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欣交集的意思_悲欣交集
1.弘一法师的字属于大宗师级别,为何还是有人不信服他?
2.悲欣交集的解释是什么?
3.悲欣交集的意思是什么?
4.弘一大师为何临终绝笔写下“悲欣交集”?
5.历史上,弘一法师去世时为何写道“悲喜交集”?
弘一法师写悲欣交集这四个字,是因为藏着弘一法师对人生的体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所写的虽是“悲欣”,实际却已达到了“一切由心,自由自在,无乐无苦,无喜无悲”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佛家所讲的“观自在”。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非得全然“空性”才可以,这也恰是弘一法师“悲欣交集”四字无人可模仿的原因,这四字远不是用笔能写出来的,恰是用“空性”所书。
而空性,就是绝对的理性客观,也就是俗世所说的“天地视角”,也可称佛陀视角。要做到此,必得全然无我才可以,也就是说,在弘一法师写下这四字时,他实际已不是“弘一法师”,而是天地万物。
弘一法师的三句精华总结:
1、识不足则多虑
见识不足、难以决断就会思虑过度、担忧狐疑、没有安全感。所以有时候,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由于自己见识浅薄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充实自己,开阔眼界。
“读经长学问,读史长见识”——多读前人的优秀书籍,借鉴前人的智慧经验,遇到事情自然心开意解,知道如何应对处理。
2、威不足则多怒
威德不足以服众就会容易发怒,有人用发怒来树立威望,其实会事与愿违,因为发怒会暴露出德行的不足。
威望都是从德行而来,道德的力量可以征服大众,而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表现出的,必定是谦虚恭敬和平易近人,哪里会用愤怒去招众人的怨恨。
3、信不足则多言
信用不足的人,说话别人不相信,通常就会费尽口舌去讲更多的话。《易经》有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话多有时会从侧面表现出一个人信用的缺失,所以守信非常重要。
弘一法师的字属于大宗师级别,为何还是有人不信服他?
题库内容:
交:共。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成语出处: 《晋书·王廙传》:“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奉瞻大礼, 闻问 之日, 悲喜交集 。”
成语例句: 悲喜交集 的父亲 紧紧 抱住了 久别 的 儿子 。
注音: ㄅㄟ ㄒㄧˇ ㄐㄧㄠ ㄐㄧˊ
悲喜交集的近义词: 惊喜交集 亦作“ 惊喜交加 ”。震惊和喜悦交织在一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 张 老夫妻两个,因方才险些儿性 悲喜交至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来到。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共话前生,悲喜交至。”
悲喜交集的反义词: 无动于衷 一点也不动心;不为感情所动 麻木不仁 麻痹无知觉。比喻人对自身以外的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怎么能麻木不仁地蹉跎终生 心如枯井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心情激动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with mingled pride and sorrow
俄语翻译: испывать и гóречь и рáдость
日语翻译: 悲喜(ひき)こもごもいたる
其他翻译: <德>von freude und schmerz zugleich erfüllt <mit gemischten gefühlen><法>joie mêlée de tristesse
成语谜语: 哀乐;婚丧事;真是笑死人
读音注意: 集,不能读作“jiē”。
写法注意: 集,不能写作“结”。
歇后语: 新郎官戴孝
悲欣交集的解释是什么?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曾写过这四个字,悲欣交集。
这四个字流传到了今天,也一直让人津津乐道。后世的人一直在用一辈子的感悟中,体会这四个字的深刻含义。
何为“悲”?便是人这一辈子,终究是“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而顺心如意的事儿寥寥无几。
何为“欣”?那就是人在历经苦难之后,才能够坦然面对这残酷的人生,颇有点向死而生,而又顿悟得道的感觉。
那么,所谓的“悲欣交集”,看起来是说人生之事。因为人生就是由人之欢喜和悲苦所组成的。
可实际上,越是欣喜,则越会冲昏人的头脑。而越是悲伤,则越会让人身处在痛苦的境地当中。
那么,从悲喜中跳脱出来,从悲喜中摆脱人这一生的执念,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悲欣交集”的含义。
佛曰:欲望便是地狱。这凡尘俗世的人,为何活得那么痛苦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放不下。放不下执念,放不下欲望,看不透这生活的本质。
其实,这3个放不下的欲望,终将会是人一生的地狱。
急躁之欲望,会祸害人生弘一法师有言:“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一个人,如果他的意念较为粗鲁,性情较为急躁,难以粗中有细,那么他终究会一事无成。
而如果一个人,他能够心平气和,或者说静以修身,那么他将会聚集千般的祥和气息,让他重获新生。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当中,大多人都在“急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实,这就是一种自我造就的痛苦。
我们教孩子读书,非得要他立刻就能考一个第一名。到最后,孩子和父母产生了矛盾,自己也变得没有信心。
我们在职场中打拼,为了一时的业绩而得罪别人,或者躁动不安。到最后,你会发现你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了。
可以说,人越是急躁,越是会活得不开心,活得不坦然,活得不潇洒。
正如老子所言:“清静为天下正。”只有心平气和了,人变得安静了,这才是天下的正道。否则,不过是欲念加身,让自己被欲望牵着走罢了。
得失之执念,让人痛苦一生弘一法师曾说:“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所谓的“自然超然”,就是要人有着广阔的胸怀,能够容纳万物,不至于被琐碎之事儿所侵扰。
我们做人,就该是平心静气的,不管你面对什么,是困难也好,是艰苦也罢,反正不能将现状看得太重。
为何呢?
因为所有的现状,终究会过去的。而你所经历的,早已成为了历史。在那个时候,不管你怎么纠结,也于事无补。
就像是我们常纠结的成败荣辱一般,你不管怎么后悔,终究没有作用,只能是选择放下,选择与过往和解。
而要看透“得失”,我们首先就要明白何为“得失”。
不管是得到的,还是失去的,都是暂时的事儿,都会发生改变的。而只要人能够平息内心的执念,人就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没有得,何来失,而没有失,怎来得。世人,终究是“空自忙”罢了。
争夺之执念,让人成为众矢之的弘一法师有言:“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那些经常喜欢步步占据先机的人,他们终究会被人所排挤的。
而一个事事都想得到胜利的人,他最终的结果,不过是被人联合针对罢了。
这就跟李康所言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一定的联系了。
就像是森林中的参天大树,倘若它过分挺拔,超于其余的树种,那么这棵树就会受到更多的狂风暴雨的侵扰。
而如果这棵树能够别过分抬头,收敛自己的锋芒,那么它也许能少受伤害,让日子变得安稳。
同样的道理,在职场中,大多人都想争赢别人,或者说在某个方面能有一席之地,这样的做法,其实不能过分极端。
适当去争取,这是一种“稳中图进”的智慧。而过分急躁,过分争强好胜,你就会引来别人的联合抵抗。
不管是得罪一个人,还是得罪一群人,这都是不应该的。因为在社会上,人最好的状态,终究是要多交朋友,少树立敌人。
曾有一位西方企业家说过,把敌人拉拢到你的身边,为你办事,这是你的手腕。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少为了某些琐事而树敌,多为了发展自己而默默前行。只有闷声发财,才是硬道理。
如此,不争乃是大争,不争之人,天下莫能与之争。
悲欣交集的意思是什么?
悲欣交集的意思是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悲欣交集”之“悲”字,在佛教中有更深的解释,是对世人的悲哀,对自身大悟的欣喜!
由于当下见佛闻法证无生,了却大师多生多劫度生“普利一切诸含识”之大愿。此“悲”转化为拨除众生之苦有大力量了,“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而感到欣慰无量。
解读弘一大师遗言
弘一大师临终前谓妙莲法师云:“我生西方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弘一大师大愿如此,而临终所现与《观经》所说之境界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发愿“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
据以上资料分析,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弘一大师临终前心境所现与《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
弘一大师为何临终绝笔写下“悲欣交集”?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意为纠结。
形容开心的成语:
喜上眉梢、眉飞色舞、心满意足、喜出望外、怡然自得。
喜上眉梢
拼音[ xǐ shàng méi shāo ]
解释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近义词兴高烈、手舞足蹈、喜形于色、喜眉笑眼、喜笑颜开
反义词愁眉不展、忧心如焚、悲从中来
近义词:
手舞足蹈
拼音[ shǒu wǔ zú dǎo ]
解释双手舞动,两脚跳跃。形容高兴到了极点。《诗经·大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近义词兴高烈、得意洋洋、欢欣鼓舞、欢天喜地、得意扬扬、洋洋得意、喜上眉梢、载歌载舞、乐不可支、欢蹦乱跳
反义词闷闷不乐、怏怏不乐、不苟言笑
历史上,弘一法师去世时为何写道“悲喜交集”?
“悲欣交集”之“悲”字,在佛教中有更深的解释,《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由于弘一大师发心广大,度生心切,现在又能见闻佛法,往生极乐证无生法忍,可以真正去实践多生以来的度生大愿,此种悲与欣之心境交集在一起,非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大师临终前谓妙莲法师云:“我生西方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弘一大师大愿如此,而临终所现与《观经》所说之境界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发愿“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现在成为事实,能不“悲欣交集”!
据以上资料分析,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弘一大师临终前心境所现与《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又与净宗初祖慧远大师有着相同的感受——见到《观经》所说的极乐世界种种景象。而“见”,“现”在古汉语中两字相通,是否此处之“见”当作“现”解。当《观经》之境“现”与弘一法师眼前时,弘公自然就发起了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欣喜自己离苦得乐;并由于当下见佛闻法证无生,了却大师多生多劫度生“普利一切诸含识”之大愿。此“悲”转化为拨除众生之苦有大力量了,“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而感到欣慰无量。如此感受之“悲”“欣”交集在一处。故而自然写下“悲欣交集”之感受,并请大家不可以凡情测度,特指明“见观经”即依现出观经之境界,去理解当时之感受。
“悲欣交集”的“悲”字,在佛教中有更深的解释。《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欣”就是欣求极乐,看破红尘,在圆寂之前心灵得到升华,内心得到安慰。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10月23日,在他5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心性多少会受到点影响,加上受到家里学习佛教文化的影响,李叔同小时候就开始背诵《大悲咒》了,从小心里就种下了佛根。
李叔同的家世不错,所以从小就受到了不错的教育。15岁就能作诗了,可能是从小缺少父爱的缘故,竟写下了如此不符合年纪的诗“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15岁本应是朝气蓬勃的年纪,但李叔同却已经有了对人生的思考,其心智已远超同龄人。
1918年6月30日晚告知徒弟和妻子要出家,此后再未与妻儿相见。从此,弘一法师就开始研究佛法,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
1941年8月28日圆寂,留下”悲欣交集“四字绝笔,从此弘一法师与世长辞。纵观弘一法师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凉的,5岁丧父,25岁丧母,年少便看破红尘的他是悲凉的,出家以后潜心研究佛法,无忧无虑,最终终于参透佛法,这是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