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国汉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词汇_成语是中国汉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词汇吗

       成语是中国汉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词汇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成语是中国汉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词汇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四字成语是中国特有么?

2.千言万语和甜言蜜语一起造句

3.小学生组词中四字成语能被算在列吗

4.成语与熟语的区别?

成语是中国汉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词汇_成语是中国汉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词汇吗

四字成语是中国特有么?

       成语:chéng yǔ (idiom)

        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编辑本段]定义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能包含许多的意思,附带有感情色彩。

       [编辑本段]形式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也有二字、三字、五字、六字、等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编辑本段]结构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买椟还珠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并列式:千山万水、画蛇添足;

        偏正式: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因为成语有多种意思,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编辑本段]历史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编辑本段]成语与专有名词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处。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练,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编辑本段]成语与科学术语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编辑本段]成语与谚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编辑本段]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编辑本段]成语与引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尔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编辑本段]成语与词组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

        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改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像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使用成语有时会错用同音字或近义词。这类错误出现频率非常高,所以,使用成语时要特别注意用字正确。下面列举的成语,括号前的字是别字,括号内的字是正字。

        A

        1、暗(黯)然失色 黯然,阴暗的样子。“黯然失色”,形容相比之下暗淡无光,大为逊色的样子。

        2、按步(部)就班 部,门类;班,次序。“按部就班”,指按其分类,就其次序,比喻学习要循序渐进,做事要遵循规章。

        3、安(按)兵不动 指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也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按,压住、搁下。

        B

        4、暴珍(殄)天物 任意糟蹋东西。殄,灭绝;天物,自然界的宝贵生物。

        5、别出新(心)裁 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6、毕(筚)路蓝缕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意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辛。

        7、变本加利(厉) 厉,通砺,在这句成语里当“更加深一层”或“更加严重” 讲。

        8、病入膏盲(肓) 病到了无可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膏肓,中医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此二者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9、不可明(名)状 名,说出;状,形容、描述。“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10、不加(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

        11、不茅(毛)之地 “不毛之地”形容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12、不径(胫)而走 胫,小腿。“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传播流行。

        13、不落巢(窠)臼 窠、巢同义,但“窠臼”与鸟巢无关,含义是“现成格式、老套子”。

        C

        14、苍(沧)海桑田 沧海,蓝色的海洋。“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15、重蹈复(覆)辙 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覆辙,翻过来的老路。

        16、出奇致(制)胜 制,取得。“制胜”,取胜。

        17、穿(川)流不息 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

        F

        18、发奋(愤)图强 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发愤:决心努力。

        19、飞扬拔(跋)扈 意气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跋扈,蛮横

        20、分道扬镖(镳) 镳,马嚼子。“扬镳”义为“策马”。“分道扬镳”,比喻志趣不同而分路。

        21、纷至踏(沓)来 连续不断的到来,纷纷到来。沓,多而重复。

        G

        22、甘之如怡(饴) 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苦、痛苦。饴,饴糖。

        23、各行其事(是) 是,正确的。“其是”,自以为正确的。所以,这句成语含有贬义。

        24、攻城掠(略)地 掠、略二字都有“夺取”义,但夺取的对象不同:掠,夺取人、财、地;略,夺取土地。

        25、固(故)步自封 故步,取自“邯郸学步”的故事,本义为“原来走路的姿势”,在这句成语里比喻成规旧套。“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盲目自得。

        26、骨梗(鲠)在喉 鲠,鱼刺。“骨鲠在喉”,比喻有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27、鼓(蛊)惑人心 迷惑、毒害人心。蛊,毒虫,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

        28、鬼域(蜮)伎俩 蜮,传说中在水里害人的怪物。“鬼蜮”即鬼怪。

        H

        29、汗流夹(浃)背 浃,音jiā,义为“透彻”。“浃背”,湿透脊背。

        30、好高鹜(骛)远 骛,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鹜,鸭子,无“追求”义。比喻不切实际,不踏实。

        31、和霭(蔼)可亲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蔼,和气、态度好。

        32、怙恶不俊(悛)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悛,悔改。

        33、煌煌(皇皇)巨著 皇皇,形容盛大。“皇皇巨著”,形容著作浩大。

        J

        34、既往不究(咎) 咎,本义为“过失、罪过”,引申为“责备”。“不咎” 即不责备。

        35、及及(岌岌)可危 岌岌,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

        36、竭泽而鱼(渔) 渔,捕鱼。“竭泽而渔”直译为“排尽湖水捕鱼”, 比喻一味索取而不留余地。

        37、禁(噤)若寒蝉 噤,闭口不言。寒蝉,秋后的蝉,寒蝉是不叫的。这句成语用“寒蝉”作比喻,形容不敢作声。

        38、金璧(碧)辉煌 “金”和“碧”,是国画的两种颜料:金**的泥金和翠绿色的石绿。用它们画出来的画,鲜亮耀眼。“金碧辉煌”通常用于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

        39、精兵减(简)政 “精简”不是“减少”,而是去掉不必要的,留下必要的,从而使机构精干,人员素质更高。“精简”的真谛在于精干。

        K

        40、苦心孤旨(诣)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诣,到。

        41、烩灸(脍炙)人口 脍,切得很薄的肉片;炙,烤肉。“脍炙人口”,比喻优美的诗文或美好的事物得到人们交口称赞。

        L

        42、老奸巨滑(猾) 形容十分奸诈狡猾。猾,狡猾

        43、厉(励)精图治 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励,振奋。

        44、礼上(尚)往来 尚,崇尚,讲究。“礼尚往来”,指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

        45、廖廖(寥寥)无几 形容非常少。寥寥,稀少。

        46、鳞次节(栉)比 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整齐地排列。栉,梳篦。

        47、伶牙利(俐)齿 伶俐,聪明灵活。“伶牙俐齿”,形容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48、流言非(蜚)语 蜚,同“飞”。流言、飞语,均指毫无根据的话。“流言蜚语”多指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

        49、留(流)芳百世 美名流传百世。流芳,流传美名。

        M

        50、毛骨耸(悚)然 悚,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51、美仑(轮)美奂 轮,轮囷,古代的圆形谷仓,形容高大的样子。奂,众多。“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宏丽,其他用法要慎重。

        52、迷(弥)天大谎 弥天,满天,形容“谎言已达到极致”。

        53、糜糜(靡靡)之音 低级趣味的音乐。靡靡,颓废*荡。

        54、棉(绵)里藏针 形容柔中有刚,或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绵,丝绵。

        55、明火执杖(仗) 仗,兵器。“明火执仗”,指点燃火炬,手拿武器,比喻强盗行为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

        56、名符(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57、名贯九洲(州)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所以“九州”是“天下”的同义词。大禹时代的“天下”,即华夏大地。

        58、默(墨)守陈(成)规 墨守,墨翟之守,说的是墨子与公输般较量攻守的故事,本义为“固守”,后来演变成“守旧”。成规,久已通行的规则或方法。“墨守成规”,比喻因遁守旧不知变通。

        O

        59、沤(呕)心沥血 呕心,费尽心思;沥血,滴血。“呕心沥血”,竭尽心血。

        P

        60、旁证(征)博引 旁,广泛;征,搜集。“旁征博引”,形容做文章广泛搜集和引用材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Q

        61、青出于兰(蓝)而胜于兰(蓝) “兰”是“兰”的简化字,不是“蓝”的简化字,“蓝”简化作“蓝”。蓝,蓼蓝,一种草本植物,叶汁可作蓝色染料。青,靛青,从蓼蓝叶汁中提炼出来的青色染料,颜色比蓝深,所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成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超过前人。

        62、磬(罄)竹难书 罄,器皿中空,用尽;竹,竹简,古代的书写材料;罄竹,把竹简用光了。“罄竹难书”,多用以形容罪大恶极,比喻罪恶事实多得写不完。

        R

        63、人才挤挤(济济) 济济,读作jǐjǐ,义为“众多的样子”。类似的成语还有“济济一堂”。

        64、如愿以尝(偿) 偿,归还、抵补,引申为“满足”。“如愿以偿”表示自己的愿望实现了。

        65、弱不经(禁)风 禁,承受。

        S

        66、色彩斑烂(斓) 斑,斑点或斑纹;斓,多彩。“斑斓”,形容灿烂多彩。

        67、山青(清)水秀 清,清明洁净。“山清秀水”,山水清净秀丽。

        68、稍(少)安勿(毋)躁 少,音shǎo,暂时。毋,不要。“少安毋躁” 的意思是:耐心等待,不要急躁。

        69、水乳交溶(融) 融,融合。比喻关系融洽或结合紧密。

        70、所向披糜(靡) 力量所到之处,一切障碍全被扫除。靡,顺风倒下。

        W

        71、危如垒(累)卵 累,堆积。“累卵”,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蛋,比喻局势极不稳定。

        72、委屈(曲)求全 曲意迁就,以求事成。曲,委曲己意。

        X

        73、相形见拙(绌) 跟另一些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不够、不足。

        74、向偶(隅)而泣 独自在一旁哭泣,比喻非常孤立或因得不到机会而失望、难过。隅,角落。

        75、心无旁鹜(骛) 骛,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旁骛”,没有杂念,比喻专心致志。鹜,鸭子,无“追求”义。

        76、心心相映(印) 印,印证。“心心相印”原为佛教术语,本义为“以心印证佛法”。演化为成语,形容思想境界和感情完全一致。

        77、辛辛(莘莘)学子 许多学生。莘莘,众多。

        78、虚座(左)以待 空着左边的尊位恭候贵客,指特意留待他人。左,古礼主人居右,宾客居左,因以左为尊。

        79、炫(烜)赫一时 名声、气势在一个时期内很盛。烜,盛大。

        Y

        80、淹(湮)没无闻 被埋没而无人知晓。湮,埋没。

        81、.淹淹(奄奄)一息 形容气息微弱的垂死之状。奄奄,气息微弱。

        82、掩(偃)旗息鼓 偃,本义为“人倒地若卧”,引申为“隐匿”。“偃旗息鼓”,指放倒旗帜,停止敲鼓,形容隐蔽行动,也指停止战争或停止行动。

        83、摇摇欲堕(坠) 形容极不稳固,就要掉下来或垮台。坠,掉下。

        84、遗(贻)笑大方 遗、贻二字,都有“留下”的意思,但使用时有所分工:表示“死人留下”用“遗”,表示一般留下用“贻”。“大方”,专家、方家。“贻笑大方”,让行家里手见笑。类似的成语还有:“贻害无穷”、“贻害后学”。

        85、以(倚)老卖老 倚,仗恃。“倚老”,倚仗年纪大。

        86、饮鸠(鸩)止渴 鸩,传说中的一种鸟,用它的羽毛泡酒,可以致人死命。

        87、渊源(源远)流长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88、越桌(俎)代庖 厨子没做饭,掌管祭祀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俎,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

        89、悠(优)哉游哉 优,本义为“吃饱了”,引申为“有余、悠闲”。“优哉游哉”,形容悠闲自在。

        90、忧(优)柔寡断 优,由“悠闲”引申为“犹豫”。

        Z

        91、再接再励(厉) 厉,通“砺”,即磨刀石,作动词用,表示“磨砺”。“再接再厉”源自唐代诗人孟郊描写斗鸡情景的诗句:斗鸡在再次厮斗之前[再接],先在地上磨喙[再厉]。“再接再厉”,比喻做事要不断努力,争取最好。

        92、责无旁代(贷) 贷,借贷,要求贷方守信,不可推卸还贷的责任。“旁贷”,推卸给别人。

        93、仗义直(执)言 执言,说公道话。

        94、真知卓(灼)见 灼,本义为“火烧”,引申为“明白、透彻”。“真知灼见”,建立在真知基础上的正确而深刻的见解。

        95、针贬(砭)时弊 砭,古代治病的石针,“针砭”在这句成语里作动词,当“指出”讲。

        96、震(振)聋发聩 “振”和“发”同义,都是“唤起”的意思;“聋” 和“聩”也同义,都是“听不见声音”。“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精神麻木的人。

        97、众口烁(铄)金 众人异口同声的议论,足能熔化金属,形容社会舆论的力量很大。铄,熔化。

        98、纵横俾(捭)阖 以辞令打动别人,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分化和争取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捭阖,开合。捭,分开。

        99、走头(投)无路:走投,投奔。“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

        100、自出机抒(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富有新意。机杼:织布机,又用来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成语

        (1) 习用的古语。

        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二

        凡作倔强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

        不节烈(中国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

        (2) 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 清 任泰学《质疑·经义》

        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赵树理《金字》

       [编辑本段]外语翻译

        英语idiom, phrase

        日语〈语〉熟语.成句.ことわざ.

        韩语[]. ?.

        法语[n.] expression toute faite / locution / proverbe

        德语[Sprachw] Chinesische Sprichw?rter[S] Redensart, Idiom;Sprichwort

        意大利语[名] proverbio; frase idiomatica; modo di dire

        世界语proverbo

        加太隆尼亚语proverbi

        阿拉伯语

        维吾尔语 ?

        俄语фразеологияидиома

        蒙古语хэвшмэл хэллэг;?в?рм?ц хэллэг

       [编辑本段]成语之最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最高的人-顶天立地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一日三秋

        最昂贵的文章-一字千金

        最快的流速-一泻千里

        最赚钱的生意-一本万利

        最洁净的东西-一尘不染

        最有胆量的人-胆大包天

        最惨重的失败-一败涂地

        最有效的劳动-事半功倍

        最珍贵的承诺-一诺千金

        最大的网-天罗地网

        最大的功绩-丰功伟绩

        最快的时间-一日三秋

        最全面的手术-脱胎换骨

        最绵长的口水-垂涎三尺

        最细心的-一心一意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种: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试问语句,口头俗语。

千言万语和甜言蜜语一起造句

       1. 什么样的词算是成语 ~

        成语简介

        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2. 怎样大概判断一个四字词语是不是成语

        成语是否=四字词语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以表示汉语中概念的固定片语或短句,一般以四字组成。

        成语属於熟句中的一种:与一般的片语或短句不同,成语的片语里的词不能随便抽换,否则就只是普通片语。按照比较严格的界定,现在大约有五千条左右的成语,但也有收录两万条的成语词典。一些成语可以从字面判断语义,比如「急中生智」、「插翅难飞」、「乱世用重典」等;也有些必须了解来源、出处才能明白,比如「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等。

        按:成语,由文所出,经人所录,用於作文或口语;藉其典故,以明其论怎么。久而久之,成为以固定字书,固定排序之辞也。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之效。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语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如上所述,一些成语可以从字面来判断语意,但不是所有的都能。这就使得一些不能从字面理解的成语被很多人们误解,又因为无人查实,这些成语几乎被当成人们误解的意思来运用。如「空穴来风」,人们认为它是指无根据的传言。而据《正版语文》中所说,它其实恰恰是指有根据的传言。又如「素面朝天」,人们认为「素面」是指不加修饰的面容,「天」是指天空,但其实「天」是指天子(指皇上),成语的意思从一典故得来,应是指女人既美貌又自信。

        成语的区别

        成语跟四字组成的普通片语,如专用名称、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词十分相似。

        专用名称和科学术语是固定片语。

        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片语或句子,而且意味些与成语相似。

        四个字组成的普通片语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

        但是以上这些都不是成语。

        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就可以容易地找出成语,

3. 四个字的短句怎样区分是不是成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宽泛的,以致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

        第一个问题:如何界定成语和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俗语的定义如下:“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从这个解释可以看的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著者认为成语和词语的最大区别就是成语有出处,而俗语则没有出处,来自民间。

        然而成语和俗语的区别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俗语。例如指桑骂槐,就是一个无从考证出处的俗语,由于使用得广泛而变成了成语。

        又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多成语辞典说这句出于《容斋随笔》,可是《容斋随笔》里原文是:“信之为大将军,实萧将军所荐。

        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显然在洪迈之前便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并不是洪迈的原创。

        这里的俚语就是现在的俗语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区分界定的,比如:贼头贼脑一看就是俗语,但是贼眉鼠目就不太好说究竟是成语还是俗语。

        特别是一些有出处的“俗语”,更是很难分清楚。比如“风马牛不相及”作为成语异议不大,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很难说究竟算不算成语。

        俗语可以分为三类: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三类都和成语有交叉。

        第一类:谚语。谚语的形式通常为完整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组。

        很多谚语和成语的界限并不明显,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成语来自于谚语。《战国策·楚策》有“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之语,也就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本身是一个谚语,虽然现在我们常用前四个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义是“未为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赞:“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究其来源,《楚辞·卜居》中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同。”。

        可见这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楚国的谚语。 还有一些在边缘地带游荡的谚语,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坐山观虎斗”,“挂羊头卖狗肉”,“驴唇不对马嘴”这些谚语也是沿用数百年,但是很多成语辞典也会收入这些谚语。

        第二类:歇后语。歇后语的形式类似谜语,前半句出一个谜面,后半句作出解释,经常使用谐音谐意等形式。

        可以说歇后语和成语交叉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例如“打破砂锅璺(问)到底”,这是一个标准的歇后语,但是也常常被作为成语对待。

        类似的还有“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天下乌鸦一般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 第三类是惯用语。

        这部分照理说是最不容易和成语混淆的,事实上却是十分混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字的惯用语特别多,例如:春夏秋冬,东西南北。

        个人感觉大部分的成语辞典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个问题:成语含义的变迁 去年因为“七月流火”,人大的校长着实露了一把脸。

        成语误用滥用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而现象后边必然存在着问题。语言的变迁是一个客观事实,无法否定。

        一个方面是读音的变迁,一个方面是含义的变迁。有些含义的变迁已经被广泛接受,而另外一些颇有争议。

        比如“素面朝天”,本出《杨太真外传》,说虢国夫人自恃容貌娇媚,不化妆就去朝见天子。现在则将朝天理解为“面对公众”,可以说也不算有什么错误。

        还有“望洋兴叹”是仰起头慨叹。现在理解为看到大海而产生渺小的感觉而慨叹。

        语言的从俗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那些需要从,那些不能从,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例如“帧”原读zhèng,近年由于IT知识的普及发展,这个字被普遍误读成为zhēn,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将zhēn作为正音了。

        还有纪晓岚的“纪”,现在也是jǐ和jì都被视为正确读音了。 有很多成语是古人故意曲解或者谐谑而改变了含义。

        比如“每下愈况”是说越到细微之处越能观察到事物的真相,而“每况愈下”就是一个因为宋人谐谑而形成的成语。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能够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成语。

        当然用谐音谐意来利用成语表示诙谐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不应该视为错误。 第三个问题:成语的形式 成语以四个字居多,但是并不是说只有四个字的才是成语。

        四个字的成语争议最少,其他字数的多少都有些争议。 两个字的比较少,但是也有一些,例如:斧正,推敲。

        在古代汉语中,除了联绵词,以单音节词为多,双音节词比较少。所以这类有著名典故的双音节词通常也被视为成语。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四字成语可以简化为二字词语,例如:蛇足,效颦等等。这种情况只是成语的简化,并不是二字的成语。

        三个字的例如:风马牛,东道主,执牛耳,莫须有等等。 超过四个字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如:“五十步笑百步”,“小巫见大巫”,“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

        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是很多人喜欢随意。

4. 怎样分辨成语和四字词语

        四字词语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常用词。

        四字词语是指广义的概念,包括成语和非成语,也叫固定词组或自由词组。 四字词组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它被大量运用于说话、文章里。 自由四字词组不同于固定词组,它们是可以随意拆散,随意组合的。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特点: 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 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

        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

        中国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之所以一般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

小学生组词中四字成语能被算在列吗

       千言万语和甜言蜜语一起造句具体如下: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甜言蜜语真心表达。甜言蜜语如春风拂面,千言万语似长河奔流。千言万语诉衷情,甜言蜜语传爱意。甜言蜜语温暖人心,千言万语显真意。

扩展知识:

       千言万语,汉语成语,拼音是qiān yán wàn yǔ,意思是形容说得话很多。出自鹖冠子·世道。甜言蜜语,汉语成语,拼音是tián yán mì yǔ,意思是像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好听的话。出自敦煌变文集·捉季布变文。

1、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2、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3、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

成语与熟语的区别?

       小学生组词中四字成语能被算在列吗

       可以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词语:是字眼;词和词组

       可以说成语是词语;但不是所有词语都是成语.

        一 熟语与成语有什么区别

        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 熟语是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详细解释 1. 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2. 常用的话浯。

        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

        来源

        1、来自民间口语和名人之言 2、来自古代书面语 3、借自外语

        成语: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 *** 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种: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二 熟语和俗语有什么区别

        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包内括惯用语、成语容、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

        由此看来,熟语包含的范围广,俗语的范围相对较窄;熟语既包括书面语又包括口头语,俗语则侧重在口头语。

        三 成语和俗语有什么区别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四 熟语的概念和成语的区别

        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版医等。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权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五 熟语的概念和成语的区别

        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 熟语是习用的词回的固定组合答,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希望对你有帮助~

        PS:看我这么认真的份儿上就给我个最佳吧~没办法呀,在做任务~

        先谢谢啦o(∩_∩)o ~

        六 熟语和俗语的区别是什么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专术语;常属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这是一句俗语。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俗语属于"熟语"范畴。"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且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一般的词组或语句是可以临时组织的,但熟语一般不改变其组织结构,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熟语一般包括俗语、成语、惯用语、格言和歇后语。既然属于熟语,所以这几类熟语的界定不是非常明确(往往是由某标准区分的,比如"成语"往往是"四字格式",书面语色彩浓;而惯用语多为"三字格",口语色彩浓厚),往往有兼容现象,互相也在影响变化(比如俗语中有很多可以视为谚语,格言,而一些格言,由于沿用时间长久,为多数人所用,也就成了"俗语")。熟语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丰富,形式精炼,源远流长,运用普遍而表现力强。

        俗语是最有特色的熟语,它是思想文化和语言的结晶,它融汇古今中外各方面的知识,经过无情的历史的检验、汰洗和提纯,是一种历久而鲜活的语言,它有深博的表意功效。

        七 熟语与成语有什么区别

        熟语与成语的区别:指代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指代不同

        1、熟语: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

        2、成语: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二、出处不同

        1、熟语:叶圣陶 《未厌集·夜》:“孩子于尚未解悟姓的意义的时候,自己的姓往往被教练成口头的熟语,同叫爹爹妈妈一样的习惯。”

        2、成语:鲁迅《坟·我之节烈观》:“不节烈( 中国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三、侧重点不同

        1、熟语:指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

        2、成语:指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八 成语和俗语是怎区别的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版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权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九 成语和俗语有什么不一样

        成语一般的形式为四个字一组,(也有六个或者八个字的) 成语和俗内语的差别在于容: 1:成语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常识,有很多的事情只需要一个或者两个成语就可以概括的很清楚,而不需要浪费很多的时间来解释; 2:俗语就是生活中的日常用词,含义跟英语的口语差不多。 3:谚语的性质就处于成语和俗语之间。 中国虽然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但成语包含的面毕竟不是很广,所以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上把有些含义深奥的成语简化成谚语。谚语的含义比成语简单,但又比俗语深奥,充满意味,需要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理解它里面包含的真正意义。不过,一般的谚语后面都会——(破折号—)带一个后缀,这个后缀就是这个谚语的真正含义。

        十 成语和熟语的区别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 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 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熟语:即俗语。其特点是通俗易懂,内涵丰富,带有哲理性。

        其作用是

        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激发斗志;激发潜能。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种情况并不算多。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是中国汉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词汇”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成语是中国汉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词汇”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