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_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能介绍几个具有人生观教育意义的4字成语吗?

2.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3.有哪些比较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4.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5.比喻教育的成语是什么意思?

6.形容教育不分人的成语

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_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能介绍几个具有人生观教育意义的4字成语吗?

       人定胜天,勤能补拙,得道多助,

       1. 诗

       慷慨激昂,

       一泻汪洋。

       天地同悠,

       荡气回肠。

       2. 情

       相见恨晚,

       仰天长叹。

       万般柔情,

       奈何难断?

       3.画

       心如荷花,

       洁白无暇。

       两情依旧,

       咫尺天涯。

       4.意

       雁过留声,

       人过留名。

       内心伤痕,

       何日抚平?

       5.雏凤图

       先生胸怀,

       高山大海。

       死得其所,

       活得精彩。

       6.稼 轩 图

       天上绝响,

       人间绝唱。

       正气凛然,

       雄风浩荡。

       7. 石鼓文

       传世之作,

       波澜壮阔。

       至今读来,

       惊心动魄。

       8. 孙凤鸣

       长空舞剑,

       气冲霄汉。

       若得奸贼,

       碎尸万段。

       9.小人

       小人得志,

       不可一世。

       忘乎所以,

       忘恩负义。

       10. 家

       一片芍药,

       一寸芳草。

       恩恩爱爱,

       白头到老。

       11.夏荷

       昔日一别,

       悲痛欲绝。

       忘却一切,

       难舍夏荷。

       举重若轻、举轻若重、淡泊明心、宁静致远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1. 关于教育的四字词语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春风风人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以良好的教育和帮助

        屡教不改 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比屋可封 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教而诛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可教训 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春风化雨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东风化雨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反面教员 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画荻教子 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

        科班出身 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累教不改 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蒙以养正 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孟母三迁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生聚教训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神道设教 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祸福之说。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

        市井之徒 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脱胎换骨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夏雨雨人 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 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有伤风化 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多指男女关系方面)。

        有教无类 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熏陶。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三迁之教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刑期无刑 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从而达到不用开的目的。

        沂水春风 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易子而教 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有风有化 谓有教育意义。

        换骨脱胎 〖解释〗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教导有方 〖解释〗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洒扫应对 〖解释〗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以法为教 〖解释〗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安详恭敬 安静、细心、谦恭、敬重,古时儿童教育的要领

2. 关于教育的四字成语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dyyiran心蓝

        形容教育的成语1、屡教不改:多次教育,仍不改正。2、玉琢成器:琢:雕。玉石只有经过雕琢,才能成器物。比喻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有成就。3、春风中坐:像置身于春风中一样。比喻良师的教诲。比喻受到良好的教育。4、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5、不教之教: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6、易子而教: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7、讽一劝百:讽: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戒。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8、嘉言善状: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同“嘉言善行”。9、循循诱人:犹循循善诱。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10、不可教训: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11、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12、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13、徙宅之贤:相传孟轲的母亲为了教育好他,三次迁居,改变环境。形容母教贤明。14、换骨脱胎: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15、嘉言懿行:嘉、懿: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16、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17、比屋可封:意思是在唐、虞时代,

3. 教育 四字成语

        不教而杀 弦歌之声 化及冥顽 蒙以养正

        不言之教 沂水春风 嘉言善状 神道设教

        不教之教 相夫教子 画荻教子 磨昏抉聩

        东风化雨 因材施教 教无常师 脱骨换胎

        不可教训 刑期无刑 换骨脱胎 洒扫应对

        不言之化 循循诱人 嘉言善行 三迁之教

        不教而诛 弦歌之音 化民成俗 孟母三迁

        曾子杀彘 以法为教 嘉言懿行 生聚教训

        春风化雨 易子而教 渐仁摩义 时雨春风

4. 与教育有关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寓教于乐 [ yù jiào yú lè ] 把教育跟**融合为一体,使人在**中受到教育。

        因材施教 [ yīn cái shī jiào ]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言传身教 [ yán chuán shēn jiào ]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

        指行动起模范作用。以身作则 [ yǐ shēn zuò zé ] 则:准则,榜样。

        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诲人不倦 [ huì rén bù juàn ] 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5. 形容善于教学教育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因材施教、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知一万毕一、因材施教 [ yīn cái shī jiào ]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出自: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翻译: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或整理,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二、举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解释: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三、融会贯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解释: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出自:宋 朱熹《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翻译:举一而三次,听说一而知十,于是学者用功之深,穷理的成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才落到这一步。四、触类旁通 [ chù lèi páng tōng ]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

        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出自:西周 周文王《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翻译:再引申其义,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天下所能之事皆也就没有什么的了。五、知一万毕 [ zhī yī wàn bì ]解释: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出自:战国 庄子《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翻译:重点在于理解了事情的本质,其他的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哪些比较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4则

        许多成语都是古代流传至今,十分具有教育意义。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几篇成语故事,以供参考!

       

1、东施效颦(p?n)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2、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成语?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3、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

        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放在甑(z?ng)里面煮。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甑里面的饭吃。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没有看见刚才那件事的样子,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一些,我感到丢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但脑子有时也靠不住。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呀!?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4、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成语?不耻下问?,现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

       yà miáo zhù zhǎng

       [释义] 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因而误了事。

       [语出] 宋·吕本中《紫微杂说》:“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

       [正音] 揠;不能读作“yǎn”;长;不能读作“chánɡ”。

       [辨形] 揠;不能写作“偃”。

       [近义] 欲速不达

       [反义] 放任自流 循序渐进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劝说;批评的场合。一般作主语、判断宾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欲速不达”;都有“强求速成;结果不好”的意思。但~是比喻性的

比喻教育的成语是什么意思?

       (一)铁杵磨针

       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

       典故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

       典故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

       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释读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

       典故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释读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十二)叶公好龙

       典故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十三)掩耳盗铃

       典故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释读“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释读“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十六)东施效颦

       典故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十七)卧薪尝胆

       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公元前4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释读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十八)夜郎自大

       典故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释读“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十九)愚公移山

       典故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太行山、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出处《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释读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十)熟能生巧

       典故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很多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释读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形容教育不分人的成语

        一 比喻善于教育子女的成语

        比喻善于教育子女的成语:教子有方、循循善诱

        1、教子有方

        俗语。形容父母将孩子教育的很好。

        2、循循善诱

        拼音:xún xún shàn yòu

        释义: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例句:先生~,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力也。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二 有关形容教育的成语有哪些

        1.教导有方

        拼音:jiào dǎo yǒu fāng。

       

        解释: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凡此种种,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也是他福至心灵,官星透露,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2.诲人不倦

        拼音:huì rén bù juàn。

        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例句: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近义词:不厌其烦。

        反义词:误人子弟。

        三 形容教育的成语

        一字师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安详恭敬 安静、细心、谦恭、敬重,古时儿童教育的要领

        出处:宋·朱熹《·嘉言》:“教育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出处:《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百世之师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比屋可封 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出处:《汉书·王莽传上》:“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可彼屋而封。”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教而诛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出处:《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不堪造就 指没有培养前途。

        出处:茅盾《蚀·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不可教训 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出处:《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传道受业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出处: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春风化雨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处:《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东风化雨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反面教员 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出处:李娴娟等《血染的爱》:“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员,我们的党可以从这场血淋淋的惨痛的教训中汲取教益。”

        讽一劝百 讽: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戒。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父严子孝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出处: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画荻教子 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出处:《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四 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是什么成语

        成语:春风化雨

        拼音: chūn fēng huà yǔ

        近义词: 化雨春风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用于赞颂师长的教诲得当

        解释: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处: 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

        例子: 满想在这春风化雨的环境里,多受一些教益,哪知道刚入党后的一点钟内,就要离开这块令人陶醉的土地。(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十二章

        五 形容教育人的成语

        一字师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安详恭敬 安静、细心、谦恭、敬重,古时儿童教育的要领

        出处:宋·朱熹《·嘉言》:“教育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出处:《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百世之师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比屋可封 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六 关于教育的四字成语

        安详恭敬 安静、细心、谦恭、敬重,古时儿童教育的要领

        出处:宋·朱熹《·嘉言》:“教育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出处:《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百世之师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比屋可封 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出处:《汉书·王莽传上》:“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可彼屋而封。”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教而诛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出处:《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不堪造就 指没有培养前途。

        出处:茅盾《蚀·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不可教训 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出处:《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传道受业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出处: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春风化雨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处:《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东风化雨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反面教员 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出处:李娴娟等《血染的爱》:“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员,我们的党可以从这场血淋淋的惨痛的教训中汲取教益。”

        讽一劝百 讽: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戒。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父严子孝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出处: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画荻教子 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出处:《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换骨脱胎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出处:金·侯善渊《杨柳枝·丱岁飘蓬住远山》词:“换骨脱胎归旧路,返童颜。”

        嘉言善行 嘉: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出处:《尚书·大禹谟》:“若允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贤宁。”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嘉言善状 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同“嘉言善行”。

        嘉言懿行 嘉、懿: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出处:《尚书·大禹谟》:“若允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贤宁。”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教导有方 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凡此种种,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也是他福至心灵,官星透露,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教无常师 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科班出身 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口传心授 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出处: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老师宿儒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累教不改 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

        屡教不改 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出处: *** 《论十大关系》:“犯错误的人,出岔子极少数坚持错误、屡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

        蒙以养正 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出处:《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

        孟母三迁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能者为师 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出处:《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青出于蓝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过于蓝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

        出处:宋·朱熹《答吕季克书》:“其所著书乃如此,若《原说》者,则可谓青过于蓝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下》:“东坡盖学徐浩书,山谷盖学沈传师书,皆青过于蓝者。”

        孺子可教 指年轻人可培养。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洒扫应对 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出处: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三迁之教 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神道设教 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祸福之说。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

        出处:《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生聚教训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出处:《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师道尊严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师严道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市井之徒 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出处:《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授业解惑 授:教,传授。惑:疑难。传授学业,解除疑难。

        桃李之教 指老师的教诲。

        脱胎换骨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无师自通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出处: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夏雨雨人 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刑期无刑 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从而达到不用开的目的。

        出处:语出《书·大禹谟》:“刑期于无刑。”

        学如穿井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学无常师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出处:《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言传身教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处:《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衣钵相传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出处:《旧唐书·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沂水春风 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以法为教 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出处:《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易子而教 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有风有化 指有教育意义。

        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闺塾》:“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风有化,宜室宜家。”

        有教无类 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有伤风化 伤:妨碍、败坏;风化:风俗教化。败坏、损害社会的风俗和教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

        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

        尊师重道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桃李遍天下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玉不琢,不成器 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出处:《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出处:《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七 比喻善于教育子女的成语有哪些

        比喻善于教育子女的成语:教子有方、循循善诱

        1、教子有方

        俗语。形容父母将孩子教育的很好。

        2、循循善诱

        拼音:xún xún shàn yòu

        释义: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例句:先生~,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力也。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相夫教子

        “相夫教子”,汉字成语、词语,就是丈夫、教育孩子的意思。拼音是“xiàng fū jiào zǐ”,相、,子、指孩子。“相夫教子”是古代衡量妇女道德水平的一种标准,也是对贤淑妻子的称赞。

        释义

        拼音:xiàng fū jiào zǐ

        相夫教子就是丈夫,教育孩子(此“子”非指“子女”,而指“孩子”,因为“子女”之中,“子”、“女”各有先后)的意思。

        教子

        “相”在这里是、帮助的意思,这个字在这里属文言范畴,与丞相,首相的相都是同一含义。

        相:,也指人如 辅~。丞~。首~。

        八 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是什么成语

        如沐春风

        拼

        音rú

        mù

        chūn

        fēng

        释

        义

        1、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

        成语中的“春风”不再是本义,而是比喻义。现多用作指受到老师的教导。

        2、比喻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形容心情愉快舒服。

        与对“景物”的感受无关。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

        九 比喻教育好的成语

        比屋可封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

        不教而杀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教之教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不可教训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东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断杼择邻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

        反面教员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讽一劝百讽: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戒。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嘉言懿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

        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累教不改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屡教不改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蒙以养正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神道设教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祸福之说。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

        生聚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比口头上的教育更为重要。

       懿言嘉行:懿:美好;嘉: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弦歌之音: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循循诱人:犹循循善诱。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

       有风有化:指有教育意义。

       蒙以养正: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