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演变类型_成语演变类型有哪些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成语演变类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成语演变类型的话题。

1.由古文“季氏将伐颛臾”中演变的成语有哪些?

2.《世说新语》演变的成语

3.有哪些成语是从古代寓言故事中演变过来的?

4.关于成语语义演变

5.由古文“季氏将伐颛臾”中演变的成语有哪

6.古代是褒义词现在是贬义词的成语 五大三粗

成语演变类型_成语演变类型有哪些

由古文“季氏将伐颛臾”中演变的成语有哪些?

       祸起萧墙 拼音: huò qǐ xiāo qiáng

       解释: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例句: 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

       分崩离析 拼音: fēn bēng lí xī

       解释: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 《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例句: 战争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季孙之忧 拼音: jì sūn zhī yōu

       解释: 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

       出处: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开柙出虎 拼音: kāi xiá chū hǔ

       解释: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出处: 《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既来之,则安之

       拼 音: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释 义: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 处: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大动干戈

       dà dòng gān gē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虎兕出柙

       〖出处〗《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意思是老虎和犀牛跑出了笼子,龟甲和美玉毁坏于匣中,究竟应该是谁的过错呢?

       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世说新语》演变的成语

       1、狐假虎威

       注音:[ hú jiǎ hǔ wēi ]

       解释:假:借。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2、亡羊补牢

       注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

       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3、叶公好龙

       注音:[ yè gōng hào lóng ]

       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4、井底之蛙

       注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局限)于虚(所居住的地方)也。”

       5、画蛇添足

       注音:[ huà shé tiān zú ]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不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无其酒。”

有哪些成语是从古代寓言故事中演变过来的?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 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 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 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 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 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醉山颓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 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山颓倒"形容醉态。

       醉玉颓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 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身无长物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形容极其贫穷。

       道边苦李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后以喻庸才,无用之才。

       青州从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 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膈上住。"意谓好酒的酒气可直到脐部。从事、督邮,均官名。后因以"青州从事"为美酒的代称。

       难兄难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 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刘孝标注:"一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谓元方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季方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 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馀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颊上三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 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后遂用作典故。以"颊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面如傅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后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

       食辨劳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 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后遂以"食辨劳薪"形容识见卓越。

       鹤唳华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刘孝标注引裴启《语林》:"机为河北都督,闻警角之声,谓孙丞曰:闻此不如华亭鹤唳。"后常以"鹤唳华亭"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关于成语语义演变

       1.?滥竽充数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一言九鼎

       拼音: yī yán jiǔ dǐng

       解释: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3.南辕北辙

       拼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解释: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4.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掩耳盗铃

       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由古文“季氏将伐颛臾”中演变的成语有哪

       成语语义的滋生和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全文

       郝全梅

       摘

       要:成语是汉语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意蕴深厚、表达凝练的固定词组。很多成语来自先秦典籍,历时远久;晚出的成语也有几百年、几十年的历史了。从古到今,多数成语的形式、含义都发生了变化。从语义来说,有些成语,旧义继续存在,但又滋生出新义;有些成语,语义改变,甚至变得完全不同了。我们在掌握、运用成语时,必须详尽推究,细心分辨,以免用错成语,弄巧成拙。

       特别提示

       1.本文来源于维普资讯网

       www.cqvip.com

       2.阅读全文需先安装PDF浏览器

       免费下载

       将您的提问“关于成语语义演变”在SOSO搜搜网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这篇文章,文章里详细地介绍了成语的演变。

古代是褒义词现在是贬义词的成语 五大三粗

       祸起萧墙 拼音:huò qǐ xiāo qiáng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分崩离析 拼音:fēn bēng lí xī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孙之忧 拼音:jì sūn zhī yōu

       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开柙出虎 拼音:kāi xiá chū hǔ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出处:《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既来之,则安之

       拼 音: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释 义: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 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大动干戈

       dà dòng gān gē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虎兕出柙

       〖出处〗《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意思是老虎和犀牛跑出了笼子,龟甲和美玉毁坏于匣中,究竟应该是谁的过错呢?

       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古代是褒义词现在是贬义词的成语五大三粗。

       1、成语来源及含义

       “五大三粗”这个成语起源于古代,这个成语在古代是褒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身材魁梧、体格健壮,具有很强的劳动力和战斗力。

       2、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体格健壮、身材魁梧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代表着健康和力量。因此,“五大三粗”成为褒义词,用于称赞一个人的体格强壮、充满力量。

       3、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变迁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普遍追求瘦身、注重身材,因此“五大三粗”这个成语逐渐演变成了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身材矮胖、体型粗壮,缺乏美感。

       4、成语褒贬义的变化

       正是由于古代与现代社会审美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五大三粗”这个成语的褒贬义变化。在古代,它代表着力量和健康;而在现代社会,它往往被视为贬义词,与美丽、健康相背离。

五大三粗的其他用法及注意事项:

       1、其他用法

       除了用来形容人的体格健壮外,“五大三粗”这个成语还可以用来形容物体的体积、数量等,表示庞大、粗大的意思。例如:“这个仓库里的货物五大三粗,需要好好整理。”

       2、注意事项

       (1)了解语境:在使用这个成语时,要充分了解所处的语境,根据语境来判断是使用褒义还是贬义。

       (2)注意褒贬色彩:要清楚这个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褒贬色彩,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导致误解。

       (3)成语搭配:在使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与其他成语、词语的搭配,使句子表达得更准确、生动。

       (4)避免重复:尽量避免在一个句子中多次使用“五大三粗”,以免造成表达上的累赘。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演变类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成语演变类型”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