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有一到十的成语(所有)

2.一至十.百.千.万的成语

3.过年派红包的习俗源自哪一个朝代?

家有鸡猪马属相_鸡猪一家藏金粉打一生肖是啥含义

张恨水的三个妻子都是谁?

徐大毛(徐文淑)

胡秋霞

周南

(周淑云)

张恨水之孙张纪曾说,“作为张恨水的后人,我们不愿用世俗的尺子去衡量他更爱哪一个女人……他思想上是‘半新半旧’,他的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中塑造的主人公大多也是半新半旧式的人物。那么就请理解他的婚姻也是半新半旧式的吧,这只能证明他的人性更丰满、更仁慈,反映出他性格中温情善良的一面。”

本书以张恨水的情感为线索,向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出一个真实可信的张恨水。

徐文淑

为了尽孝的第一次婚姻

1913年秋,皖北潜山,一位30出头的妇人走进黄岭村“老三房”家的客堂。

一落座,那妇人便欢喜地告诉女主人戴信兰:“信兰嫂子,前几天你说过的那件事已经办成了,姑娘祖上出过做官的,现如今家境虽差些,不过她爹也是个教书先生。”

“姑娘模样呢?”

客人道:“这我倒不太清楚。明天徐家牌楼唱大戏,我设法让你见上她一面,自己看看。”

此时困守乡野的张恨水依然做着求学梦,根本无意这么早就与一个村姑成亲,可是面对寡母慈爱的面孔,他却说不出一个“不”字。

次日,在徐家牌楼戏台下,媒人的那位亲戚指着不远处说:“喏,就是那姑娘。”戴信兰和张恨水一起抬眼望去,那边正坐着位很俊俏的女孩子。

张、徐两家迅速订下这桩婚事。

事实上,张家中了别人的调包计。戴信兰和张恨水相中的那个姑娘是徐大毛的表妹。

很快,张家用花轿迎娶了徐大毛。洞房中,张恨水发现出现在面前的徐大毛是一个翘嘴唇、塌鼻梁、身材矮胖的姑娘,正做着才子佳人梦的他半晌说不出话来。

婚后,徐大毛易名为徐文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张恨水与她并未圆房。戴信兰与长媳相处了数载,感情渐深,便向长子求情。

张恨水再次未违拗母亲意愿。不久,徐文淑产下一女,却不幸夭折。

1919年,张恨水在北京报界站住脚。1926年,徐文淑随张家移居北京城,与丈夫团聚。张恨水已在京另娶了胡秋霞,并且生下一个叫作大宝的闺女。对此,拙于言辞的徐文淑没有什么抱怨,与胡秋霞相处得如同姐妹一般。

自己没有孩子,徐文淑便拿张恨水的子女当作亲生孩子。1928年,胡秋霞产下长子张晓水。由于是早产,找不到接生婆,胎儿落地居然不会哭。徐文淑当即把孩子搂进怀里,暖了好几个钟头,他终于哭出了第一声。张晓水晚年常念叨:“我的命是大妈救的。”

在北京城里,徐文淑度过了她成为张家媳妇后最快乐的10年;抗战前夕,她和婆母一道返回潜山,后又定居安庆。张恨水身处异地,坚持按月给她汇去足够的生活费。

1958年,已逾花甲的徐文淑外出给张晓水寄信,跌倒在街头中风。路人把她送往安庆市人民医院抢救。然而,一切补救措施均已经无济于事。

噩耗传来时,张恨水因周南要做手术,无法分身。他交给长子张晓水700元钱,委派长子代为前往料理后事。张晓水日夜兼程,四餐粒米未进,赶到安庆将她妥善安葬。

1989年,张家后人又为徐文淑立了一块新墓碑,碑上刻有“张母徐老孺人文淑之墓”;后人的名字处落着“男晓水”。墓地座落在青山之上,碧水之畔。

胡秋霞

贤淑之妻激发创作高峰

在张恨水的代表作《金粉世家》中,主线是民国总理之子金燕西与冷清秋、白秀珠二女之间的三角情恋,副线为金府丫鬟小怜与柳少爷之间带有色彩的爱情故事。

据张恨水小女张正提供的资料,这位小怜的原型,应该便是张恨水的第二位夫人胡秋霞。

乳名招弟的胡秋霞出生在重庆。她大约四五岁时,被拐卖到上海的一户人家当丫鬟。大约是14岁那年,招弟从那户人家逃出来,到石碑胡同的习艺所学做糊纸盒一类的手工。

1923年的一天,习艺所的女工头送给招弟几张男人的照片,让她选择一位作为丈夫。招弟选中一位脸儿圆圆、白白净净的读书人,他就是年轻的张恨水。

招弟在习艺所时,身体十分瘦弱。张恨水接她出来后,没有马上办婚事。他将她托付给潜山会馆的一对老年夫妇照管。彼此经过一年的接触,互生感情,于是举办了婚礼。这一年,她年仅17岁。

漂亮而活泼的招弟的到来,无疑为张恨水寂寞冷清的旅居生活平添了无穷的欢乐。张恨水将新娘更名为胡秋霞(另有一名为胡瑞英),并颇具寓意地在新房内悬挂起一副对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胡秋霞是穷人家出身,是丈夫的好后勤。张恨水也有意塑造一个全新的胡秋霞,对她各方面都花费心力进行熏陶,使得她后来的性情、志趣明显带有他身上的痕迹。

不久,张恨水老家的一大家子人也来到北京。生活在这个30来口人的大家庭里,胡秋霞以自己的率直和热心赢得了一个“好”字,她与婆母和弟妹们的关系也较为融洽。

从张恨水与胡秋霞完婚到周南进入张家之前的7年间,正是张恨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他不仅有像《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这样的代表作问世,还相继发表了《荆棘山河》、《交际明星》等十余部中长篇力作。无论如何,没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没有一个鼎力支持他的贤淑妻子,他恐怕很难有精力、有心情做到文思泉涌、“振笔疾书”。

遗憾的是,这位妻子的文化程度虽然婚后有所提高,但依然是偏低的,更缺少丈夫梦寐以求的那种温柔和娇憨,日久天长,她逐渐与丈夫产生出距离。

当一位叫周淑云(后易名为周南)的女中学生进入他的生活时,他没有拒绝。

胡秋霞并非逆来顺受之人。1931年,对于张恨水和周淑云关系的公开,她抑制不住怨愤撕破脸大闹了一番,甚至要求离丅婚。

结局仍然是以胡秋霞的屈服告终。她招架不住婆母和众亲友的劝说安抚,更难舍3个稚子幼女。此后,她常常借酒浇愁,在醉乡里寻求慰藉。

1933年,胡秋霞为丈夫产下三子张庆。喜添娇儿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愉悦,因为在此之前,两个女儿都丧生于1932年夏流行的猩红热中。

八年抗战,张恨水和周南先行一步,在巴蜀躲避战火;胡秋霞则携张晓水、张庆(于1939年夭折)留守安徽。因为等到他们欲动身西上时,由于战局发展,交通已中断。

日本人投降后,胡秋霞母子被张恨水接到北平。胡秋霞起初住在丈夫的工作单位《新民报》员工宿舍。1948年生下张正后,张恨水又请来一位乡下保姆负责照料她。不久,为了更好地照料胡秋霞,她移居北沟沿甲36号宅,与张恨水及周南一个大门出入。

次年5月下旬,张恨水在家给二子张二水、四子张全辅导英语,突然变得口齿不清来。孩子们忙扶他上榻躺下。这一躺,他就怎么也唤不醒了。原来,他患了脑溢血。家人忙把他送往附近的中央医院抢救。哺乳期中的胡秋霞一面照顾幼女,一面随大家轮流去医院护理丈夫,操劳忙碌的生活使她白发骤生。

张恨水病情稍为好转,胡秋霞便带着张晓水及张正离开了北沟沿住宅,搬到大茶叶胡同19号。这是座大杂院,他们娘仨住中院一间半西屋。张恨水离开病榻后,每月都至少会看望他们一次,来了必乐呵呵地携家人坐小馆子。饭桌上,他吃得很少,倒是常伸出手哆哆嗦嗦地给妻子儿女们布菜。

闹自然灾害的那3年,张恨水依旧月月去看望胡秋霞,尽管囊中羞涩,上饭馆却是不可省略的老程序。张恨水请胡秋霞全权点菜,她也只有在这时才能敞开肚子饱餐一顿,“老头子请客,我就不客气了。”

周南作古后,由于种种原因,张恨水与胡秋霞仍未生活在一起。胡秋霞考虑到张恨水的身体日益衰弱,故探望的次数明显增多,直到他在1967年驾鹤西游。

1983年,胡秋霞也告别人间。

晚年的胡秋霞虽有孝顺的儿女做伴,依然摆脱不掉寂寞阴影的笼罩。她常常独自吞下一杯杯烈酒,也屡屡在漫天繁星下呆立于高楼阳台,还曾躺在床榻上摆动两只无助的双手,时断时续地清唱一曲《苏三起解》,并曾面对袅袅升起的檀香轻烟向女儿细语:“那就是我的伴……”

周南

她的灵性最让他动心

周淑云祖籍云南,自幼随父母生活在北京。

1931年春天的一次游艺会上,当张恨水作为观众见到舞台上轻歌曼舞的周淑云时,这个16岁的女孩子窈窕婀娜的身影,便再也挥之不去。

经过无数回北海堤岸畔、颐和园长廊下、中山公园水榭内的约会后,周**有一次羞涩地问张恨水:“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吗?张恨水沉默半晌,坦言道:”我是30开外的人了,又有过两次婚姻,你那么年轻,该好好考虑。”周淑云没有再考虑,她放弃学业,当年就与张恨水举办了婚礼。婚后,联想到《诗经·国风》第一章“周南”二字,张恨水让她易名为周南。

周南属于那种玲珑娇小的女子。张恨水的诗词对她的形象有生动比喻:“红杏腮堆雪”、“向人纤斗小腰枝,杨枝瘦弱任风吹。”

其实,更让张恨水动心的是周南的慧根及灵性。

周南是中学肆业,后来随夫学读《古唐诗合解》,帮助整理旧文稿,日子稍长,下笔成文自不待言,对他的文风诗骨也全摸透。据张恨水的《劫余诗稿》一文载:某天他在门前晒旧书报,周南信手拿起一角残报,上有一首五言古诗,题名《悠然有所思》,下缺署名。周南念了几遍,笑着说:“这像是你写的诗。”张恨水乐不可支,笑道:“喜得素心人,相与共朝夕。你怎么知道的?”周南回答:“从‘提壶酌苦茗’这句想到的。”张恨水再次大笑,脸上整天喜洋洋的。

周南对丈夫的诗词风格了然于胸,对他的更是“好书不厌千回读”。很久以来,不断有人误以为张恨水与周南相识的媒介是《啼笑因缘》这部,并捏造出一段段罗曼史。对此,张恨水在《夜深沉》重庆首版序言中进行了澄清,指出《夜深沉》才是周南的最爱。她反复看过此书七八遍之多,并告诉丈夫:“打开这本书,就像眼见了北平的社会一般。书里面像丁太太、丁二和、田家大姑娘这样的人物,我都见过。”

耳濡目染间,周南还曾写下多首诗,以“南女士”为笔名,刊载在重庆《新民报》上。

周南发表过的诗作中,《早市杂诗》是较长的一首,也较有生活气息。诗内有“良辰小祝购荤鲜”、“短发蓬蓬上菜场”等句,表明抗战年代她受环境压迫,由一位不识油盐酱醋的少奶奶,变成一个终日受家务事牵累的主妇。为了生活,周南不仅出门“购荤鲜”,还上山松蘑和野菜,甚至自己动手种植青菜,饲养鸡和猪。小猪崽免不了乱叫乱窜,她担心搅扰丈夫的文思,每日天快亮就把猪撵上山坡,傍晚再赶回来,藏进宅后的小屋。张恨水直到年关才发现这头膘肥体壮的猪,惊喜地向妻子打听它从何而来。

重庆时期也是张恨水成名后生活最艰难的一个阶段。我们可以认为,在《牛马走》、《八十一梦》、《水浒新传》、《傲霜花》等宏篇巨制的背后,都站着周南这个纤弱而又坚强的身影。

张恨水1949年中风后,张家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为了给丈夫医病和维持家用,周南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后来更是与家人协商,将北沟沿住宅卖给一家**制片厂,搬入西四砖塔胡同的一座小四合院居住。

周南一向瘦弱多病。1956年,她被检查出患有癌症,动过两次手术后,越发消瘦和憔悴。1959年10月14日,是周南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她身后垫着高高一叠枕头,昏沉沉地半卧半坐在床上,和死神作着无望的搏斗。张恨水不忍多看周南痛苦挣扎的模样,他走到床边,俯身深情地亲吻她的额角,哽咽道:“你放心去吧!”

周南已经说不出话,她努力睁大双目,眼角挂着一颗泪珠。傍晚5时55分,在女儿张蓉蓉的怀抱中,周南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周南被安葬在八宝山墓地。张恨水给妻子立了碑,又请好友左笑鸿用隶书写下碑文:“故妻周南之墓”,立碑人是张恨水及子女、儿媳和孙子共计16口人。他为妻子写下了近百首悼亡诗,并常常独自乘三轮车去往墓地,在墓前一坐便是好几个钟头……

摘自《张恨水情归何处》新华出版社2008年12月

带有一到十的成语(所有)

徐大毛(徐文淑)

胡秋霞

周南 (周淑云)

张恨水之孙张纪曾说,“作为张恨水的后人,我们不愿用世俗的尺子去衡量他更爱哪一个女人……他思想上是‘半新半旧’,他的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中塑造的主人公大多也是半新半旧式的人物。那么就请理解他的婚姻也是半新半旧式的吧,这只能证明他的人性更丰满、更仁慈,反映出他性格中温情善良的一面。”

本书以张恨水的情感为线索,向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出一个真实可信的张恨水。

徐文淑

为了尽孝的第一次婚姻

1913年秋,皖北潜山,一位30出头的妇人走进黄岭村“老三房”家的客堂。

一落座,那妇人便欢喜地告诉女主人戴信兰:“信兰嫂子,前几天你说过的那件事已经办成了,姑娘祖上出过做官的,现如今家境虽差些,不过她爹也是个教书先生。”

“姑娘模样呢?”

客人道:“这我倒不太清楚。明天徐家牌楼唱大戏,我设法让你见上她一面,自己看看。”

此时困守乡野的张恨水依然做着求学梦,根本无意这么早就与一个村姑成亲,可是面对寡母慈爱的面孔,他却说不出一个“不”字。

次日,在徐家牌楼戏台下,媒人的那位亲戚指着不远处说:“喏,就是那姑娘。”戴信兰和张恨水一起抬眼望去,那边正坐着位很俊俏的女孩子。

张、徐两家迅速订下这桩婚事。

事实上,张家中了别人的调包计。戴信兰和张恨水相中的那个姑娘是徐大毛的表妹。

很快,张家用花轿迎娶了徐大毛。洞房中,张恨水发现出现在面前的徐大毛是一个翘嘴唇、塌鼻梁、身材矮胖的姑娘,正做着才子佳人梦的他半晌说不出话来。

婚后,徐大毛易名为徐文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张恨水与她并未圆房。戴信兰与长媳相处了数载,感情渐深,便向长子求情。 张恨水再次未违拗母亲意愿。不久,徐文淑产下一女,却不幸夭折。

1919年,张恨水在北京报界站住脚。1926年,徐文淑随张家移居北京城,与丈夫团聚。张恨水已在京另娶了胡秋霞,并且生下一个叫作大宝的闺女。对此,拙于言辞的徐文淑没有什么抱怨,与胡秋霞相处得如同姐妹一般。

自己没有孩子,徐文淑便拿张恨水的子女当作亲生孩子。1928年,胡秋霞产下长子张晓水。由于是早产,找不到接生婆,胎儿落地居然不会哭。徐文淑当即把孩子搂进怀里,暖了好几个钟头,他终于哭出了第一声。张晓水晚年常念叨:“我的命是大妈救的。”

在北京城里,徐文淑度过了她成为张家媳妇后最快乐的10年;抗战前夕,她和婆母一道返回潜山,后又定居安庆。张恨水身处异地,坚持按月给她汇去足够的生活费。

1958年,已逾花甲的徐文淑外出给张晓水寄信,跌倒在街头中风。路人把她送往安庆市人民医院抢救。然而,一切补救措施均已经无济于事。

噩耗传来时,张恨水因周南要做手术,无法分身。他交给长子张晓水700元钱,委派长子代为前往料理后事。张晓水日夜兼程,四餐粒米未进,赶到安庆将她妥善安葬。

1989年,张家后人又为徐文淑立了一块新墓碑,碑上刻有“张母徐老孺人文淑之墓”;后人的名字处落着“男晓水”。墓地座落在青山之上,碧水之畔。

胡秋霞

贤淑之妻激发创作高峰

在张恨水的代表作《金粉世家》中,主线是民国总理之子金燕西与冷清秋、白秀珠二女之间的三角情恋,副线为金府丫鬟小怜与柳少爷之间带有色彩的爱情故事。

据张恨水小女张正提供的资料,这位小怜的原型,应该便是张恨水的第二位夫人胡秋霞。

乳名招弟的胡秋霞出生在重庆。她大约四五岁时,被拐卖到上海的一户人家当丫鬟。大约是14岁那年,招弟从那户人家逃出来,到石碑胡同的习艺所学做糊纸盒一类的手工。

1923年的一天,习艺所的女工头送给招弟几张男人的照片,让她选择一位作为丈夫。招弟选中一位脸儿圆圆、白白净净的读书人,他就是年轻的张恨水。

招弟在习艺所时,身体十分瘦弱。张恨水接她出来后,没有马上办婚事。他将她托付给潜山会馆的一对老年夫妇照管。彼此经过一年的接触,互生感情,于是举办了婚礼。这一年,她年仅17岁。

漂亮而活泼的招弟的到来,无疑为张恨水寂寞冷清的旅居生活平添了无穷的欢乐。张恨水将新娘更名为胡秋霞(另有一名为胡瑞英),并颇具寓意地在新房内悬挂起一副对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胡秋霞是穷人家出身,是丈夫的好后勤。张恨水也有意塑造一个全新的胡秋霞,对她各方面都花费心力进行熏陶,使得她后来的性情、志趣明显带有他身上的痕迹。

不久,张恨水老家的一大家子人也来到北京。生活在这个30来口人的大家庭里,胡秋霞以自己的率直和热心赢得了一个“好”字,她与婆母和弟妹们的关系也较为融洽。

从张恨水与胡秋霞完婚到周南进入张家之前的7年间,正是张恨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他不仅有像《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这样的代表作问世,还相继发表了《荆棘山河》、《交际明星》等十余部中长篇力作。无论如何,没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没有一个鼎力支持他的贤淑妻子,他恐怕很难有精力、有心情做到文思泉涌、“振笔疾书”。

遗憾的是,这位妻子的文化程度虽然婚后有所提高,但依然是偏低的,更缺少丈夫梦寐以求的那种温柔和娇憨,日久天长,她逐渐与丈夫产生出距离。

当一位叫周淑云(后易名为周南)的女中学生进入他的生活时,他没有拒绝。

胡秋霞并非逆来顺受之人。1931年,对于张恨水和周淑云关系的公开,她抑制不住怨愤撕破脸大闹了一番,甚至要求离丅婚。

结局仍然是以胡秋霞的屈服告终。她招架不住婆母和众亲友的劝说安抚,更难舍3个稚子幼女。此后,她常常借酒浇愁,在醉乡里寻求慰藉。

1933年,胡秋霞为丈夫产下三子张庆。喜添娇儿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愉悦,因为在此之前,两个女儿都丧生于1932年夏流行的猩红热中。

八年抗战,张恨水和周南先行一步,在巴蜀躲避战火;胡秋霞则携张晓水、张庆(于1939年夭折)留守安徽。因为等到他们欲动身西上时,由于战局发展,交通已中断。

日本人投降后,胡秋霞母子被张恨水接到北平。胡秋霞起初住在丈夫的工作单位《新民报》员工宿舍。1948年生下张正后,张恨水又请来一位乡下保姆负责照料她。不久,为了更好地照料胡秋霞,她移居北沟沿甲36号宅,与张恨水及周南一个大门出入。

次年5月下旬,张恨水在家给二子张二水、四子张全辅导英语,突然变得口齿不清来。孩子们忙扶他上榻躺下。这一躺,他就怎么也唤不醒了。原来,他患了脑溢血。家人忙把他送往附近的中央医院抢救。哺乳期中的胡秋霞一面照顾幼女,一面随大家轮流去医院护理丈夫,操劳忙碌的生活使她白发骤生。

张恨水病情稍为好转,胡秋霞便带着张晓水及张正离开了北沟沿住宅,搬到大茶叶胡同19号。这是座大杂院,他们娘仨住中院一间半西屋。张恨水离开病榻后,每月都至少会看望他们一次,来了必乐呵呵地携家人坐小馆子。饭桌上,他吃得很少,倒是常伸出手哆哆嗦嗦地给妻子儿女们布菜。

闹自然灾害的那3年,张恨水依旧月月去看望胡秋霞,尽管囊中羞涩,上饭馆却是不可省略的老程序。张恨水请胡秋霞全权点菜,她也只有在这时才能敞开肚子饱餐一顿,“老头子请客,我就不客气了。”

周南作古后,由于种种原因,张恨水与胡秋霞仍未生活在一起。胡秋霞考虑到张恨水的身体日益衰弱,故探望的次数明显增多,直到他在1967年驾鹤西游。

1983年,胡秋霞也告别人间。

晚年的胡秋霞虽有孝顺的儿女做伴,依然摆脱不掉寂寞阴影的笼罩。她常常独自吞下一杯杯烈酒,也屡屡在漫天繁星下呆立于高楼阳台,还曾躺在床榻上摆动两只无助的双手,时断时续地清唱一曲《苏三起解》,并曾面对袅袅升起的檀香轻烟向女儿细语:“那就是我的伴……”

周南

她的灵性最让他动心

周淑云祖籍云南,自幼随父母生活在北京。 1931年春天的一次游艺会上,当张恨水作为观众见到舞台上轻歌曼舞的周淑云时,这个16岁的女孩子窈窕婀娜的身影,便再也挥之不去。

经过无数回北海堤岸畔、颐和园长廊下、中山公园水榭内的约会后,周**有一次羞涩地问张恨水:“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吗?张恨水沉默半晌,坦言道:”我是30开外的人了,又有过两次婚姻,你那么年轻,该好好考虑。”周淑云没有再考虑,她放弃学业,当年就与张恨水举办了婚礼。婚后,联想到《诗经·国风》第一章“周南”二字,张恨水让她易名为周南。

周南属于那种玲珑娇小的女子。张恨水的诗词对她的形象有生动比喻:“红杏腮堆雪”、“向人纤斗小腰枝,杨枝瘦弱任风吹。”

其实,更让张恨水动心的是周南的慧根及灵性。

周南是中学肆业,后来随夫学读《古唐诗合解》,帮助整理旧文稿,日子稍长,下笔成文自不待言,对他的文风诗骨也全摸透。据张恨水的《劫余诗稿》一文载:某天他在门前晒旧书报,周南信手拿起一角残报,上有一首五言古诗,题名《悠然有所思》,下缺署名。周南念了几遍,笑着说:“这像是你写的诗。”张恨水乐不可支,笑道:“喜得素心人,相与共朝夕。你怎么知道的?”周南回答:“从‘提壶酌苦茗’这句想到的。”张恨水再次大笑,脸上整天喜洋洋的。

周南对丈夫的诗词风格了然于胸,对他的更是“好书不厌千回读”。很久以来,不断有人误以为张恨水与周南相识的媒介是《啼笑因缘》这部,并捏造出一段段罗曼史。对此,张恨水在《夜深沉》重庆首版序言中进行了澄清,指出《夜深沉》才是周南的最爱。她反复看过此书七八遍之多,并告诉丈夫:“打开这本书,就像眼见了北平的社会一般。书里面像丁太太、丁二和、田家大姑娘这样的人物,我都见过。”

耳濡目染间,周南还曾写下多首诗,以“南女士”为笔名,刊载在重庆《新民报》上。

周南发表过的诗作中,《早市杂诗》是较长的一首,也较有生活气息。诗内有“良辰小祝购荤鲜”、“短发蓬蓬上菜场”等句,表明抗战年代她受环境压迫,由一位不识油盐酱醋的少奶奶,变成一个终日受家务事牵累的主妇。为了生活,周南不仅出门“购荤鲜”,还上山松蘑和野菜,甚至自己动手种植青菜,饲养鸡和猪。小猪崽免不了乱叫乱窜,她担心搅扰丈夫的文思,每日天快亮就把猪撵上山坡,傍晚再赶回来,藏进宅后的小屋。张恨水直到年关才发现这头膘肥体壮的猪,惊喜地向妻子打听它从何而来。

重庆时期也是张恨水成名后生活最艰难的一个阶段。我们可以认为,在《牛马走》、《八十一梦》、《水浒新传》、《傲霜花》等宏篇巨制的背后,都站着周南这个纤弱而又坚强的身影。

张恨水1949年中风后,张家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为了给丈夫医病和维持家用,周南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后来更是与家人协商,将北沟沿住宅卖给一家**制片厂,搬入西四砖塔胡同的一座小四合院居住。

周南一向瘦弱多病。1956年,她被检查出患有癌症,动过两次手术后,越发消瘦和憔悴。1959年10月14日,是周南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她身后垫着高高一叠枕头,昏沉沉地半卧半坐在床上,和死神作着无望的搏斗。张恨水不忍多看周南痛苦挣扎的模样,他走到床边,俯身深情地亲吻她的额角,哽咽道:“你放心去吧!”

周南已经说不出话,她努力睁大双目,眼角挂着一颗泪珠。傍晚5时55分,在女儿张蓉蓉的怀抱中,周南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周南被安葬在八宝山墓地。张恨水给妻子立了碑,又请好友左笑鸿用隶书写下碑文:“故妻周南之墓”,立碑人是张恨水及子女、儿媳和孙子共计16口人。他为妻子写下了近百首悼亡诗,并常常独自乘三轮车去往墓地,在墓前一坐便是好几个钟头……

摘自《张恨水情归何处》新华出版社2008年12月

一至十.百.千.万的成语

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 一干二净 一举两得 一落千丈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心一意 一败涂地 一本正经 一臂之力 一尘不染 一见如故 一箭双雕 一脉相承 一目了然 一窍不通 一视同仁 一泻千里 一草一木 一成不变 一帆风顺 一鼓作气 一哄而散 一如既往 一丝不苟 一言难尽 一衣带水 一朝一夕 一针见血 一知半解 一表人才 一波三折 一步登天 一筹莫展 一触即发 一刀两断 一技之长 一蹶不振 一劳永逸 一鸣惊人 一念之差 一贫如洗 一气呵成 一清二白 一扫而空 一息尚存 一相情愿 略胜一筹 两败俱伤 两虎相斗 两面三刀 两全其美 两小无猜 两袖清风 进退两难 三长两短 三顾茅庐 三令五申 三生有幸 三思而行 三头六臂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半夜三更 入木三分 火冒三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鸣惊人、九牛二虎、三心二意、四通八达、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上八下、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给分吧!

四海为家 四分五裂 四面楚歌 四通八达 四平八稳 危机四伏 四海升平

五彩缤纷 五光十色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 五颜六色 五体投地 五脏六腑 五谷丰登 学富五车 五雷轰顶

六神无主 六亲无靠 六月飞霜 六根清净

七零八落 七拼八凑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嘴八舌 七窍生烟 七情六欲

八面玲珑 八面威风 半斤八两 胡说八道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九死一生 九牛一毛 九霄云外 九牛二虎之力 含笑九泉

十拿九稳 十年寒窗 十全十美 十万火急 十指连心 十冬腊月 神气十足一本正经、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马分尸、六出奇计、七舌八嘴、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

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七上八下,九死一生,十全十美,

一清二白 、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两袖清风、二三其德

三心二意、三从四德、朝三暮四

四海升平 四分五裂 四平八稳 四名八方

五湖四海 五光十色 五马分尸 五体投地

六六大顺 六亲不认 六畜兴旺

七情六欲 七上八下

八仙过海 八名玲珑

九死一生 九九归一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过年派红包的习俗源自哪一个朝代?

一字:

安于一隅 傲睨一世 八字没一撇 百不失一

百不一存 百尺竿头,更… 百里挑一 百闻不如一见

百无一能 百无一失 百无一是 百无一用

百星不如一月 背城借一 背城一战 背水一战

彼一时,此一… 毕其功于一役 表里如一 别具一格

别树一帜 冰冻三尺,非… 并为一谈 不敢越雷池一…

不管三七二十… 不经一事,不… 不拘一格 不堪一击

不可一世 不名一钱 不能赞一辞 不识一丁

不屑一顾 不一而足 不以一眚掩大… 不易一字

不赞一词 不值一顾 不值一钱 步调一致

沧海一粟 猖獗一时 尝鼎一脔 成一家言

惩一儆百 吃一堑,长一… 尺蚓穿堤,能… 传诵一时

串通一气 吹皱一池春水 春风一度 一刻

此一时,彼一… 从一而终 聪明一世 打成一片

当头一棒 道高一尺,魔… 倒打一耙 登高一呼

丁一卯二 丁一确二 定于一尊 洞察一切

斗南一人 独霸一方 独步一时 独此一家,别…

独当一面 独树一帜 独一无二 多此一举

耳目一新 二虎相斗,必… 二一添作五 罚一劝百

反戈一击 风靡一时 风行一时 讽一劝百

浮一大白 付之一炬 付之一叹 付之一笑

高出一筹 高人一筹 高人一等 各执一词

更进一竿 更上一层楼 攻其一点,不… 功亏一篑

苟安一隅 孤注一掷 挂一漏万 冠绝一时

桂林一枝 沆瀣一气 合而为一 哄动一时

虎生三子,必… 划一不二 欢聚一堂 焕然一新

黄梁一梦 回眸一笑 毁誉不一 毁于一旦

荟萃一堂 浑然一体 混然一体 混为一谈

机杼一家 济济一堂 季布一诺 季路一言

加人一等 价增一顾 剑头一吷 江天一色

教一识百 鹪鹩一枝 孑然一身 九九归一

九牛一毛 九死一生 举国一致 举一反三

举一废百 决一雌雄 决一胜负 决一死战

君子一言,快… 可发一噱 窥豹一斑 利出一孔

聊备一格 聊胜一筹 麟凤一毛 灵机一动

略高一筹 略见一斑 略胜一筹 略逊一筹

罗掘一空 眉毛胡子一把… 眉头一皱,计… 面目一新

名震一时 抹一鼻子灰 莫衷一是 目空一切

南柯一梦 捏一把汗 偶一为之 睥睨一切

平地一声雷 破题儿第一遭 漆黑一团 七次量衣一次…

棋高一着,缚… 铅刀一割 牵一发而动全… 千部一腔,千…

千金一掷 千钧一发 千里一曲 千里姻缘一线…

千虑一得 千虑一失 千篇一律 千载一时

青山一发 全国一盘棋 劝百讽一 人己一视

人手一册 人一己百 日长一线 日复一日

日甚一日 容膝之安,一… 如出一口 如出一辙

三位一体 杀一儆百 赏一劝百 上下一心

稍胜一筹 稍逊一筹 舍得一身剐,… 盛极一时

十日一水,五… 十死一生 始终如一 首屈一指

数一数二 水天一色 说一不二 说一是一,说…

宿弊一清 太仓一粟 昙花一现 堂上一呼,阶…

天各一方 天下第一 天下乌鸦一般… 天下一家

天字第一号 铁板一块 通同一气 同出一辙

同功一体 万口一谈 万死一生 万无一失

万众一心 网开一面 文武之道,一… 闻一知二

闻一知十 无官一身轻 无一不知 心口如一

心有灵犀一点… 虚晃一枪 烜赫一时 嫣然一笑

言行不一 言行一致 奄奄一息 养兵千日,用…

养军千日,用… 摇身一变 一把死拿 一败如水

一败涂地 一般见识 一斑窥豹 一板三眼

一板一眼 一瓣心香 一棒一条痕 一本万利

一本正经 一鼻孔出气 一笔勾销 一笔抹煞

一臂之力 一表非凡 一表人才 一秉至公

一病不起 一波三折 一波未平,一… 一不扭众

一不压众,百… 一不做,二不… 一步登天 一步一个脚印

一步一鬼 一草一木 一差二错 一长两短

一长一短 一场春梦 一倡百和 一唱三叹

一唱一和 一朝天子一朝… 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

一成一旅 一尺水十丈波 一筹莫展 一触即发

一触即溃 一传十,十传… 一串骊珠 一床锦被遮盖

一床两好 一锤定音 一锤子买卖 一辞莫赞

一蹴而就 一寸丹心 一寸光阴一寸… 一搭两用

一代风流 一代楷模 一代谈宗 一箪一瓢

一刀两断 一刀切 一得之功 一得之见

一得之愚 一德一心 一丁不识 一定不易

一定之规 一动不如一静 一而再,再而… 一发破的

一发千钧 一帆风顺 一反常态 一饭千金

一方之任 一飞冲天 一风吹 一分为二

一佛出世,二… 一夫当关,万… 一傅众咻 一改故辙

一概而论 一干二净 一干人犯 一个巴掌拍不…

一个萝卜一个… 一股脑儿 一鼓作气 一官半职

一轨同风 一棍子打死 一国三公 一寒如此

一哄而散 一呼百诺 一呼百应 一壶千金

一狐之腋 一簧两舌 一挥而成 一挥而就

一麾出守 一己之私 一技之长 一家眷属

一家之计 一家之言 一见倾心 一见如故

一见如旧 一见钟情 一箭上垛 一箭双雕

一箭之地 一箭之遥 一浆十饼 一介不取

一介书生 一举成名 一举两得 一举千里

一举手之劳 一举一动 一蹶不振 一决雌雄

一客不烦二主 一刻千金 一孔之见 一口两匙

一口三舌 一口吸尽西江… 一口咬定 一块石头落地

一匡天下 一夔已足 一馈十起 一来二去

一览无余 一劳永逸 一雷二闪 一力承当

一了百当 一了百了 一鳞半甲 一鳞半爪

一鳞一爪 一溜烟 一龙一蛇 一龙一猪

一路福星 一路平安 一路顺风 一落千丈

一马当先 一马平川 一脉相承 一脉相传

一毛不拔 一面如旧 一面之词 一面之交

一瞑不视 一鸣惊人 一命呜呼 一模一样

一目了然 一目十行 一木难支 一年半载

一年被蛇咬,… 一年之计在于… 一念之差 一牛九锁

一诺千金 一拍即合 一盘散沙 一喷一醒

一片冰心 一片宫商 一片焦土 一片汪洋

一贫如洗 一颦一笑 一抔黄土 一曝十寒

一气呵成 一谦四益 一钱不落虚空… 一钱不值

一钱如命 一窍不通 一切众生 一琴一鹤

一清二白 一清如水 一穷二白 一丘一壑

一丘之貉 一去不复返 一犬吠形,百… 一人传虚,万…

一人得道,鸡… 一人善射,百… 一人有庆 一人之交

一人之下,万… 一仍旧贯 一日不见,如… 一日九迁

一日千里 一日三秋 一日三省 一日万机

一日万里 一日之长 一日之长 一日之雅

一如既往 一扫而空 一觞一咏 一蛇两头

一身都是胆 一身而二任 一身两头 一身两役

一身是胆 一身五心 一生一世 一失足成千古…

一时半刻 一石二鸟 一视同仁 一事无成

一室生春 一世龙门 一世之雄 一手包办

一手独拍,虽… 一手托天 一手一足 一手遮天

一树百获 一双两好 一丝半粟 一丝不苟

一丝不挂 一丝不紊 一丝两气 一丝一毫

一岁九迁 一索得男 一塌刮子 一塌糊涂

一榻横陈 一潭死水 一弹指顷 一体同心

一天星斗 一统天下 一团和气 一团漆黑

一推两搡 一退六二五 一碗水端平 一往情深

一往无前 一网打尽 一望无际 一文不名

一问三不知 一窝蜂 一无长物 一无可取

一无是处 一无所长 一无所得 一无所能

一无所取 一无所有 一无所知 一五一十

一物不知 一物降一物 一误再误 一息尚存

一相情愿 一笑千金 一笑置之 一蟹不如一蟹

一泻千里 一心一德 一心一计 一心一意

一星半点 一行作吏 一薰一莸 一言半语

一言既出,驷… 一言九鼎 一言难尽 一言为定

一言一行 一言以蔽之 一叶障目,不… 一叶知秋

一衣带水 一以当十 一以贯之 一意孤行

一吟一咏 一饮一啄 一应俱全 一拥而上

一隅三反 一隅之地 一隅之见 一语道破

一语破的 一元大武 一元复始 一则以喜,一…

一张一弛 一着不慎,满… 一朝权在手,… 一朝一夕

一朝之忿 一针见血 一针一线 一枕槐安

一枕黄梁 一知半解 一之谓甚 一枝之栖

一纸空文 一致百虑 一掷百万 一掷千金

一柱擎天 一字褒贬 一字不苟 一字不易

一字长蛇阵 一字连城 一字千金 一字一板

一字一珠 一字之师 一座皆惊 以求一逞

以一持万 以一当十 以一奉百 以一警百

以一知万 亿兆一心 盈盈一水 有一搭没一搭

有一利必有一… 有一得一 有一无二 有朝一日

又弱一个 愚者千虑,必… 运用之妙,存… 在此一举

振臂一呼 知其一,不知… 知一万毕 只此一家,别…

只知其一,不… 智者千虑,必… 中河失舟,一… 众口一词

侏儒一节 专心一志 自成一家 罪加一等

做一日和尚撞…

二字:

不二法门 不管三七二十… 不擒二毛 丁一卯二

丁一确二 独一无二 佳人 二把刀

二分明月 二虎相斗,必… 二惠竞爽 二龙戏珠

二人同心,其… 二三其德 二三其意 二竖为虐

二桃杀三士 二心两意 二姓之好 二一添作五

寡二少双 贵贱无二 国无二君 毫无二致

划一不二 家无二主 接二连三 金钗十二

九牛二虎之力 君命无二 两面二舌 七十二行

器二不匮 三平二满 三下五除二 三心二意

三占从二 识二五而不知… 十二金牌 誓死不二

数一数二 说一不二 说一是一,说… 天无二日

闻一知二 心无二用 言无二价 一不做,二不…

一差二错 一分为二 一佛出世,二… 一干二净

一客不烦二主 一来二去 一雷二闪 一清二白

一穷二白 一身而二任 一石二鸟 一退六二五

有死无二 有一无二 知其一,不知… 只知其一,不…

三字:

挨三顶五 巴三览四 半夜三更 冰冻三尺,非…

不成三瓦 不管三七二十… 不三不四 草庐三顾

差三错四 垂涎三尺 此地无银三百… 此中三昧

攒三聚五 倒三颠四 得其三昧 低三下四

颠三倒四 掉三寸舌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丢三落四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二三其德

二三其意 二桃杀三士 红日三竿 虎生三子,必…

喙长三尺 火冒三丈 几次三番 颊上三毛

狡兔三窟 接二连三 接三连四 九烈三贞

九流三教 举一反三 犒赏三军 拉三扯四

利市三倍 连中三元 两面三刀 六街三市

六韬三略 屡次三番 孟母三迁 拿三搬四

欺三瞒四 七年之病,求… 日上三竿 入木三分

三百六十行 三班六房 三曹对案 三差两错

三茶六饭 三长两短 三朝元老 三从四德

三寸不烂之舌 三寸鸟,七寸… 三寸之舌 三迭阳关

三对六面 三番五次 三翻四复 三分鼎足

三坟五典 三复斯言 三纲五常 三个臭皮匠,…

三更半夜 三姑六婆 三顾茅庐 三过其门而不…

三户亡秦 三皇五帝 三魂七魄 三缄其口

三教九流 三街六巷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六九等 三马同槽 三媒六证 三命而俯

三年化碧 三年之艾 三朋四友 三平二满

三妻四妾 三拳不敌四手 三人成虎 三人为众

三人行,必有… 三三两两 三三五五 三蛇七鼠

三牲五鼎 三生有幸 三尸暴跳 三十而立

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走… 三十六行 三十三天

三豕涉河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行 三天打鱼,两…

三天两头 三头对案 三头两面 三头两绪

三头六臂 三推六问 三瓦两舍 三位一体

三五成群 三下五除二 三心二意 三衅三浴

三星在户 三星在天 三旬九食 三言两语

三阳开泰 三余读书 三浴三衅 三月不知肉味

三灾八难 三占从二 三战三北 三折肱,为良…

三贞九烈 三纸无驴 三旨相公 三智五猜

三足鼎立 士别三日,当… 说三道四 岁寒三友

挑三拣四 调三窝四 推三阻四 退避三舍

网开三面 韦编三绝 稳吃三注 无风三尺浪

无事不登三宝… 五大三粗 言三语四 阳关三迭

一板三眼 一波三折 一唱三叹 一而再,再而…

一国三公 一口三舌 一日不见,如… 一日三秋

一日三省 一问三不知 一隅三反 勇冠三军

游戏三昧 约法三章 再三再四 再衰三竭

张三李四 长年三老 朝三暮四 着三不着两

四字:

巴三览四 版版六十四 不三不四 差三错四

倒三颠四 低三下四 颠三倒四 丢三落四

放之四海而皆… 烽火四起 家徒四壁 接三连四

九洲四海 拉三扯四 狼烟四起 拿三搬四

囊括四海 骈四俪六 欺三瞒四 三从四德

三翻四复 三朋四友 三妻四妾 三拳不敌四手

说三道四 四不拗六 四大皆空 四分五裂

四海波静 四海承风 四海鼎沸 四海升平

四海为家 四海之内皆兄… 四郊多垒 四脚朝天

四马攒蹄 四面八方 四面楚歌 四平八稳

四清六活 四衢八街 四时八节 四书五经

四体不勤,五… 四亭八当 四通八达 四姻九戚

四战之地 挑三拣四 调三窝四 投诸四裔

推三阻四 微机四伏 文房四宝 五湖四海

五零四散 言三语四 眼观四路,耳… 眼空四海

一谦四益 再三再四 张三李四 朝三暮四

志在四方

五字:

挨三顶五 拔十得五 不为五斗米折… 攒三聚五

二一添作五 腹载五车 过五关,斩六… 九五之尊

麻雀虽小,五… 铭感五内 目迷五色 如堕五里雾中

三番五次 三坟五典 三纲五常 三皇五帝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三五五 三牲五鼎

三五成群 三下五除二 三智五猜 伸手不见五指

识二五而不知… 十风五雨 十日一水,五… 十围五攻

四分五裂 四书五经 四体不勤,五… 梧鼠五技

五彩缤纷 五大三粗 五斗折腰 五毒俱全

五短身材 五方杂处 五风十雨 五谷不分

五谷不升 五谷丰登 五羖大夫 五光十色

五鬼闹判 五行八作 五行并下 五合六聚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 五黄六月 五脊六兽

五角六张 五经扫地 五劳七伤 五里雾

五陵年少 五零四散 五马分尸 五内如焚

五内俱崩 五雀六燕 五日京兆 五色缤纷

五色无主 五十步笑百步 五世其昌 五体投地

五心六意 五行并下 五虚六耗 五言长城

五颜六色 五音六律 五月披裘 五月粜新谷

五脏六腑 五子登科 夏五郭公 学富五车

一身五心 一退六二五 一五一十

六字:

版版六十四 过五关,斩六… 呼幺喝六 六朝金粉

六尺之孤 六出纷飞 六畜不安 六出奇计

六耳不同谋 六根清静 之内 六街三市

六马仰秣 六亲不认 六亲无靠 六神无主

六韬三略 六月飞霜 骈四俪六 七情六欲

三百六十行 三班六房 三茶六饭 三对六面

三姑六婆 三街六巷 三六九等 三媒六证

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走… 三十六行 三头六臂

三推六问 身怀六甲 四不拗六 四清六活

五合六聚 五黄六月 五脊六兽 五角六张

五雀六燕 五心六意 五虚六耗 五颜六色

五音六律 五脏六腑 一退六二五

七字:

昂藏七尺 不管三七二十… 打蛇打七寸 横七竖八

夹七夹八 开门七件事 零七八碎 乱七八糟

七步之才 七长八短 七次量衣一次… 七颠八倒

七高八低 七行俱下 七棱八瓣 七零八落

七年之病,求… 七扭八歪 七拼八凑 七窍生烟

七擒七纵 七青八黄 七情六欲 七日来复

七上八下 七十二行 七事八事 七手八脚

七死八活 七推八阻 七折八扣 七嘴八舌

三寸鸟,七寸… 三魂七魄 三蛇七鼠 污七八糟

乌七八糟 屋如七星 五劳七伤 倚马七纸

杂七杂八

八字:

八百孤寒 八拜之交 八斗之才 八方呼应

八公山上,草… 八荒之外 八街九陌 八九不离十

八面见光 八面玲珑 八面威风 八面莹澈

八面圆通 八面张罗 八仙过海,各… 八音迭奏

八珍玉食 八字打开 八字没一撇 半斤八两

才高八斗 耳听八方 佳人 横七竖八

胡说八道 挥斥八极 夹七夹八 九垓八埏

零七八碎 乱七八糟 女大十八变 七长八短

七颠八倒 七高八低 七棱八瓣 七零八落

七扭八歪 七拼八凑 七青八黄 七上八下

七事八事 七手八脚 七死八活 七推八阻

七折八扣 七嘴八舌 三灾八难 十万八千里

十之八九 四面八方 四平八稳 四衢八街

四时八节 四亭八当 四通八达 污七八糟

乌七八糟 五行八作 五花八门 眼观四路,耳…

右传之八章 杂七杂八

九字:

八街九陌 八九不离十 愁肠九回 含笑九泉

鹤鸣九皋 回肠九转 九鼎不足为重 九鼎大吕

九垓八埏 九回肠断 九九归一 九烈三贞

九流人物 九流三教 九流十家 九年之蓄

九牛二虎之力 九牛拉不转 九牛一毛 九曲回肠

九泉之下 九儒十丐 九世之仇 九死未悔

九死一生 九天九地 九天揽月 九五之尊

九霄云外 九原可作 九洲四海 九转功成

举十知九 龙生九子 齐烟九点 三教九流

三六九等 三旬九食 三贞九烈 十病九痛

十拿九稳 十年九不遇 十亲九故 十生九死

十室九空 十羊九牧 十之八九 四姻九戚

天保九如 箫韶九成 行百里者半九… 言重九鼎

一牛九锁 一日九迁 一岁九迁 一言九鼎

羿射九日

十字:

八九不离十 拔十得五 版版六十四 不管三七二十…

金钗十二 九流十家 九儒十丐 举十知九

驽马十驾 女大十八变 七十二行 软红十丈

三百六十行 三十而立 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走…

三十六行 三十三天 神气十足 声价十倍

识二五而不知… 十病九痛 十步芳草 十步香草

十冬腊月 十恶不赦 十二金牌 十风五雨

十行俱下 十里长亭 十面埋伏 十目所视,十…

十拿九稳 十年窗下 十年寒窗 十年九不遇

十年磨剑 十年生聚,十… 十年树木,百… 十亲九故

十全十美 十日一水,五… 十日之饮 十生九死

十室九空 十鼠同穴 十死一生 十万八千里

十万火急 十围五攻 十羊九牧 十载寒窗

十之八九 十指连心 十字街头 十字路口

闻一知十 五风十雨 五光十色 五十步笑百步

行百里者半九… 一尺水十丈波 一传十,十传… 一浆十饼

一馈十起 一目十行 一年被蛇咬,… 一曝十寒

一五一十 一以当十

百字:

百般刁难 百步穿杨

百般奉承 百弊丛生 百不失一 百不一存

百尺竿头,更… 百川归海 百辞莫辩 百代过客

百代文宗 百读不厌 百堵皆作 百端待举

百发百中 百废待举 百废俱兴 百感交集

百花齐放 百花生日 百卉千葩 百家争鸣

百举百全 百孔千疮 百口莫辩 百里挑一

百炼成钢 百了千当 百伶百俐 百龄眉寿

百年不遇 百年大计 百年难遇 百年树人

百年偕老 百年之柄 百年之好 百年之后

百念皆灰 百鸟朝凤 百巧千穷 百舌之声

百舍重茧 百身何赎 百身莫赎 百世不磨

百世师 百兽率舞 百思不解 百岁千秋

百万买宅,千… 百万雄师 百闻不如一见 百无禁忌

百无聊赖 百无一能 百无一失 百无一是

百无一用 百星不如一月 百业萧条 百依百顺

百衣百随 百战百胜 百战不殆 百折不回

百折不挠 百足之虫,死… 长命百岁 惩一儆百

愁肠百结 丑态百出 舛讹百出 垂范百世

鹑衣百结 此地无银三百… 斗酒百篇 罚一劝百

讽一劝百 富面百城 海纳百川 教一识百

精金百炼 经史百子 举一废百 流芳百世

漏洞百出 南面百城 破绽百出 千疮百孔

千锤百炼 千方百计 千回百折 千娇百媚

千里不同风,… 千了百当 千奇百怪 劝百讽一

人百其身 人一己百 柔肠百结 三百六十行

杀一儆百 赏一劝百 身价百倍 身经百战

十年树木,百… 堂上一呼,阶… 五十步笑百步 行百里者半九…

悬鹑百结 一不压众,百… 一倡百和 一传十,十传…

一呼百诺 一呼百应 一了百当 一了百了

一犬吠形,百… 一人善射,百… 一树百获 一致百虑

一掷百万 以一奉百 以一警百 拥书百城

只许州官放火… 诸子百家 坐拥百城

千字:

白发千丈 百卉千葩 百孔千疮 百了千当

百巧千穷 百岁千秋 百万买宅,千… 笔扫千军

敝帚千金 壁立千仞 彪炳千古 跛鳖千里

不远千里 差以毫厘,失… 差之毫厘,谬… 蝉翼为重,千…

成千上万 尺幅千里 赤地千里 寸步千里

寸心千古 大千世界 惮赫千里 东方千骑

独有千秋 恶事行千里 发引千钧 感慨万千

各有千秋 毫厘千里 好事不出门,… 皓月千里

横扫千军 积财千万,不… 家有敝帚,享… 见之不取,思…

举目千里 拒人于千里之… 决胜千里 跬步千里

力敌千钧 名垂千古 气象万千 千变万化

千变万状 千部一腔,千… 千仓万箱 千差万别

千疮百孔 千锤百炼 千刀万剐 千叮万嘱

千端万绪 千恩万谢 千方百计 千夫所指

千呼万唤 千回百折 千回万转 千娇百媚

千金弊帚 千金买笑 千金市骨 千金一掷

千金之子 千军万马 千钧一发 千钧重负

千里不同风,… 千里莼羹 千里送鹅毛 千里迢迢

千里同风 千里一曲 千里姻缘一线… 千里犹面

千里之堤,毁… 千里之行,始… 千里之足 千了百当

千虑一得 千虑一失 千门万户 千篇一律

千奇百怪 千千万万 千秋万代 千秋万岁

千人所指 千仞无枝 千山万壑 千山万水

千丝万缕 千头万绪 千万买邻 千辛万苦

千岩竞秀 千岩万壑 千言万语 千载难逢

千载一时 千真万确 日转千阶 失之毫厘,谬…

十万八千里 万古千秋 万壑千岩 万缕千丝

万水千山 万紫千红 沃野千里 下笔千言,离…

养兵千日,用… 养军千日,用… 一发千钧 一饭千金

一壶千金 一举千里 一刻千金 一落千丈

一诺千金 一日千里 一失足成千古… 一笑千金

一泻千里 一掷千金 一字千金 蝇附骥尾而致…

盈千累万 愚者千虑,必… 月明千里 咫尺千里

智者千虑,必… 中河失舟,一… 转战千里

万字:

万寿无疆

万无一失

万水千山 傲睨万物 百宝万货 碧空万里 包罗万象 包罗万有

拨万轮千 拨万论千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八万四千 百万雄兵

百万雄师 报效万一 不远万里 插架万轴 成千成万

成千累万 成千论万 成千上万 灯火万家 读书破万卷

腹饱万言 方寸万重 富轹万古 抚绥万方 扶摇万里

感慨万端 感慨万千 光芒万丈 广厦万间 挂一漏万

光焰万丈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计出万全 计出万死 惊惶万状

惊恐万状 阶前万里 家书抵万金 经纬万端 渴尘万斛

恐慌万状 狼狈万状 立马万言 论千论万 雷霆万钧

离题万里 名垂万古 明见万里 泥金万点 鹏程万里

排除万难 鹏霄万里 千变万化 千兵万马 千变万状

千变万轸 千差万别 千差万错 千愁万恨 前程万里

千村万落 千乘万骑 千仓万箱 千愁万绪 千刀万剁

千刀万剐 千端万绪 千叮万嘱 千恩万谢 千峰万壑

千方万计 千沟万壑 千呼万唤 千回万转 千红万紫

千汇万状 巧捷万端 千家万户 千军万马 千了万当

千龄万代 千门万户 千难万苦 千难万难 千难万险

千秋万代 千秋万古 千秋万岁 千秋万世 千千万万

青钱万选 千山万壑 千生万劫 千丝万缕 千思万虑

千山万水 千生万死 千水万山 千思万想 千条万端

万里长征 傲睨万物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百万雄师 包罗万象

不远万里 成千上万

方寸万重 扶摇万里

抚绥万方 感慨万端

感慨万千 挂一漏万

光芒万丈 光焰万丈

广厦万间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计出万全 家书抵万金

阶前万里 惊恐万状

经纬万端 渴尘万斛

恐慌万状 雷霆万钧

离题万里 明见万里

排除万难 鹏程万里

千刀万剐 前程万里

千秋万岁 千岩万壑

千丝万缕 千仓万箱

千万买邻 千变万化

千军万马 青钱万选

气象万千 千变万状

千差万别 千叮万嘱

千秋万代 千山万水

千言万语 千端万绪

千回万转 千门万户

千千万万 千头万绪

千恩万谢 千山万壑

千呼万唤 千真万确

千辛万苦 日理万机

日食万钱 森罗万象

食日万钱 十万八千里

十万火急 瞬息万变

万应灵丹 万贯家财

万家灯火 万籁无声

万全之策 万翼

万不得已 万夫不当之勇

万紫千红 万目睽睽

万水千山 万死不辞

万头攒动 万口一谈

万寿无疆 万死一生

万古长存 万古长青

万古流芳 万劫不复

万里长征 万马齐喑

万箭攒心 万缕千丝 千水万山、千山万水、千丝万缕 、千思万虑、 千思万想 、千思万虑、千岁鹤归 、千态万状、 千条万端 、千言万语、千条万缕 、千条万绪、 千端万绪、千头万序、 千头万绪 、千万买邻 、、千辛万苦、 千形万状 、千言万说 、千言万语、千岩万壑、 千语万言 、千言万语、千章万句、千真万确、千状万态 、千态万状、千姿百态、千姿万态、千变万化、千变万轸 、千变万状 、千兵万马 、 千仓万箱 、千差万别、千乘万骑 、千愁万恨、千愁万绪、千村万落、千刀万剁 、千刀万剐、千叮万嘱 、千恩万谢、千方百计 、千峰万壑 、千岩万壑、千沟万壑 、、千红万紫、千呼万唤 、千回百折 、千回百转、千回万转、千汇万状 、千家万户、千军万马 、千了万当、千龄万代、千虑一得 、千难万苦 、千辛万苦、千难万难 、千难万险、千千万万 、千秋人物 、千秋万代、千秋万古、千秋万世、千秋万岁、 千生万劫 、千生万死

万签插架 万事大吉

万选青钱 万马奔腾

万人空巷 万世师表

万无一失 万变不离其宗

万古千秋 万壑千岩

万壑争流 万家生佛

万里长城 万众一心

万紫千红

万事大吉

万古长青

万象更新

万众一心

春节给红包的习俗是怎样来的?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百度)

新年红包送压岁钱的习俗

到了春节,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得到大人们给的红包,俗称“压岁钱”“过年钱”。古代过年的时候大人们用红绳串起来一百枚铜钱,发给小孩子们希望他们长命百岁,又因为“岁”与“祟”谐音,能镇压鬼怪,也是给小孩子让他们用来贿赂鬼怪的,以化凶为吉,平安度过来年,所以称“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清代诗人在《压岁钱》的诗中描述过。由于铜钱和红绳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从来逐步用纸币和红包来取代,就成了现在大家熟悉的红包。现在的红包既包括压岁钱的红包又包括公司发送的红包和用于答谢别人给的红包。

发放红包是我们过春节的一种习俗,红色代表喜庆、好运、吉祥。一般是长辈发送给没有结婚的未成年人,里面的钱多少都可以,一般带6,60元、66元、166元等等,但是当着长辈的面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行为,这点要告诉小孩子们。还有的家长在除夕夜偷偷放在孩子枕头底下,在新年第一天让孩子有个惊喜,开心一年。在南方尤其是广州,他们称红包为“利是”,在清朝人们用一张形状与正方形相若的红纸,包裹铜钱,封作“利是”。而第一代的红包袋,约于清光绪末年,印刷技术开始广为所用时,才得以问世。当时的所谓红包袋,做法非常简单,只以红纸印上黄油,再于未干的黄油上缀上金粉,效果就如现今烫了金字的红包袋般,而图案则多以简单为主,再配以吉利的字句。

关于压岁钱董易林还找到两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一,“年”是一种古代的吃人猛兽,磨牙吮血,庶民闻之丧胆。终于有神农氏手持盘状神器将其降服,时值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黎民百姓遂称这一天为“过年”,“过”字含有去除之意,过年就是去除猛兽之意。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壮器具盛果品食物,以去邪、祈福,谓之“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自纸币代替铜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以示吉利。

传说二,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大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这也叫做“守祟”。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妇俩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这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侵扰,这对老夫妻不敢睡觉,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逗着孩子玩。但随着夜渐渐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着了,老夫妻年岁大,也熬不住,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想来那祟该不会来伤害他们的孩子了吧!这对老夫妻便把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他的枕边,睡了。可他们刚一睡着,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妖就进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头的时候,突然孩子枕边发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很快,这件事就传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国际周易董易林

民俗学家说,压岁钱的祝福意义远高于流通价值

新华社沈阳2月12日专电(记者魏运亨)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民俗。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说,往昔的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并不注重流通价值。许多现代人不了解这一民俗内涵,除夕夜给孩子巨额现金或,个别人甚至以压岁钱名义谋私行贿,这实在是对压岁钱本意的亵渎和异化。乌丙安教授告诉记者,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据史料记载,至少在汉代就出现了专门用于佩戴玩赏的钱币状避邪品,其正面多为“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吉祥词语,背面则铸有龙凤、双鱼等图案。到了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宋元以后,过年给小孩子“压岁钱”已成为民俗。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明清朝代,民间普遍流行“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为什么压岁钱要用铜钱呢?因为铜钱是皇帝下诏铸制的,过去说皇帝是真龙天子,所以老百姓也认为铜钱能镇邪。78岁的乌丙安回忆说,他小时候收到的压岁钱,往往就是一串康熙通宝或乾隆通宝,市场早已不再流通,但能感受到长辈的深切祝福。

乌丙安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除了祈福求安之外还增强了流通价值。清代曾有一首题为《压岁钱》的诗中描绘说:“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压岁钱成了儿童的零花钱,这也无可厚非。但凡事要有度,如果以给多少现金、储蓄卡来衡量长辈的关爱程度,那就大错特错了。

不同年代 不同压岁钱

出生于 50年代初

压岁钱的象征意义快没了,只剩下流通价值和人际关系的功利性。

那时候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我们做小孩的才会有属于自己的零用钱,也就是压岁钱。记得小时侯我只有一毛钱的压岁钱,而我两个弟弟分别只有六分钱和四分钱,我之所以可以比弟弟多一些压岁钱是因为我是家里的长女,一年到头会帮父母做很多家务,煮饭、洗衣服、找猪菜都要做。可能是我小时侯比较懂事吧,我一毛钱的压岁钱都是拿六分钱给家里买半斤酱油,剩下的四分钱则买两个面粉饼一家人一起吃,不过父母都让我们吃,那个面粉饼和西北人的馍差不多,不过没那么厚、那么大。倒是两个弟弟会为了压岁钱的多少而不高兴,我父亲脾气比较急,眼睛一瞪他俩就不敢吱声了,可是过一会儿,他俩又会因为买东西吃分不均匀而争吵起来。我两个弟弟从来也没有拿到过一毛钱的压岁钱。1960年,我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五口人而要求下放到了农村,我们也就再也没有压岁钱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整个国家都很贫困。在我们家附近住有一对夫妻,都是县里的领导,他们的小孩也只有五毛钱的压岁钱,不过在我们眼里那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财富了。

出生于60年代

(一)闻着炮香,含着香糖,身着新衣,看着大人们忙里忙外地赶做年饭,过年真是个好日子!当然,我们做晚辈的还能喜滋滋地捞“一笔”压岁钱呢。

粗糙的红纸里包着两块钱,那时对我来说,就是莫大的欢喜了。可以买很多东西啊,像黑而硬的水果糖,有三分一块的,有5分一块的;上面用红色绿色点了喜庆出来的米花糖,几分钱一个;一角钱可以买回一把五颜六色的糖豆;女孩子爱臭美,扎辫子用的蝴蝶结是必不可少的,有鲜绿鲜绿的,有粉红粉红的,非常亮气张扬的那种,随风飘在凛冽的严冬里,写意着几分喜气,几分温暖。小朋友们大多会有一个自己的存钱罐子,那叮当作响的硬币声承载着许许多多的愿望与孩童时代的梦想……捻着压岁钱,看一看,想一想,还真有些拿不定主意呢,最终还是把它小心翼翼地投进了存钱罐。

记得那时大年初一一大早起来,就是到枕头底下摸索,三十晚上睡觉后父母就把红纸包塞在枕头下了。初二穿了新衣服给亲戚拜年,姥姥舅爷叔伯大婶姑姑姨姨,一个个的头磕下去,回来时也有相当可观的收获了。有一年压岁钱收有十八块钱之巨,简直象是个富翁了。邻里小朋友之间的攀比也时时让人沮丧或者得意洋洋。邻居家有个叫红丫的女孩子,父亲在某机关做着个小官,出手“豪阔”,每年有数十块崭新的票子进兜,在小朋友们面前她总是趾高气扬的山鸡模样。她也不时地跑到附近小卖部买回一些糖果零食分给大家,俨然是我们这群鼻涕孩的头头了!而我们楼下的军军家,父亲是个残疾人,母亲身体不好常年病卧在床,家有兄妹三人,过年也没有什么新衣服穿,压岁钱就更没有指望了。他人总是不吭不哈地躲在角落里,远远地看着我们撒欢。在童年的记忆里,这刻录着某种人世的不平与炎凉的场景,久久印在脑海里。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一岁岁的大了起来,压岁钱也渐渐的多了,却难以找到小时候才有的那种欢喜了。直到有一天,我随朋友到他家里过年,有几个高高低低的小孩子上来给我拜年,我笑嘻嘻地给他们发糖果,孩子们还是缠着不走,我还不知觉,旁边孩子父母的脸色就有些不大好看的样子。朋友解围,从兜里掏出来钱来分给大家:“发红包,发红包。”两个孩子雀跃着去了。我看见那两张面额一百的钞票,愕然了一下,突然想起了在我枕头下压着,被汗湿的小手攥着的两块钱了……。

(二)当时的政治色彩至今记忆犹新,但是这对压岁钱的影响不大,倒是因为物质的贫乏,以至于我每年过年得绞尽脑汁想办法怎么把压岁钱留在手上。

印象中母亲总是年三十夜把压岁钱给了我,也只有两三毛钱,到了年初一出门玩之前又给收回去了。上三年级时,我对钱有了概念,对母亲的这种做法不满。一放寒我就跟母亲商量不要把压岁钱收回去,让我买一串鞭炮玩,再买一些豆子糖吃(一分钱有十粒黄豆般大小的糖丸),但遭到母亲的拒绝。不过我还是有办法,年三十跑到和我们家相熟供销社阿公那里先赊了一串一毛九的鞭炮、三根三分钱的不带橡皮擦的铅笔和二十粒豆子糖,年初一母亲按惯例要把钱收回去的时候,我把赊来的东西给她看,说这三毛钱得付给供销社。母亲当时气得想揍我,好在是年初一,我才躲过这场打。四年级过年时,我再去供销社阿公那里赊帐就不管用了,因为母亲有交代,但这也还没有难住我,我还是在吃完年夜饭后装出门玩把那三毛钱给用了。大约是念初一的时候,我发现母亲特别迷信,便编了一个故事说,某人的奶奶说了,压岁钱是不能收回去的,否则小孩一年会多病多灾,母亲听后沉默了很久,也没有言语。不过从那年起,母亲就再也没有把给我和弟弟妹妹的压岁钱收回去了,这时我的压岁钱已经涨价到了五毛,到高三那年收过最后一次两元钱的压岁钱后就再也没有收过压岁钱了,因为母亲说我18岁了,是大人了。

出生于70年代的农村

1983年,我刚满8岁,上小学二年级。期末考试我得了双百分,捧回了一张奖状。娘很高兴。其实那一年娘都是很高兴的,现在想起来,那应该是我们村实行联产承包的第一年,家里平时也可以经常吃上白面了。年货也比往年置得多。还没到过年,就吃了一顿饺子了。大年三十晚上,吃了饺子,在祖宗牌位前磕了头,娘笑呵呵地递过来一张崭新的2角票子:“乖,给你的压岁钱。今年不用再上交了,留着自己买耍货吧。”

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过零花钱。压岁钱都是在手里停上一夜,第二天就乖乖上交的。拿着2角钱,感觉自己像个富翁一样。舍不得折旧了,把它平展展地夹在课本里,然后把课本压在褥子下面。半夜里起来撒尿,又翻开褥子看了看还在,这才安心地上床睡觉。到小卖铺和学校门口的小摊上看了无数次:火柴是2分钱1盒;漂亮的作业本是2分钱1本;1分钱可以买20个糖豆,买3个小鞭;就是我最喜欢的糖人儿,一个也不过3分钱。2角钱真是好大的一笔财富呢。什么都想买,却什么也没舍得买。一直没舍得花那2角钱。一直到了元宵节前,嫁在山西的姑妈很意外地带着表妹来走亲戚,娘毫无准备,手里没有钱给表妹压岁,就向我借了那2角钱。姑妈临走时,又给了我2角钱压岁。娘说你就留着吧,就算是娘还了你的。开学时买了1个带熊猫图案的本子,1根带橡皮头的铅笔,花了4分钱。后来又买了20个糖豆,用草纸包着,塞在枕头底下,吃了好长时间,最后都融化了,粘到了纸上。大约过了半年,爹生病住了院。娘到处借钱。我就从床后面墙洞里掏出那个小纸包来,把剩下的1角5分钱给了娘。娘拿着钱,搂着我,哭了。

压岁钱,请回到象征意义时代

过年给小孩发红包,已经在不经意间“约定俗成”,成为国人的惯例。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人派给小孩的压岁钱也“水涨船高”,有消息称孩子每年收到的压岁钱少则几千、多则几万。

除了呼吁家长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树立理财观念、合理支配压岁钱以外,笔者认为:春节期间,大人给孩子派发压岁钱,不应该用数量多少来衡量,压岁钱的象征意义应该重于一切。一种全新的压岁钱观念有必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舆论应促使其形成。

在传统观念中: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更为常见的形式则是由长辈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时至今日,压岁钱的派发多取后述一种形式,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往往变了味儿:长辈给晚辈“包利市”时摆阔,一掷千金,对这些钱的去向则不闻不问;有人给领导的子女包个“大红包”,变相贿赂;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看看“谁收到的压岁钱更多”;更有甚者,有的小孩竟然大肆“挥霍”压岁钱,深圳一个“小孩”收到万元压岁钱后,去酒店点一桌不下2000元的饭菜招待“朋友”……

诸如此类的种种陋态,折射出我们对压岁钱这种并不新鲜事物的误读,都根源于国人对压岁钱这种传统文化的漠视。

压岁钱,在传统里只不过是春节时候的一种“文化图腾”,演化至今日,这种“文化图腾”的功能也不该变为某些人“创收”、“谋利”和“挥霍”的代名词。如果缺乏这种传统文化理念,不管我们的家长如何去引导孩子树立理财观念,“变味压岁钱”给孩子、社会带来的弊端也还将不断浮现,最终成为一个让人头痛、无解的大难题。历经了无数风霜雪雨洗刷,已到了压岁钱回归其本义的时候了。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各位家长,给孩子派压岁钱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尊重压岁钱的传统象征性意义,而非盲目追求数量、派头。如果经济许可而又真的有心,家长不妨在给孩子们仅够“零花”的压岁钱之余,给他们送上一份全年的保险单、送去一套高质精美的书籍或文具、送上几张健身卡或者运动券……这样既能防范孩子滥用压岁钱,又能让孩子的前途更有质量和保障,何乐而不为呢?

在压岁钱“横行”的春节期间,我们着实无权也无力去干涉每个人应该派发多少压岁钱,因为这是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但是为了“拯救”我们的孩子,防止一些压岁钱带来的弊端,净化这个畸形的压岁钱“市场”,我想每个家长都责无旁贷、要身先力行。

让我们共同期待:压岁钱,回到象征意义时代!黑龙江日报 邓璟

精神压岁钱——压岁言和压岁书

“压岁不必都用钱”,随着压岁钱的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人提出用其他更有意义的方式代替压岁钱,既能表达出长辈的关爱,也能避免压岁钱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也出现了一些新花样,不少家长和长辈改送孩子“压岁书”,不少家长选择一套套丛书送给子女当作新年礼物,免去了压岁钱。买书不仅对孩子学习有帮助,另一方面也包含着自己对孩子的一片期待。

除了压岁书,“压岁言”成为网络“压岁钱”争论的“宠儿”,许多人在论坛上发言提倡“压岁言”。有人说,“言”有对象,言的过程也是思想交流,汲取的过程。春节期间,家长和亲友跟孩子谈谈心,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岂是“钱”能代替的?

另外,“言”是精神,钱为物质,过年提倡移风易俗,若用精神“压岁”,品位提高了,也便于和某些陈规陋习“诀别”。“钱”的价值有限,“言”的意义深远,一番语重心长之“言”,孩子受到启迪可以受益无穷……其实“压岁言”的倡议几年前已经有人实践。“压岁钱”用完了也就没了,但压岁的话寄托着长辈的希冀与心意,让人难以忘怀,又可以长时间保存,是孩子们的一笔精神财富。中国经济网

“压岁钱”管理让压岁钱 “压”出些新意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专电(记者李文川)对孩子来说,春节无疑是一年中热闹也期待的节日,但是,由于压岁钱来得太容易,一些孩子花起来大手大脚,无所顾忌,不少小孩的“压岁钱”白白挥霍掉了。更令家长担忧的是,孩子们之间还开始学会“斗富”,相互攀比摆阔。种种现象无不提醒我们,“压岁钱”暗藏着隐患,处理不当,将带来一系列教育问题。

对于孩子的“压岁钱”收入,有的家长取“没收”政策,分文不留,“免得孩子乱花”;有的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将绝大部分收归“家”有,仅留下极少的部分供孩子自由支配;而有的家长则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允许孩子完全独立支配这笔钱,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好“压岁钱”呢?不少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做一个“压岁钱”的管理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交学费当零花。将“压岁钱”攒起来作为下学期的学费,是大部分家庭的做法。对于不大富裕的家庭,更应该教育孩子这样做。至于剩余的部分则可以留下作日常零用。

为了监督孩子的开销,家长还可建议孩子立个账本,教会他做好预算与结算。如在新学期到来前帮助孩子开列生活学习所学的物品清单,对这些物品的价格作出预估并与自己的“存款”相比较,对预算超支,让孩子决定裁减。

这样一来,孩子也可以了解父母是如何合理安排收支的,学会预算,财务决策等。而且,将每一笔日常开销都记录在册,每月月末做一次结算。这一做法,既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还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责任感,可谓一举两得。

存银行学理财。“压岁钱”存入银行可以说是最简单的办法。有的家长和孩子商量好,从小学就开始把钱存入银行攒大学的学费。如果孩子已经上中学,家长还可以将银行的这笔钱交给他自己打理,并当参谋。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还不妨将银行储蓄的方法、种类、利率、计算利息等知识顺便教授给孩子,或者鼓励孩子自己上银行开设储蓄自动转存账户、买礼仪定期存单、办等。这样做目的在于使孩子从小懂得一定的金融知识,帮助其成为“理财专家”。

买保险献爱心。用“压岁钱”给孩子买保险是一种越来越时兴的选择。据了解,各家保险公司针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设计了多种险种,如“少儿保险”、“升学保险”、“少儿意外伤害险”。家长可视“压岁钱”数目或买一次性付款方式的险种,也可以选择买分期付款每年赠送方式的险种。

不少家长认为,用“压岁钱”帮孩子买一份保险,也就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保障,这也是父母对孩子的另一种关爱。

除此之外,家长也可以指导孩子把钱用到帮助别人的身上,比如资助残疾人、家庭贫困的人,爱心捐助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别人。当然,“压岁钱”的用途还有很多,如为孩子订购报刊、购买电脑、上培训课等,帮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无论是选择哪种方案,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孩子的理想、爱好等主观需求。

总之,“压岁钱”不要在日常生活中零打碎敲地花掉了,而是要以理财的观念,将它用好,使之增值,并让孩子能在这项理财投资并充满乐趣的活动中,不断地认识钱的意义及增值的方法,避免让孩子误入歧途,同时,又能将这笔家庭财富发挥最大效用。

香港人过年习俗:全盒、红包、团年饭

新华网香港2月17日电(记者张雅诗)摆放好鲜花,贴上春联,预备团年饭……香港人早在春节前一周就开始张罗过年。

香港一句俗语说“年廿八,洗邋遢”,家家户户都赶紧在正月初一前进行“大扫除”,把家居打扫干净,再挂上新的装饰物,代表除旧迎新。年花也是装饰家居不可少的。今年不但寓意大吉大利的桔子和桃花依旧热卖,新兴的兰花也越来越受市民欢迎。

布置好家居,便要张罗吃的。客人到家里来拜年,主人家沏出香茶后,会端上外表精致、内容丰富的“全盒”。所谓“全盒”,是新年时用来盛贺年小吃的盒子,一般是圆形的,寓意一团和气。

全盒里分成多个格子,人们通常把瓜子放在中间一格,其他格子则随意放些零食。按照香港人的习惯,会邀请客人先尝瓜子,他们形容抓瓜子的动作为“抓银子”,寓意新的一年里增财添富。

恭喜发财!利是(红包)拿来!是新春期间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新的一年,什么都要新的,红包里的钱币也不例外,所以每年春节前各家银行都挤满了换新纸币的人。由于经济欣欣向荣,不少香港人都表示在封红包时会比去年阔绰。

香港人很重视年夜饭,并称其为“团年”。每逢春节临近,港岛区以售卖参茸海味闻名的上环必定人头攒动,挤满了为年夜饭作准备的市民。辛苦了一年,大家都愿意多花点钱,买点海参、干贝等,趁着除夕夜亲自做点好吃的和家人分享。当然,现在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却喜欢在外面的饭店去吃团年饭,主要是图个省事、方便。

改一改发红包的习俗

农历新年时长辈给幼辈发红包,意义深长。这不仅是华族的习俗与传统,表达了长辈们在新年里的强烈愿望,就是讨个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如意,沾有喜气和财气;而且也表达了长辈们对幼辈们的一片爱心,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学习顺利,平安幸福。

所以以前也有人称发红包为发“压岁钱”。同时,对我们幼辈来说,接红包不仅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份份的惊喜,更重要的这是一次感染传统文化的良好机会。所以我认为发红包习俗不能废除,相反应一代一代传下去,将其发扬光大。然而,为了减少大人们及长辈们在金钱上的负担,我有几项建议供大家讨论:

一、关于红包的形式,应该鼓励艺术家和商家设计更多款式新颖的种类,让国人挑选。除了印上一些吉祥如意的词句,如:“福”、“发”、“财”等字样和生肖图像外,也可以印上一些有关春节的春联,名诗和名句,让大家在发红包和接红包的同时,也学习华族传统文化及华语知识。另外,也可印上一些有趣的灯谜,以增加春节的气氛。

二、关于红包的内容,我认为发红包不应是光发“钱包”。所以不仅可以在红包里装钱(数目可从两元到十元为宜),也可以放一些其他的物品。正如新视广告中所讲的,红包中可放入慈善**,不仅给幼辈们发了一个红包,同时也给他们灌输行善积德、做好事的华族传统思想。当然,对一些收集邮票、电话卡和车资卡等的人来讲,如果打开红包,发现里面装的竟是一张自己心爱的、缺少的或盼望已久的邮票、电话卡或车资卡时,那一定会有难以想象的惊喜。

三、提倡送中西结合式的红包。大家知道在圣诞节是不发红包而是送礼物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春节期间特别印刷一些大小不等的红包,让长辈们也装一些礼物给幼辈们。例如:今年是猪年,如果打开红包一看,里面装的是一只可爱的胖乎乎玩具小猪,孩子们一定会很高兴。当然也可以装一些幼辈们平时心爱的、喜欢的诸如学习用具等礼物。我相信发这样的红包所带来的喜气和惊喜一定不亚于装钱的红包。

四、最后,有关送红包的对象,我觉得如果说内容变化了,送的对象也可改变。这不必局限于长辈给幼辈送红包,更应该鼓励年轻一代向老年的长辈们送红包。他们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活,现在退休了,生活中往往缺少惊喜。如果在新年时也给他们送一个大红包,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十分的惊喜。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我认为送红包的习俗,不仅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且可以具创意的的形式、内容与不同的对象,将其发扬光大。全球华社网华京京(来源:综合)(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