏。李世民见了遣使对李百药说:“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朕选卿以辅弼太子,正为此事,大称所委,但须善始令终耳。”于是他奖励给李百药骏马一匹,彩物三百段。
众师保之所以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李世民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李世民的这种做法对于当今孩子的成长也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现在的孩子,虽不都是贵为太子、王爷,但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惯得很,有些孩子对于教师不够尊重。
作为家长,应该象李世民那样,一方面要善于为孩子选择高水平的老师,接受更好的教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下下。选择好的教师和好的教育环境,能够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成长。另一方面,家长们要支持教师的工作,特别是支持教师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严格教育。
只有严格管理、严格教育,才不会过分纵容孩子,不养成孩子的惰性和其它坏习惯,中国古语“严是爱,溺是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以小见大,遇事必诲;以史为鉴,以正言行
李世民作为皇帝,日理万机,非常繁忙,但他总是抓紧点滴时间教育子弟。
尤其是废承乾、立太子李治后,更是“遇物必有诲谕”。
有一次,父子二人正吃着饭,李世民问李治:你知道“饭”吗?李治说不知。李世民就教育他说,农民种粮非常艰难,费工费力,作为皇帝,不能随心所欲,滥用民力,特别是要注意“不夺农时”,这样才能够“常有此饭”。
见到李治乘船,李世民就教育他说:君主是舟,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即将成为人主,不能不知道这些,注意这些。
还有一次,李世民见到李治在一棵很弯曲的树下休息,他又教诲他说:这棵树虽然很弯曲,但只要用绳子等东西束绑校正,它就会正了,“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可以自鉴。”由此可见,李世民善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为君道德教育,使子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作为贤明君主所必需的素质。
除每遇事必诲外,李世民还注意结合史实对李治进行教育。他甚至还让魏徵录下帝王子弟成败的故事,名为《自古诸侯善恶录》,分赐诸子。
应该肯定,遇事必诲、以小见大和利用史实进行教育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特别是道德素养的养成和知识的积累不是短期内形成的,更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从点滴小事入手进行教育,以小见大,让孩子认识到其中的利弊关系,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
历史是现实发生一切事件的根源所在,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明得失”,可以让孩子从先人身上汲取成功的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从而以前车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自然,历史并不一定必然要久远,昨天发生的事情就已经成为历史。
3. 注重实践磨练,培养真正的能力
理论与知识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只是潜在的能力与素质,要将这些转化成能力,需要有一个实践过程。同时,社会实践与生活经历本身也是一本大书,需要人们好好去学习领会。
李世民的这种家教思想非常有远见。
90年代以来,美国风靡一种“带女儿去工作”的计划,凡9-15岁女孩都可以报名参加,而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女孩提前感觉一下工作的滋味。带女孩工作使得女孩们提前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公,克服了许多心理障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活动在欧洲许多国家引起不同凡响,仅仅英国就有三百所学校开展了这一活动。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表示自己的女儿切尔西也要了解她的父亲是如何工作的。事实上,不只是女孩,男孩也需要锻炼。锻炼内容也不仅仅是工作实践,还包括许多其它内容,如新近兴起的“磨难教育”、“学军学农”,在日本,甚至许多家长鼓励孩子从事冒险活动,其目的无非是让孩子多经历一些坎坷,多接触一些实践,这样可以培养锻炼孩子们具有顽强的意志,较强的生存能力。
注意实践磨炼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让孩子直接理解人生、融入社会、锻炼意志、培养自信的最重要手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注意实践锻炼,正是李世民家教思想的创造性之所在,也是我们今人一定要借鉴的。
4. 著书教子,以为规范
李世民晚年鉴于承乾败亡的教训,更加重视对李治的教育,亲自撰写《帝范》12篇赐于李治,专讲做皇帝的规范,和如何长治久安的道理。
《帝范》是我国第一部帝王教子为政的专著。
在《帝范》中,李世民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系统思想,其中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要注重访求贤良,搞好官吏选拔。《帝范·求贤篇》强调,一个国家要得到匡正辅佐,没有忠良之臣是不行的,这就像渡海必须借助船桨之力,鸟要高飞必须凭借翅膀一样。因此,明君必须旁求俊杰,博收英贤。李世民指出,选才的标准只能是才,才能渗杂以势利的目光。李世民还强调,对明君来说,国家最大的财富不是珠宝金玉,而是人才。有了人才,应该怎样使用呢?在《审官篇》中,提出了两条用人原则。第一,要各展其才,用其所长。他认为,明主用人应像巧夺天工匠制木那样,“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木,明君无弃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不要光看其人的缺点,要用其所长:“不以一恶忘善,不以小瑕掩其功。”第二,用人要得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优势。
二是要虚心纳谏,去除馋言。在《纳谏篇》中,李世民提出,帝王虚心纳谏是帝王决策正确的重要保证。他认为帝王深居宫中,高高在上,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灵,恐怕有过失而不察知,有缺点而不知修改。李世民还强调了馋言的危害。他说,由于馋佞之徒的挑拨和陷害,帝王父子反目成仇,正直之士横遭残害。无数事实证明:“夫馋佞炎徒,国之蝥贼也!”李世民进一步指出,众所周知纳谏兴国,受馋败亡,为什么人主会拒谏信馋呢?“良由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人总是爱听顺耳的话,而奸佞小人最善于察言观色,投人所好。所以李世民谆谆教诲太子要把纳谏当作治病: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三是要戒盈崇俭,赏罚务农。此外,在《帝范》中,李世民还阐述了统治者要采取赏罚结合管理百姓,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的作用;好战与忘战都将招致损失,必须将武备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思想,等等,很多思想在现代人看来都有可取之处。
《帝范》一书给我们的启示首先是李世民的那种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的指导思想。
这本书是直接写给帝位继承人李治的,因此,全书总结自身经验,只谈如何当好帝王。这种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对我们今天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事实上,一个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天赋,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都应该比较明确,这样才能加强针对性。要知道,追风逐流者是永远不能领导潮流的,而分散兵力与精力的将领也是打不赢大战役的。
在确定培养目标与方向之后,做父母的要向李世民那样,有一个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集中精力付诸实施。
其次,《帝范》虽然是教李治如何做个好皇帝,如何加强统治的,但其中有一些好的内容却是普遍适用于对于孩子的教育上。
比如,纳谏与去馋的思想就是如此。“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能不能善于接受别人的忠告,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他一生的成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香港富商李嘉诚在总结他决策成功率高的原因时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决策成功率高是因为我经常征询下面的意见,即使我对这件事已经有明确的看法。如果有90%的人赞成,那么我决策失误的概率就约等于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善于听取别人意思、集思广益的重要性。
再比如,《帝范·务农篇》强调民以食为天,农为政这本,谴责那些弃农求利的现象,主张禁绝浮华,劝课农桑,使人还其本,反其真。
这种思想也是现代家教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问题。在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里,一个人每天都要面临多种选择,要做出多项决定。但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这就必须面临选择。
什么才是重要的?事实证明,是那些事关长远的,关系到重要利益甚至一生发展的,这些才重要的。一如李世民让李治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一样,培养孩子从长远利益着手进行选择,是许多成功家教都必须进行的一项。
关于成语故事的名字
成语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大成,成语非常短可以却寓意深刻,特别是许多的成语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的学习和前进,以下我盘点出五大励志成语分享给大家。第一:闻鸡起舞古文原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资治通鉴》《晋书·祖逖传》)
祖逖是一个胸襟宽广、志向远大的人。但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志向就非常的远大了。到了青年时,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深深感到自己读书不是为了报效国家,努力读书。他博览群书,认真学习历史,吸收了丰富的知识,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去过洛阳好几次,联系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帮助皇帝治国的人才。祖逖24岁时,有人推荐他当官,但他不同意,于是努力学习。后来,祖逖和儿时的朋友刘琨担任州长。他和刘琨感情很深。他们同床共枕。
他们有崇高的理想:要成为国家的栋梁。有一次,半夜,祖逖听到一只公鸡在睡觉时啼叫。他用一只脚叫醒了刘琨,对他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每天他们醒来后,鸡啼和实践他们的剑。剑光飞扬,剑声铿锵。春来冬来,寒来夏去,永不停歇。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了会写字、会带兵打胜仗的全能人才。祖逖被任命为镇西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负责北中郎、河北和幽州的军事事务,充分发挥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军事战略。
二、手不释卷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三、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里借书来读。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读书,欧阳修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四、不耻下问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所以称之为'文’。”所以,虚心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才能更好的进步。
五、封狼居胥"封"、"狼居胥"。"封"就是指建设祭坛祭天以告天下,一般是有重大事件时才会进行的仪式。"狼居胥"是一个地名,是今内蒙古境内五原县西北的狼山。封狼居胥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祭天以昭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的武将最高荣誉之一。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春天,汉武帝刘彻觉得时机已成熟,是时候给一向猖狂的匈奴人致命一击了。于是他下令命卫青和霍去病这舅甥俩各自率领五万骑兵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和代郡出发,深入大漠去寻找并歼灭匈奴的主力部队。
霍去病千里驱驰,翻越离侯山,横渡弓闾河,在两千多里外的大漠戈壁上与匈奴的左贤王交战,大破敌军,歼敌七万多,此役还俘虏了匈奴的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共计八十三人。之后霍去病乘胜追击,一路打到了狼居胥山脚下,于是在狼居胥山上就建造了祭坛,以昭告天下——匈奴畏惧退却,大汉军队势不可挡。此时霍去病仍有余力,于是他带着兵马一路将匈奴人逼至北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贝加尔湖畔。经此一役,匈奴人彻底失去了漠南的控制权,只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当然励志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大家想到的可以留言哦!
1、杯弓蛇影
尝有亲客,久阔(久别)不复来,广(乐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承蒙)赐酒,方(正)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厌恶)之,既饮(喝完酒)而疾(得病)。”于时(当时)河南(乐广担任河南尹)听事(听事堂)壁上有角(弓),漆画作蛇,广意(意料)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否)?”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chénkē,重病)顿愈。
译文
(乐广)曾经有个很亲近的朋友,很久没到家里来了。乐广问他是什么原因,(那朋友)回答说:“前次我在你家里做客,承蒙你设酒款待。(我)正要举杯饮酒,
(忽然)看见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可还是把酒喝下去了,(喝下之后,)就得了病。”(乐广回忆)在那次请客时,客厅墙壁上挂着一张漆了彩色、画有小蛇的角弓,便想到酒杯里的小蛇一定是角弓的影子。(于是,乐广)再把酒杯放到原来的地方,对他的朋友说:
“酒杯里还能看见什么东西么?”那人回答说:
“所看到的东西跟原先一样。”乐广就把酒杯里看见小蛇的原因告诉了他。那位朋友豁然开朗,疑虑全消,病也一下子好了。
2、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3、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好了,关于“成语故事有哪些名字推荐”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成语故事有哪些名字推荐”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