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为动用法_成语中的为动用法

       对于成语的为动用法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1.兴风作浪是使动用法吗

2.如何判断成语的成分?

3.成语代庖的出处及用法

4.成语结构关系中:什么是并列,动宾,补

5.成语而为

6.什么其烦四字成语

成语的为动用法_成语中的为动用法

兴风作浪是使动用法吗

       兴风作浪,汉语成语,拼音:xīng fēng zuò làng,意思是原指神话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出自元·无名氏《锁魔镜》

       近义词呼风唤雨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hū fēng huàn yǔ,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有褒义。常用来比喻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有意兴风作浪。出自宋·孔觌《罨溪行》:罨画溪头鸟鸟乐,呼风唤雨不颂森带能休。

       无事生非,拼音:wú shì shēng fēi,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清·李汝珍《镜花缘》。无事生非(非:事非)指本来没有事情,却故意制造事端;形容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

       惹是野芦生非,汉语成语,读音是rě shì shēng fēi,意思是指招惹是非,引起争端。出自《喻世明言》: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指引起争端。

       兴风作浪反义词:

       风平浪静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 fēng píng làng jìng ,意思是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吹倒南墙。

       相安无事,汉语成语,拼音是xiāng ān wú shì,意思是是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出自《伯牙琴·吏道》: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者,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循规蹈矩,汉语春枝成语,拼音:xún guī dǎo jǔ,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准则,不敢稍做变通。出处宋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有创新。

如何判断成语的成分?

       起死回生:“死”是形容词作名词,死人;意思:使人死而复生;

       曲突徙薪:“曲”是使动用法,使弯曲;意思:把烟囱造弯,同时把烟囱边的柴禾移开,比喻规避风险;

       万紫千红:“紫”和“红”是形容词作名词,紫花,红花;意思:比喻众多美好的事物;

       车水马龙:“水”和“龙”是名词作状语,像水一样,像龙一样;意思:形容交通繁忙;

       难兄难弟(两个“难”都读nán):“难”是意动用法,以。。。为难,“兄”和“弟”是名词作动词,做哥哥,做弟弟;意思:哥哥难做弟弟的哥哥,弟弟难做哥哥的弟弟,形容兄弟都很好(。。好绕),今多指两人同样坏;

       智子疑邻:“智”是意动用法,以。。。为智;意思:一户人家的墙倒了,儿子和邻居都说会遭贼,晚上这一家果然被偷了,主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是邻居偷了他家,比喻主观的偏见;

       抱残守缺:“残”和“缺”是形容词作名词,残破的东西;意思:固步自封,不求创新;

       披坚执锐:“坚”和“锐”是形容词作名词,兵器;意思:形容准备作战;

       箪食壶浆:“箪”和“壶”是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盛;意思:形容军队获得百姓拥护;

       勇往直前:“前”是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前;意思:勇敢地前进;

       计日程功:“程”是名词作动词,估量;意思:形容事情进展快;

       鼎铛玉石:“铛”和“石”是名词作动词,把。。。看作铛,把。。。看作石;意思:把鼎当大锅,把玉当石头,形容骄奢*逸;

       草菅人命:“草菅”是名词作动词,把。。。看作草菅;意思:任意蹂躏人民;

       完璧归赵:“完”是使动用法,使。。。完好;意思:将东西物归原主;

       粉饰太平:“粉”是名词作动词,搽粉;意思:向上级献谀,隐瞒下面不光彩的事;

       针锋相对:“针锋”是名词作状语,像针尖和剑锋一样;意思:尖锐对峙;

       口蜜腹剑:“蜜”和“剑”是名词作状语,像蜜一样,像剑一样;意思:形容看似和善,实则包藏祸心;

       鸡鸣狗盗:“鸡”和“狗”是名词作状语,像鸡一样,像;意思:微不足道的技能;

       狼吞虎咽:“狼”和“虎”是名词作状语,像狼一样,像虎一样;意思:形容吃的很快,吃相难看。 起死回生:“死”是形容词作名词,死人;意思:使人死而复生;

       曲突徙薪:“曲”是使动用法,使弯曲;意思:把烟囱造弯,同时把烟囱边的柴禾移开,比喻规避风险;

       万紫千红:“紫”和“红”是形容词作名词,紫花,红花;意思:比喻众多美好的事物;

       车水马龙:“水”和“龙”是名词作状语,像水一样,像龙一样;意思:形容交通繁忙;

       难兄难弟(两个“难”都读nán):“难”是意动用法,以。。。为难,“兄”和“弟”是名词作动词,做哥哥,做弟弟;意思:哥哥难做弟弟的哥哥,弟弟难做哥哥的弟弟,形容兄弟都很好(。。好绕),今多指两人同样坏;

       智子疑邻:“智”是意动用法,以。。。为智;意思:一户人家的墙倒了,儿子和邻居都说会遭贼,晚上这一家果然被偷了,主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是邻居偷了他家,比喻主观的偏见;

       抱残守缺:“残”和“缺”是形容词作名词,残破的东西;意思:固步自封,不求创新;

       披坚执锐:“坚”和“锐”是形容词作名词,兵器;意思:形容准备作战;

       箪食壶浆:“箪”和“壶”是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盛;意思:形容军队获得百姓拥护;

       勇往直前:“前”是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前;意思:勇敢地前进;

       计日程功:“程”是名词作动词,估量;意思:形容事情进展快;

       鼎铛玉石:“铛”和“石”是名词作动词,把。。。看作铛,把。。。看作石;意思:把鼎当大锅,把玉当石头,形容骄奢*逸;

       草菅人命:“草菅”是名词作动词,把。。。看作草菅;意思:任意蹂躏人民;

       完璧归赵:“完”是使动用法,使。。。完好;意思:将东西物归原主;

       粉饰太平:“粉”是名词作动词,搽粉;意思:向上级献谀,隐瞒下面不光彩的事;

       针锋相对:“针锋”是名词作状语,像针尖和剑锋一样;意思:尖锐对峙;

       口蜜腹剑:“蜜”和“剑”是名词作状语,像蜜一样,像剑一样;意思:形容看似和善,实则包藏祸心;

       鸡鸣狗盗:“鸡”和“狗”是名词作状语,像鸡一样,像;意思:微不足道的技能;

       狼吞虎咽:“狼”和“虎”是名词作状语,像狼一样,像虎一样;意思:形容吃的很快,吃相难看。

成语代庖的出处及用法

        『壹』 怎么看一个成语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

        一个成语可以在复句子中充当即制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还可以作谓语.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贰』 怎么看一个成语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比如说“巧夺天工”“天马行空”“相濡以沫” 不用词典

        我们那天马行空的思想 相濡以沫的爱情 这件工艺品堪称巧夺天空

        很简单造句,之后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成分

        『叁』 怎样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该怎样判断其中的句子成分,比如状语,宾语,定语等急切等待

       

        你好,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大哦,我尽量再能力范围内解答吧。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 *** 。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

        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

        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

        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

        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

        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

        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

        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肆』 大多数成语都做什么成分做谓语的多还是作状语的多举几个例子

        状语

        『伍』 英语 句子里词语的成分是怎么判断的

        1.主语:名词性复质,句子的描述对象,制是谓语的主人,即动作的发出者

        2.谓语:动词性质,一个动作(动),有时也可以为某种状态(静)

        3.宾语:名词性质,谓语的承受者,即被某个动作支配着.

        4.定语:形容词性质,修饰名词

        5.状语:副词性质,表示某种程度,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

        6.补语:形容词性质,作为补充说明

        『陆』 如何判断成语和四字词语

        成语 chéngyǔ------汉语词汇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或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四字词语-----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

        区别: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不变的,而四字词语的结构可以改变,顺序有时也可以改变。

        『柒』 成语如何组成

        所谓成语是来语言中经过长自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

        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 *** 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种: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捌』 成语在句中都作何成分有些成语本身就具备了类似于英语中的“主谓宾” 此时的用法如何eg:金屋藏娇

        呵呵 成语一般都可以作定语 如金屋藏娇 依稀还记得那个金屋藏娇的故事

        如果回成语本身就具答备了类似于英语中的“主谓宾” 这时候的用法就是独立成句 如 金屋藏娇,何尝不是爱情华丽的见证(此时为主语) 这个世界有多少贪官金屋藏娇,徇私枉法。(注意此时作为补语) 所以说成语可以有很多用法 不拘一格 关键看用的人 一般是定语 补语

        『玖』 介词的成分怎么判定,有些介词跟动词组成成语动词做谓语,有时又接动名词或者现在分词作其他成分。

        我认为应该是be sure of ,be used to 作为固定短语出现的

        『拾』 是词还是短语浅谈成语的组成成分

        一团漆黑yītuánqīhēi

        [释义] 全部都是黑的。比喻没有一点好的地方。

        [语出] 陈登科、肖马《破壁记》:“这时候;突然狂风大作;一片乌云飞也似地扑来;把月亮吞没了;山冲里顿时一团漆黑。”

        [正音] 漆;不能读作“xī”。

        [辨形] 团;不能写作“闭”。

        [近义] 一无是处 一无可取 暗无天日

        [反义] 光彩夺目 光辉灿烂 光天化日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偏正式。

成语结构关系中:什么是并列,动宾,补

       越俎代庖出自先秦庄周的《庄子逍遥游》,该成语为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有贬义。其相关内容如下:

       1、越俎代庖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先秦庄周的《庄子逍遥游》。原意是指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下厨房做饭,比喻超越自己的职责范围行事,亦指包办代替。在具体使用时,该成语为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有贬义。例如,“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2、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思想是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并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如果超越了自己的职责范围去干涉别人的事情,不仅会给别人带来困扰和不便,也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要随意干涉别人的生活和工作。

       3、在现实生活中,“越俎代庖”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有些领导过于专断,替下属做决策;有些人过于热心肠,替别人解决问题等等。这些行为虽然看似是出于好意,但实际上却会给别人带来负面影响。

出处相关内容

       1、出处一词通常指的是文献或故事的来源和出处。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中,对出处的准确把握和运用至关重要。了解一个引用或引用的来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引用的内容和意图,同时也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2、出处涉及到文献和故事的来源,包括对原始文本的引用和解读。在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中,对原始文本的准确解读和对作者意图的正确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对原始文本的引用和解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为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提供可靠的依据。

       3、出处还涉及到对引用和引用的处理方式。在写作中,作者需要对引用的内容和来源进行准确的描述和标注,以便读者可以轻松地找到相关的文献和故事。同时,作者还需要确保引用的内容和原始文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成语而为

       1、 主谓关系 此类成语前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是被陈述说明的对象;后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的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特征,是陈述或说明前面部分的。前面部分相当于主语,后面部分相当于谓语。 这类成语有的带宾语:泰山压顶、杞人忧天、蜀犬吠日、塞翁失马、叶公好龙…… 有的不带宾语:细水长流、肝胆相照、大声疾呼、天花乱坠…… 按主语在成语两部分中的地位可分为施事主语的主谓结构:脚踏实地、塞翁失马、细水长流、胸有成竹、骨肉相连、无依无靠…… 受事主语的主谓结构:张冠李戴、奇文共赏、咎由自取、机关算尽…… 2、 动宾关系 这种成语前面部分表示行为、动作,相当于谓语;后面部分是前面部分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名词,相当于宾语:饱经风霜、平分秋色、痛改前非…… 有一种动宾结构的成语,谓语后面带有双宾语:还我河山、他我杯羹,此类成语极少。 按谓语,宾语所带的附加成分可分为:状-谓-宾:枉费心机、大张旗鼓、大兴土木、饱经风霜…… 谓-定-宾:拾人牙慧、收回成命、搜索枯肠…… 状-谓-定-宾:横扫千军、徒有虚名、独树一帜、痛改前非…… 谓-补-宾:挖空心思、绞尽脑汁…… 还有保留古代汉语语法特点的,如:使动用法:独善其身、成人之美…… 意动用法:不耻下问、不远万里…… 3、 偏正关系 这种结构的成语,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从地位上来看,修饰限制部分是“偏”,被修饰被限制部分是“正”,前“偏”后“正”。两部分之间往往夹有“之”一类的结构助词。职:倾盆大雨、不义之财、空头支票…… 此类成语,按中心语的词性可分为 中心语为名词的:小家碧玉、吹灰之力、不速之客、立足之地 中心语为动词的:侃侃而谈、勃然大怒、背道而驰、闻风而动 中心语为形容词的:惴惴不安、娓娓动听、孜孜不倦、衾影无愧 它们在用法上分别相当于名词、动词、形容词。 4、 后补关系 这种关系的成语,前面部分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特征,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部分对前面加以补充说明。 如:妙不可言、肆无忌惮、畅通无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疲于奔命…… 5、 兼语式 这样的成语中,有一个名词既作前面动词的宾语,又作后面动词的主语,故称兼语式:有目共睹、引狼入室、惹火烧身、请君入瓮、望子成龙、放虎归山…… 兼语的后面带宾语的居多,也有不带宾语的:有目共睹、令人发指…… 6、连谓式 连谓式是主语后面连续有两个动词作谓语。这类成语极少。如:自欺欺人、手到擒来 7、并列关系 并列结构就是前后两部分不分主次,先后,处于同等地位。由于短语有并列式结构,复句也有并列式结构,那么并列式成语究竟是归于复句式结构,还是归于短语式结构呢?基于成语结构的紧密固定性及其作为词,充当句子成份的功能,我们把四字并列式成语归于短语式结构。

什么其烦四字成语

       关于而为的成语有:尽力而为、量力而为、量才而为和顺势而为。

       一、释义

       1、尽力而为:指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某件事情。

       2、量力而为:指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去做相应的事情,不要强求自己。

       3、量才而为:指根据一个人的才能大小安排合适的工作。

       4、顺势而为:指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去做,不要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来源

       “而为”这个词语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它是由“而”和“为”两个字组成的,在古汉语中常作连词使用,表示转折、并列、承接等关系。

       例如,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而为小人,则吾亦小人而矣。”这里的“而为”表示“为了成为小人而……”。

       在现代汉语中,“而为”仍然保留了这种用法,同时也有其他的含义和用法,如表示转折、并列、承接等关系。具体的含义和用法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三:用法

       1、“而”字的常见用法: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等,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等,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等,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如“夜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5)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用来”等,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2、“为”字的常见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向”等,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等,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相当于“为了”“为着”等,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如“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

能体现使动用法的成语,例如完璧归赵这样常用的

       四字成语有不厌其烦、不胜其烦。

       1、不厌其烦

       成语读音为:bù yàn qí fán。

       成语释义为:不嫌琐碎与麻烦,形容有耐心。

       成语出处为: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三十八回评:“每阅数年,必综叙素臣生子生孙,娶妇嫁女,中科发甲。而读者不厌其烦,甚至一回之中,先后数见,绝无沓冗繁复之病。”

       成语用法为:为动宾式成语;可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形容很有耐心。

       2、不胜其烦

       成语读音为:bù shèng qí fán。

       成语释义为: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成语出处为: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三卷中的“秦太师当国,有谄者尝执政矣,出为建康留守,每发一书,则书百幅,择十之一用之,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患。”

       成语用法为:动宾式成语;常作谓语、状语使用。

关于“不胜其烦”“不厌其烦”的例句:

       1、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总是不厌其烦地论述这样一个真实:一个人想成为的与他现在的所是之间没有疆域。

       2、今天早晨他不厌其烦地观察周围的人,他真想停下来对每个人都打招呼。

       3、 也许会被人毫无恶意、不厌其烦的不断询问,如果每次都受伤,那可真是没完没了,可是比世人的目光还要可怕的,实际上是你自己那颗在意世人目光的心。

       4、城市中的喧闹和嘈杂我已不胜其烦,偶尔去外婆农村的老家享受世外桃源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5、大人都说我们过得是衣食不愁、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我就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其中让我最最不胜其烦的事是每天都做一些没完没了的作业,害得我从来没有休息的空间。

       6、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的人生,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倾国倾城,出自《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使……倾覆,使动用法。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走马观花,走:使……跑;走马:使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观赏花,当然只是粗略的看一看。

       曲突徙薪,意思是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堆在灶旁的柴火搬走,“曲”和“徙”都是使动用法。

       趋之若鹜,趋,小步快走;趋之,使之趋,使他快走。使他象鸭子一样快走,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趋”是使动用法。

       穷形尽相,使形穷,使相尽,“穷”和“尽”都是使动用法。

       汗牛充栋,汗牛:使牛流汗,“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好了,关于“成语的为动用法”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成语的为动用法”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