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成语退避三舍教案_语文成语退避三舍教案设计

       我很了解语文成语退避三舍教案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

1.退避三舍的故事是什么?

2.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

3.退避三舍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退避三舍词语解释

语文成语退避三舍教案_语文成语退避三舍教案设计

退避三舍的故事是什么?

       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源自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2年,当时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的国君晋文公为了表示对楚国的尊重,决定在战争中采取一种策略性的行动。

       晋文公派遣他的大臣赵盾去与楚国的将领子反谈判。赵盾向子反提出了一个建议: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时,各自后退九十里,然后再次交战。这样可以避免无辜的百姓受到战争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两国国君的仁爱之心。

       子反对这个建议表示赞同,并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楚国的国君楚成王。楚成王也认为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于是同意了赵盾的提议。双方军队按照约定,各自后退了九十里。

       后来,晋文公和楚成王在城濮举行了会谈,达成了一项和平协议。这场战争最终以晋国的胜利告终,但双方都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从此,“退避三舍”成为了一个表示谦虚、礼让的成语,用来形容在某些情况下主动让步、避免冲突的行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避免战争和冲突,我们需要有智慧和勇气去退让。这种退让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对和平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尊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适时地退避三舍,以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

       

       退避三舍的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申生被杀,还捉拿申生的兄长重耳。重耳连忙逃出了晋国,逃跑了十九年。

        终于,重耳来到楚国。楚王认为重耳大有作为,就非常的客气对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当上晋王,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珍宝仆人,大王您有的是,珍禽走兽,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有什么珍宝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我能到上晋王,我就与贵国友好。如果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王。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变得非常强大。

        一年,楚国和晋国发生战争。晋文公实现了他的诺言,下令让军队退避三舍,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成得臣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内容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情,我们不会忘记,所以退让到这。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

        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旗,指挥军队向后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上扬起许多尘土,显出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退避三舍的启示:

        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tuì bì sān shè ]

       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作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例 句

       1. 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委曲求全 避君三舍 远而避之 望而生畏 退徙三舍

       反义词 针锋相对 锋芒毕露 长驱直入 争权夺利 挺身而出 你追我赶 以牙还牙 迎头赶上 周旋到底 迎难而上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词语解释

       退避三舍告诉我们的道理如下:

       1、重耳答应过楚王,如果晋楚交战,他会向后退九十里,这里写出的是重耳言行一致,知恩图报的品格,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知恩图报,信守承诺。

       3、告诉我们做人应当重诺守信,知恩图报,言出必行。晋文公的“退避三舍”,让出了诚信,让出了气概。古往今来,“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让”的佳话不在少数。

       退避三舍(拼音:tuì bì sān shè)是一个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实力较强,暂时避其锋芒,二是麻痹另一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骄敌的作用。随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战胜之。成语中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属于后者。此外,晋文公此举还有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的意思。

       退避三舍,即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成语告诉人们,退并不一定代表软弱可欺,相反应该谨慎,以防有诈。而在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懂得绕个弯,退一步,还是会有更宽广的路。

成语辨析:

       退避三舍—委曲求全:“退避三舍”与“委曲求全”意义相近,都有退让的意思。区别在于“退避三舍”侧重于避开冲突,不与人争高低,“委曲求全”则是侧重于为了大局忍让求全,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文化课教材(高级):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作者: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ROM: big5.zhengjian/articles/2007/9/16/48261 ◇◇◇ ◇◇◇ ◇◇◇ 原文 (重耳)及楚,楚子(1)飨(2)之,曰:「公子(3)若反(4)晋国,则何以报不谷(5)?」对曰:「子女玉帛(6)则君有之,羽毛齿革(7)则君地生焉。其波及(8)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9),遇于中原,其辟(10)君三舍(11)。若不获命(12),其左执鞭弭(13)、右属(14)櫜鞬(15),以与君周旋(16)。」(《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批注 (1)楚子:春秋时代楚国国君,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 (2)飨:音想,设丰盛酒宴款待。 (3)公子:春秋时代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4)反:回到,通「返」。 (5)不谷:即不善,古代国君的自谦词。 (6)子女玉帛:指美女、财宝。 (7)羽毛齿革:珍贵稀有动物的鸟羽、兽毛、象牙、皮革等。 (8)波及:扩散到、流散到。 (9)治兵:打仗,即发起战争。 (10)辟:躲避。音必,通「避」。 (11)舍:古人计算行军里数的单位,三十里为一舍。 (12)获命:获得允许。 (13)弭:音米,无装饰而在末端以角、骨镶嵌的弓。 (14)属:音主,系、佩带。 (15)櫜鞬:音高尖,装武器的囊袋。 (16)周旋:这里指应战。 故事阐述 春秋时代,晋献公非常宠爱骊姬,而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她用计害死原被立为太子的申生,又煽惑晋献公派兵去捉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夷吾,两人因此先后逃往国外。后来晋献公去世,奚齐被臣子们杀死,重耳的弟弟夷吾则回晋国继任王位,称为晋惠公。但惠公非常害怕重耳会回国夺取王位,就派人去行刺重耳。 逃亡国外的重耳,他曾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又逃往卫国、齐国、曹国、宋国等国,这其间,大部分国家的国君对他都不是很礼遇。后来到了楚国,楚庄王用接待诸侯的礼节设酒宴款待他,并说:「你如果回到晋国,你将如何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财宝你都有了;珍贵的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又是楚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你多余的,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来报答你。」楚庄王说:「即使这样,还是可以说说报答我的方式。」重耳回答说:「如果托你的福气,能够返回晋国,一旦晋、楚发生战争,两国军队在中原相遇,我会让晋军向后撤退九十里。假使不能获得你退兵的命令,我也只能拿起弓箭和你应战了。」 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果真回到晋国,立为晋文公。后来,晋国为了援救宋国,便和楚国交战。当双方军队对峙时,重耳为了报答楚庄王及实现自己的诺言,就下令全军往后撤退九十里,一直退到城濮才停止。 从此人们就将「辟君三舍」引申为「退避三舍」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对人容忍让步,不和人相争。 讨论 (1)楚、晋两国打仗,重耳为什么要向后撤军九十里? (2)你认为自己是个信守承诺的人吗?重耳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造句练习 例:对于这种不讲理的人,谁都要退避三舍。 例:林太太的脾气非常好,每次和先生吵架,她总是先退避三舍。 相似成语 辟君三舍;远而避之;避君三舍 课后时间 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些字填进适当空格中。 (1)( )面( )方 (2)( )五至尊 (3)( )颜( )色 (4)( )( )佳人 (5)一( )一( ) 参考答案: (1)(四)面(八)方 (2)(九)五至尊 (3)(五)颜(六)色 (4)(二)(八)佳人 (5)一(五)一(十 )

       好了,今天关于“语文成语退避三舍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语文成语退避三舍教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