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成语积累_中考语文成语积累解释必背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中考语文成语积累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中考语文成语积累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1.2010~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跪求

2.文言文如何高分

3.中考语文错别字分辨的技巧

4.语文怎样考好?

5.学好初三语文有什么方法

6.2011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成语积累_中考语文成语积累解释必背

2010~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跪求

       2011语文中考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25分)

       1. 给加点字选出正确的读音。(2分)

        (1)蹒跚(A. pán B. mán )

       (2)瞥过(A. piē B. pié )

       (3)相属(A. zhǔ B. shǔ )

       (4)剥落(A. bāo B. bō)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

        (2)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

       3. 指出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的含义。(2分)

       (1)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顿号)

       (2)天,真如穹庐笼罩大地。(逗号)

       4. 简介下列作家。(2分)

        苏轼

        鲁迅

       5. 默写《使至塞上》(3分)

       6. 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2分)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 ,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A. 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

        B. 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

        C. 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

        D. 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有的书需要钻研、咀嚼

       7. 下面是两位同学在专题讨论会上就“读书的最高层次”问题所作的发言,请对这两位同学的发言作一简要评论并阐明你的观点。(3分)

       甲:我认为读书的最高层次应该像采宝石的劳工,不断淘汰矿渣,只取那纯净的宝石。

       乙:我觉得读书的最高层次应该像蜜蜂,不断采撷花的芳香和花的美丽,并把花香花容酿成更高档次的蜜。

       8. 市政府近日发出号召:“争做文明市民,塑造新形象,迎接‘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的召开。”假如你是一个记者,将在下面三类人中选择一类进行采访,以了解他们对此事的态度。你将怎样提问?(3分)

       小学生、商场营业员、政府工作人员

       9.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①语文,就是我的精神家园。②我在其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步入思想高地,领略无限风光。③我从事语文教育工作。④那种快乐,那种情怀,那种在母语家园里边遨游边吮吸雨露甘醇的自由自在难以言表。⑤我与它朝夕为伴——交往,对话,倾听,诉说。

       10. 阅读下面这幅题为《爱与碍》的漫画,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0个字)(3分)

       二. 阅读理解。(35分)

       (一)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1. 这一段主要写作者“听雨”,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3分)

        12. 作者写岛上听雨比大陆听雨更多了一层凄迷,这是为什么呢?(2分)

        13. 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5分)

        14. 文段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请根据文意推测“谁”在喊呢?“喊”的是什么呢?(4分)

       (二)

       成长不可无书

        ①在不久前,一张大报刊出了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②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③“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④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这个放羊娃可笑又可悲。然而在世人眼中,你和他一样,都是“中国人”!

       ⑤这种事情我并不奇怪,但当从白纸黑字上实实在在地看到这串记录时,我的心仍然被强烈地震动了。

        ⑥穷文富武曾是中国的传统,家贫,只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今天的中国,也许有一批像上面这个放羊娃一样的孩子,安贫若素。

        ⑦这不禁令我想到一句格言:“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不可达成,而在于压根儿就没有目标。”在那没有知识光亮闪耀的地方,生命便永远在“放羊——下一辈子还放羊”的循环中延续。

        ⑧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两个家庭:一个是爱德华家庭,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l位副总统;另一个家庭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犯和60多个盗窃犯。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用在此处不一定恰当,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这不禁使我想起中国“希望工程”中的两句宣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⑨“工作再忙也要(甲) 书,收入再少也要(乙) 书,住处再挤也要(丙) 书,交情再浅也要谈书。”这是几年前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饥之以当食,寒之以当裘,忧患以当安乐,孤寂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实在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好传统。

        ⑩成长不可无书,成功不能无知。请把高品质的书籍报刊请到你的身边吧!

       终身相伴,将使你终身受益。

       15. 根据语境,在文中第⑨段甲、乙、丙三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甲 乙 丙

       A. 藏 B. 读 C. 买

       16. 揣摩记者与放羊娃的对话,说说“放羊娃现象”为何“可笑可悲”?(3分)

       17. 本文第⑧段运用 论证的方法,论证了 的观点。(2分)

       18. “成长不可无书,成功不能无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请你为这一论点再提供一个新的论据,可以举事实,也可以引名言。(3分)

       论据:

       (三)

        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释〕①神:灵性。②厮:相互。

        19.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

        吾 能 别 香 臭 然 后 子 可 食 故 吾 位 居 汝 上。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A.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21. 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译文:

        22. 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三. 作文。(40分)

       23.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位哲人在交谈,它能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有人说,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它能给我们照亮人生的前行之路。有人说,看到好书,生活再难也要买,时间再紧也要读,因为好书是每个人的成长食品中不可或缺的营养……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也许你已经读过一本或很多本好书,想想它们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它们对你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也许直到现在你还没有读过理想中的好书,但你一直对好书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并期待着与它们相遇相知……

       请以“好书和我的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所写内容不能超出话题范围,不少于600字。

       四. 思维拓展。(20分)

       24. 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情况表,请根据这个调查情况,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卡通画 112 56%

       时文杂志 32 16%

       武侠小说 30 15%

       文学名著 26 13%

       ①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 :

       ②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

       25.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①两则材料反映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

        。

        ②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试题答案

       一. 1. A A A B

       2. (1)指读书中的妥帖舒服。(2)对日出景象的兴奋和敬重。

       3. (1)说明恩泽人间的多样性、及时性。(2)表示对天的这一特征的强调。

       4. 略 5. 略

       6. C 7. 言之成理即可。

       8. 称呼得当;内容紧扣市府“号召”,语意表述清楚。例:小朋友,你知道“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吗?你将以怎样的行动来迎接这次会议的召开呢?“亚太市长峰会”将在我市召开,请问营业员同志,你们作为窗口行业,怎样来塑造新形象?为迎接“亚太市长峰会”的召开,请问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你们准备做些什么?

       9. ③①⑤②④

       10. 要把“爱”与“碍”的关系正确、清楚地表达出来。示例一:不恰当的爱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示例二:过度的爱反而会使人扭曲。(意思对即可)

       二. (一)11. 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12. 这是因为作者在岛上听雨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13. 作者听雨,是在听的人生,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14. 这里的谁应该是指故乡,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二)15. 甲B 乙C 丙A

       16. “可笑”是因为生命的过程变成了简单的循环;“可悲”是因为生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愚昧。

       17. “事实(事例)论证”或“对比论证”;论证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的观点。

       18. 只要举出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符合中心论点即可。

       (三)19. 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20. C

       21. 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 评分标准:译文准确简练,意思表述完备即可

       22. 示例: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只有把自己置于群体之中,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略

       四. 24. ①大多数初中生课外阅读喜欢看卡通画而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 ②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5. ①不少中国人在重视外语学习的同时,轻视了母语的学习(意思相近即可)②学好母语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要学好外语,必须首先学好母语。

文言文如何高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匿名(nì) 鬈发(juǎn) 解剖(pōu) 颔首低眉(hàn)

        B. 朔方(shuò) 诘责(jié) 虐待(nüè) 广袤无垠(mào)

        C. 污秽(huì) 迸射(bèng) 管束(sù) 箪瓢屡空(lǚ)

        D. 禁锢(gù) 姮娥(huán) 滞留(zhì) 冥思遐想(xi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犀利 文绉绉 鹤立鸡群 城惶城恐

        B. 溺爱 眼翳病 长嘘短叹 盛气凌人

        C. 宛蜒 脂粉奁 繁花似锦 随机应变

        D. 凛冽 美髯公 粗制滥造 油光可鉴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杨绛先生的离世,如巨星陨落,使中国文坛黯然失色。

        B. 精益求精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推进器。

        C. 足球比赛即将拉开帷幕,育才学校的队员们彼此发出海誓山盟,立志夺冠。

        D. 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而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雕像,是由热爱鲁迅的人士集资铸成并提出倡议的。

        B. 作家莫言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民间故事和历史事实融入小说创作并取得杰出成就,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C. 期中复习时,不少学生存在着复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后面的知识。

        D. 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令人乐观。

        5.对下列文言语句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喝到一定的时间必然要喝醉。

        B.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鞭打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D.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胡适是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他曾提倡文学改革,是的著名人物,《我的母亲》节选自《胡适自传》。

        B.鲁迅的《雪》选自《野草》,通过对江南和朔方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与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C. 《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书”“传”“说”“序”都是文体名。

        D. 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如“垂髫”,指小孩;“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加冠”,指年已二十的成年女子。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海底两万里》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该作品构思巧妙,情节惊险,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

        B. 尼摩船长是一名知识渊博的工程师,也是一个反抗压迫的战士。这一形象正是凡尔纳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

        C. 尼摩船长为救印度采珠人,与章鱼激烈搏斗,被章鱼掀翻在地,情况非常危急,尼德兰手持钢叉救出了压在章鱼底下的船长。

        D. 《海底两万里》中的康塞尔是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的仆人,他忠心耿耿,性格沉稳,为人随和,对分类学入迷。

        8.简要写出一件尼摩船长运用科学知识带领大家脱离险境的事情。(2分)

        9.春天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请你完成“寻觅春天的踪迹”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1)春天的节气。请按顺序补全春天的六个节气。 (2分)

        立春、雨水 、 、春分、 、谷雨

        (2)对联中的春天。请为下面的上联找出最恰当的下联抄在横线上。(2分)

        上联:东风一拂千山绿 下联:

        旭日一轮处处红 时雨催红万树花

        百花争艳满人间 南燕双归万户春

        10.默写填空。(10 分)

        (1) ,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其二)》)

        (2)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4)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中描写春雨的诗句是 。

        (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王安石《登飞来峰》)

        (6)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 。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二、阅读。(40分)

        (一)古诗词鉴赏。(3分)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1. 诗中与《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高度一致的诗句是 。(1分)

        12.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4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 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 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稽:探究、考察。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横柯上蔽( ) (2)窥谷忘反( )

        (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4)终无济于天下( )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B. 千丈见底/才美不外见

        C. 负势竞上/沉鳞竞跃

        D.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6.甲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7. 从乙文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做学问”的态度或方法?(2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10分)

        江南的雪

        鲁涛

        ①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就越发显得珍贵。

        ②雪从正月十一下起。刚一开始,雪肆无忌惮如同撒盐般落在广袤的大地上,同时也不停地侧敲着人们的房子、窗户和雨伞,发出吱吱的声音,清脆而幽雅。走在路上的我,感觉这声音是那么的熟悉和美妙,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远逝的梦幻般的童真年代,在大山里小溪边,我和小伙伴们正在聆听叮叮当当的泉水声。

        ③一阵汹涌的雪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虽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屋顶上白了一层,宛如覆盖了一丛白毯。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串串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韵味。

        ④雪虽然下得不很大,可是整个苍茫的大地比往常宁静了许多。但也不像唐代诗人柳宗元所描绘的“千山鸟 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冷静。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的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偶尔还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可能是跟人们的爱美有关,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倒不如躲在家中偎倚在火炉旁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调侃,享受着雪带来的'宁静和悠闲。如果是读书人的话,映雪读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⑤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记得《世说新语》 里有一篇《王子猷居山阴》的文章,文章说:“王予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在纳闷,何以使这位鼎鼎大名的书法家而又自命清高的魏晋名士乘兴而行呢?聪明的人一眼就会发现,那就是“雪”惹的“祸”。可见,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和“开心果”。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了雪,农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们老百姓就真高兴!

        ⑥江南的雪虽韵味十足,意兴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国的雪,它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娇气、羞涩、短暂也就在所难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见过的,但并不像李白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那么夸张。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作个比喻的话,我想:北国的雪就好比北方的汉子,豪放、洒脱,洋洋洒洒;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娇小、细腻,缠缠绵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与气候决定人的精神气质。从南北雪的形态特征来看,孟德斯鸠的理论确实有道理。

        ⑦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到正月十二下午停了。可我的心间却没有停止对雪的眷恋,我不仅眷恋雪的洁白,眷恋雪的晶莹剔透,更眷恋雪的那种不夹带一丝丝杂质的纯正。这让我想起了为人处世,人如果能够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世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了,人类也就可以和谐幸福地生活。而人们常常把雪当做“天使”,当做“棉被”,当做好事情的预兆,也就是因为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自然、纯洁、洒脱。虽然有时候人们达不到洁白无瑕的那种境界,但向往她本身也是一件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雪,赞赏雪的原因。

        ⑧这场春雪已经融化了,但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

        18. 文章第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江南的雪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2分)

        19. 简要概括文章第④⑤两段的主要内容。(2分)

        20. 江南的春雪有什么特点?第⑥段中将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作对比,有什么作用?(4分)

        21. 第⑦段中,为什么雪停了,“可我的心间却没有停留对雪的眷恋”?(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13分)

        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

        朱成玉

        ⑴我的少年时光很短,最起码我自己这样认为。

        ⑵我说它短,是因为本该去享受的少年时光,被我自己掐断了。

        ⑶因为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也因为我的倔强和高傲,中考的时候只报了唯一的一个志愿,那就是重点高中。我对所有人说,重点高中是我的囊中之物。结果老天弄人,差三分而败北。那一刻,仿佛看见所有人眼里都有一把嘲弄的匕首,纷纷刺向我,让我无处可逃。

        ⑷老师来劝我重读,父母也劝,可是我哪里还有脸回到学校,除非让我戴上一个大大的面具,用来遮羞。

        ⑸我没有选择重读,而是走了另外一条坎坷的路——自学。

        ⑹那时候的我经历着“最落魄”的青春。我的语文老师刘季夫知道后,让我加入他的文学社,鼓励我进行文学创作,那是我最早接触文学,一篇篇小文章经过他的修改,在当地的小报上发表,从此,我的文学之路开始了,虽然艰辛,却无比欣慰。在最苦的时日里,在那个冷冷的西屋里,我的手,因为长时间拿笔,被冻成了馒头的形状。

        ⑺总是母亲起床做饭的时候,我睡下。像路遥一样,我的早晨,也永远都是从中午开始。

        ⑻可是后来季夫老师生了病,文学社解散,我的世界一下子又暗了下去。

        ⑼母亲倒是支持我,她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坚持走下去吧。坚持,这是母亲最本真的鼓励吧,没有一点煽情的意味。“不过,”母亲接着说,“买稿纸和邮票的钱要你自己去挣来。”

        ⑽是啊,不工作,一直这么靠父母养活,我心里也愧疚,一咬牙去了父亲的工厂当了 一名学徒工,白天工作,夜里写诗,靠着一种青春的激情,竟不觉得累。

        ⑾只是,我投出的稿子总是泥牛入海无消息,让我不禁有些动摇了。

        ⑿还是母亲,还是不带半点煽情味道的鼓励:“哪有那么容易成功的事儿,坚持住,总会有成果的。”

        ⒀我便选择继续坚持写下去 。那个时候,喜欢看书,可是家里那几本书都已经读得稀烂,做梦 都是关于偷书的梦,梦见自己偷偷地潜入书店,把书店里的好书装了满满几麻袋偷走,睡梦中露出贪婪的微笑。

        ⒁和母亲说起我的梦,母亲笑笑没说什么,周末的时候,领我去书店,让我挑喜欢的书。我不敢相信,吝啬的母亲为了鼓励我写作,竟然可以给我买那么多的书。《悲惨世界》、《复活》、《约翰克利斯多夫》等等名著都是在那个时候与我抱了满怀的,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忘我地走进小说的世界里。从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我知道了原来人间还有那么巨大的苦难和不幸,人如果要作恶,可以恶到什么地步,而人如果决心行善,又可能产生多么伟大的精神力量;从托尔斯泰的《复 活》中,我学会了用解剖刀一般锋利的目光审视周围人们的道德,同时也用严格的尺度审视自己的心灵;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中,我感受到友谊的温馨、爱情的迷人和牵魂动魄、艺术的价值和力量……

        ⒂我的文学之路从那个时候开始变得坚实了许多。

        ⒃又一次收到退稿的时候,我耷拉着脑袋,不敢面对母亲热切期望的眼神。正是年底的时候,母亲在灶台上给我们炒花生果,一边炒,一边对我说,不急,你看这花生果,要多翻几个个儿才能熟呢!人不也一样吗?受些煎熬和苦楚,有啥大不了的!

        ⒄我深有感触,是啊,有啥大不了的,我还不信,我的文字变不了铅字呢!

        ⒅终于,一年后的某一天,我的文章终于发表了,而且还是《散文》这样的大杂志。母亲向我表示祝贺的方式一样没有半点煽情意味,只是递给我一把炒好的花生果。我剥了皮,吃了一个,真香,炒得恰到好处。

        ⒆这一次母亲没有说话,但我永 远记住了母亲关于炒花生果的那一段妙语: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

        ⒇是啊,迷茫、困惑……什么都不要怕,要成长,要成熟,就得在生活的热锅里多翻几个个儿呢!

        22.请根据提示说说文章标题“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的含义。(2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23.请结合具体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和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1)那一刻,仿佛看见所有人眼里都有一把嘲弄的匕首,纷纷刺向我,让我无处可逃。

        (2)我不敢相信,吝啬的母亲为了鼓励我写作,竟然可以给我买那么多的书。

        24. 请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仿照文中第⒁段画线句子续写一句话。(3分)

        25.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那时候的我经历着‘最落魄’的青春”,是因为“我”没能考上重点高中,又不好意思重读,并选择了自学这条坎坷的路。

        B.“睡梦中露出贪婪的微笑”,句中的“贪婪”是贬词褒用。

        C.文中三次出现“没有一点(半点)煽情的意味”,都强调了母亲对我本真的鼓励,在逆境中要坚持不懈。

        D.文章最后一段抒情、议论,卒章显志,凸显主题。

        三、作文。(50分)

        25. 请以“给(致) 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中考语文错别字分辨的技巧

       1. 语文文言文阅读怎么得高分

        平时多练,总结一些常用的实词与虚词的意思及用法,多背多练。

        慢慢记住就好!高考的主要是考书上的,所以书上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一定要知道,比如书上出现了“之”,就要把之的所有常用含义都查到,然后记住,以后读文言文的时候重点翻译。其次要多做题,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一定要做,先集中做,然后再按套题做,买那种答案里有翻译,而且讲解比较全的,那种一般翻译题都会给出采分点,对答案时一定要圈出采分点,做多了你就会知道其实采分点大部分都是实词,虚词很少,一般就一两个,总结出几个常考的,记住了,其他的积累下来就好了,慢慢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差不多了就。

2. 怎样才能在课外文言文题目中拿高分

        目前,很多初三学生已经开始自主复习,近日,笔者就学生的语文复习问题采访了市中区语文教研室教研员崔连平老师,希望能对学生的自主复习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中考语文试题一般分为四部分:知识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崔老师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知识积累,从何下手 问: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在实际复习中,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知识积累部分在中考试题中比例相对较小,并且多是记忆性的,属于基本分。复习时,考生要以课内为主,注重课内外的结合,尤其注意名家名篇、名言名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复习时要注意古为今用,对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有启发教育意义的名言名句要引起重视。 文言文阅读 收放结合 问:有很多学生对课外文言文阅读很头疼,不知道该如何复习。

        答:关于这一点,要注意能力迁移,打通课内外界限,以课内学习的文言现象为线索到课外找例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复习中,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比如,关于“之”字,学生可以将课内学到的“之”字的用法进行梳理,列成表格纲目,然后到课外书中找例句,这样,既复习巩固了“之”字的用法,又开阔了视野,获得了新的知识。

        问: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可以涉猎哪些书籍? 答:学生如果课外有富余时间,可以选择阅读一些文言书籍,比如阅读《世说新语》、《笑林广记》等趣味性强,而又相对简单易懂的文言文,或者阅读如《颜氏家训》这类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作品,这样可以在无形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 学会表达 问:关于现代文阅读,你认为学生在自主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学生在回答现代文阅读题目时,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把自己的理解恰当地表达出来。

        建议学生在平时复习时,尽量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系统、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练习使用一些答题技巧,比如答题时,尽量不脱离文本,利用、转换文本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写作 以我为主 问:写作在中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时很苦恼,费尽心机,但却无法取得满意的分数,对此,您怎么看? 答: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立竿见影的特效方法,最好是在平时多注意练笔,写日记、周记,写读书心得。考生可以从现在起坚持每天写日记,笔耕不辍,相信他们会受益匪浅的。

        对此,需要强调一点。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常犯一个毛病,就是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他们每写一段话,甚至一句话,总是考虑如何能让这些内容打动阅卷老师的心,获得高分。

        其实,这样很容易打断写作时的连贯思路,导致文章缺乏连贯性、条理性,反而得不到高分。 因此,写作时不要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写,这样才能写出佳作。

        中考语文冲刺复习技巧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讲究哪些策略和方法?下面结合我们学校老师在最后复习阶段的几点做法,简单谈谈: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中考题。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

        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

        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

        一、积累部分。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

        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

        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二、文言文部分。

        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

        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

        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

        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

3. 文言文怎么学才能高分

        ,只用“也”表判断、评价能力。

        诵读时要做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

        判断句中,要能准确地正音,.、“。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工具/,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谓语后用“也”结句,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

        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词类、意义..。如,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城北徐公、为人、为学的好文章。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资治通鉴》)(3)、“。

        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者',其意义,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原料记。注意事项诵读时要做到:眼观其义。

        如,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读步骤/..。

        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也在语言上,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好观点,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诘屈聱牙;词的通假,都不是判断词。

        4提倡诵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齐国之美丽者也,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其实汉贼也,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也,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史记·陈涉世家》)(2),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至今仍在延用。

        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如、活用、古今异义、耳: 第一步、语调和节奏..。 第二步,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主语后用“者”;方法1重视预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一词多用的..,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

        如,。,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例如。如,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者:“刘备天下枭雄。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

        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眼观其义,口读其声、口。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有的判断句。”(《赤壁之战》)另外,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陈涉者,阳城人也。

        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对主语进行判断,我们要善于记忆。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

        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脑思其义,把眼..者,、比较、归纳..,这种情况不常见..,口读其声,耳听其言。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操虽托名汉相。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把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例句”几个栏目、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耳。

4. 文言文如果考试没学过,怎么得高分

        文言文考试的题型比较固定,一般的就是解释文中的字、词、句子;对全文大意的把握。总分值也在20分左右。只要我们掌握了解题的技巧我们可以拿到15分以上。下面我来说说文言文的学习及考试答题方法。

        END

        方法/步骤2

        1

        首先,正确断句。这是文言文理解中最重要的步骤,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积累的常识和语感了。断句正确,解释句子中有不知道意思的词,我们对句子的整体把握也不会错。

        END

        方法/步骤3

        1

        第二,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是不可少的。我们平时用的成语,里面的字基本和古文里面是一样的,当我们遇到不知道意思的字,可以联系成语,解释一下。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里面的“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中的“堪”意思一样,都是“能够”的意思。所以,我们日常成语的积累很重要。

        END

        方法/步骤4

        1

        第三,联系上下文推测词义。一句古文中我们一般只有一两个字、词不知道意思,使我们对这一整句话的理解产生了疑问,而且通常我们不知道意思的词正是这话的核心。所以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不能紧张,也别放弃。如果我们联系前后句推测不出意思,那我们就继续往后读,等理解全文之后,我们基本就知道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了。再根据整句话的意思猜测这个词的意思。这需要我们灵活的思维,和文言文的阅读经验。

        END

        方法/步骤5

        通常文言文考试中的最后一道选择题都是考察对原文的理解。也是考生最浪费时间的一道题。其实理解了原文的意思,我们很容易排除两个选项。剩下两个就需要认真比较和思考了。我们要根据全文排除选项,因为这道题的考察侧重的不是对字和句的考察了,而是对全文的考察。大家注意结合全文,不是其中的一句或者一段。

        END

        方法/步骤6

        1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注意把握时间,不要在一个字或者一个选项纠结太长时间,耽误了后面得分。

语文怎样考好?

        中考语文考试中错别字也是失分的一个关键点,那中考语文错别字分辨技巧有哪些呢?避免出现因错别字而失分现象。下面为考生们准备中考语文错别字分辨技巧有哪些,赶紧来学一学吧。

        (一)归类析异法。

        有些字的字形十分相像,像是孪生姐妹,只是一笔之差,或是某一笔、几笔的长短曲直略有不同,如果把这些字集中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各自笔画的特点,是可以帮助记忆的。例如:“戍”“戌”“戊”,笔画特点是中间一笔有不同,可以概括为“点戍”,横戌”,“戊中空”。再如“己”“已”“巳”,笔画的特点是左边这竖笔的长短上有不同,可以概括为“开口己,半口已,闭口巳”。

        (二)以音辨形。

        对于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在默读的时候,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例如:“扑溯迷离”,“溯”读sù,“朔”读shuò,此处应为 “朔”;“贪脏枉法”,“脏”读zàng,“赃”读zāng,此处应为“赃”;“气慨”,“慨”读kǎi,“概”读kài,此处应为“概”。

        (三)形旁辨析法。

        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许多音同音近的形声字,都有共同的声旁,区别只在形旁。所以抓住形旁加以辨析,就可避免用错字。例如:近年高考中考题中, “国藉”应为“国籍”,“藉”从“草”,“垫、借”的意思,而“籍”从“竹”,“书籍、籍贯”的意思,应为“籍”。“幅射”应为“辐射”才对,“辐”是 “从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展或传播”,而“幅”从“巾”与布帛等有关,与词义不合。

        (四)据义定形法。

        汉字的基本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要正字,就应从三者入手,以义为纲,据义定形。如:“不径而走”,成语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走,常指消息不待张扬就迅速传播开来”;“径”指小路,应为“胫(小腿)。“责无旁代”,成语意思是“责任不能往别处推,自己理所当然地应当把责任承担起来”;“代”是代替,应为“贷”(推卸)。

        (五)来源推形法。

        对于不解词语来源而写错的字,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来源的方式推断,如近年高考中的词语:默守成规、世外桃园等。“默守成规”与墨子有关,战国时的墨翟以善于守城著名,后因称善守者为墨守;应为“墨”,不能误作“默”。“世外桃园”与陶渊明有关,他曾写下闻名的《桃花源记》;应为“源”,不能误作“园”。

        (六)语境推字法。

        对于给定语境辨析错别字的.,我们一定要依托语境的限定、选择功能来判断。例如中考题“……常言道‘勤奋是成功之母’,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没有春天里的劳作,那能换来金秋的硕果累累?”“颠簸”的意思是上下震荡。“颠扑不破”是个成语,意思是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永远不会被****。从句意上看应为“颠扑不破”“那”是指是代词;“哪”是疑问代词,包括有疑而问(询问)和无疑而问(反问)。从语境上分析,这是一个反问句,应为“哪”字。

        以上的六种错别字分辨技巧只是比较常见的几种,方法还很多,只是错别字应引起注意,平时注意词汇的积累,读书时体会每个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勤和辞典、透彻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这样,在使用汉字时,肯定就不易出现错别字了。

学好初三语文有什么方法

       如何学好语文?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

       语文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第二个积累的途径是听课和练习。老师的授课是相当关键的,她给予我们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并且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有一定的量。我们要通过听课和一系列同步练习或专题练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及写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个积累的途径是看书读报。只要你肯钻进书的海洋游历一番,一段较长时间后,你可能发现曾结结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览群书确实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阅读量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而看书也有方法可言。首先应选择好一些优秀的读物;在看书时,应注意运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看;看后亦不妨做些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词句、语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个积累的途径是习作。有时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只有通过自己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获得了知识,知识积累的过程才算完成。而习作形式可以是日记、周记、读后感、命题作文、随笔等。

       以上是本人学习语文方法的简单归纳,愿我们能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

       如何学好初中语文?

       语文学习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语法、标点、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五个方面。

       知识要点

       一、字

       1.字音:

       汉语拼音规则,及容易读错的字。

       掌握带写规则的重点字,这些字的音节拼写对了,就可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些字分别是:

       (1)维、会、温、驼、优、流的拼写规则

       (2)英、呀、烟、叶、晕的拼写规则

       (3)公、荣、雄、翁、拥、窘的拼写规则

       (4)女、绿、掠、虐、与、机、区、需、鱼的区别。

       除此之外,再注意拼写的隔音符号,皮袄pí ǎo儿化标音花儿huār轻声不标词。

       2.字形:

       注意形近字与同音字之间的区别。

       大多是书下的注释和书后练习中容易写错的字;也有同学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一般是书下带注音的字,和书后的关于字音的练习。

       学法指导

       1、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2、可以在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一个本上,定时集中纠正

       3、还可以进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

       二、词

       知识要点

       应掌握词的本文,语境义,及辨析,近义词,反义词,辨析词的褒贬义。

       ①词的本义与语境不同的词。

       ②近义词的辨析: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③结合语境判断词的褒贬,及正确理解发生的变化后词的感彩。

       学法指导

       1.每学新课,先要将自己不会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不能死记硬背。

       2.在具体语境中有的词义发生变化,一定要加强理解这部分内容,

       3.书解及课后练习的词语部分应是重点

       4.学习词语应坚持“长流水,不断线”,根据自己情况,每天都要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词语,到一定时期,自测之后,将还不熟悉的词语用过筛子的方法挑出来,再次复习,直至越来越少。

       5.将自己积累的词语记在一个本子里,最好分类,既有利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协作。

       三、句

       知识要点

       (一)语法

       应掌握短语、单句、复句这三方面知识

       短语:五种基本结构,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

       单句:六种基础成份,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复句:七种基础类型,并列、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条件

       学法指导

       近年来由于淡化语法知识,有的同学以为语法不用学了,其实学语法对于我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运用这些语法知识,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顺、简明、连贯。

       1.短语的学习不要脱离句子,要结合短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句子的组成。

       2.单句的成份的划分可以利用不同成分的基本位置,和结构助词的不同用法来掌握。

       ①[状语]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补语>

       注意:表时间、地点的状语一般在主语前。而表时间、地点的词语如在谓语后,称之为补语。

       ②巧用结构助词“的”“地”“得”

       “的”字前一般是主语或宾语的定语。

       “地”字前一般是谓语的状语。

       “得”字后一般是谓语的补语。

       3.对复句的复习主要是记住常用关联词以辨析复句的类型,熟记口诀,便于记忆。

       有一个复句关联词语歌诀,几分钟就能背熟,可以一试。

       既又也还表并列,不是而是别记错;

       不是就是是不是,或者要么表选择;

       不仅不但表递进,而且并且更还也;

       虽然但是为转折,尽管可是加可却;

       因为所以既然就,因而因此是因果;只有和才只有就,条件还有无论都;如果和就即使也,要是和就表假设。

       4.学习语法知识重在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必单纯地死记语法的名词术语、概念、理论,单句侧重在病句修改;复句则重点关联词的运用;对复句中分句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学习时应在掌握了语法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为正确运用语言服务。

       (二)标点

       知识要点

       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指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持和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用法》中列了16种标点符号。下面顺口溜可帮助同学们记住这些标点号:

       句、逗、顿,分、冒、问,感叹号;(7种)

       引、括、省,破、连、名,还有间隔和着重。(9种)

       (其中“名”指书名号和专名号)

       学法指导

       在作文中能否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这里应注意的是有的同学作文中经常一逗到底,这显然不行,另外,冒号、引号、分号、这些标点也容易出错,这也是在作文中标点扣分校多的地方。另外冒号、引号也常易出错,

       如:①我说:“你来,他不来。”

       ②“你来,他不来。”我说。

       ③“你来”,我说,“他不来。”

       这类的题型,几乎每年都会考查,同学们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同时在阅读中要会运用标点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 修辞:

       知识要点

       应掌握三个方面知识,

       1、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反问、设问;

       2、了解常见的八种句式: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会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使用句式;

       3、语言表达力争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学法指导:

       在阅读中分析理解修辞手法、句式变化的运用对表现中心有何作用。在写作中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文体知识:

       包括四部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体知识。

       1.记叙文

       知识要点:

       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人称:第一(我)、第二(你)、第三(他,他们)

       ③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④中心:通过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表达作者的思想。

       ⑤详略:与中心有关内容详写,要具体、生动。与中心有关的次要内容略写。

       2.说明文

       知识要点:

       ①对象特征:事物的特征,事理的本质。

       ②说明的条理:层次结构;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③说明的方法: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

       3、议论文

       知识要点:

       ①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②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③论证:论述层次,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

       4、应用文

       知识要点:

       要重点了解几种常见应用文的格式。

       (1)书信――一般书信和申请书、倡议书、感谢信等专用信、一般书信

       ①标题:一般情况下,书信无标题(发表的书信可根据书信的内容或主旨写上标题。)

       ②称呼:第一行顶格写收信人的称呼,称呼后加冒号。

       ③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转行,顶格写。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段。

       ④结尾:结尾要写祝愿或表示敬意的话,“祝”“此致”等词语可以接正文写,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进步”“敬礼”等词语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⑤署名和日期:在信文的右下方,分两行写。前一行署名,后一行写日期。署名的前面,可根据需要写明收信人的身份、辈份或单位。

       ⑥填写标准信封

       在信封左上角六个小方格内填写收信人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

       在收信地区邮政编码的下方,写收信人的详细地址或所在单位的详细名称。

       在收信人地址或单位名称的下方,居中位置写收信人的姓名。

       在收信人姓名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详细地址和姓名。

       在信封右下角的小方格内写寄信人的地区的邮政编码。

       (2) 通知

       学法指导

       对文体的知识既要掌握(不能死记硬背)又要运用,重点在运用这些文体知识,解决阅读、写作中心问题。具体指导结合现代文的阅读与写作。

       三、文学常识

       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的常识,了解基本篇目中涉及的主要的作家作品。

       1. 有关小说、散文、诗歌

       2. 知识要点。

       小说

       ①特点: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间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②分类:短篇小说(含小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③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④描写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散文

       ①特点:散文(狭义)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②内容:或状物,或写景,或记人记事,所写的总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③形式:从作者主观感受出发,以个人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抒情、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在结构和行文上,或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或灵活自由,形散神不散;语言精练优美,富有特色。

       诗歌

       ①特点:偏重于抒情言志,想像丰富,形象鲜明。语言含蓄、凝炼、押韵,句子大

       体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②体裁: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形式。

       从文学角度看,诗歌世括诗、词、曲。诗又分为传统诗体和现代诗体。传统诗体中,有古风(也叫古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相对)与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之分,文人诗(有作者的诗)与民歌(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的诗或诗人按民歌体裁写的诗)之分。现代诗体包括新诗(与传统诗体相对,也叫自由诗、现代诗,是“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有押韵,有的不押韵),民歌,散文诗。

       从内容角度看,诗歌又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3.有关作家作品方面

       知识要点

       对基本课文涉及的下列重要作家作品,要能够准确记住(不能写错别字)作者的姓名、所处的时代(国籍)及对作者的评价,这些作者的作品的篇名、出处等。

       如:中国现代和当代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叶圣陶、朱自清、闻一多、冰心、赵树理、周立波、吴伯箫、臧克家、鲁彦、萧乾、魏巍、杨朔、王愿坚、艾青、田间、贺敬之、公刘、柯岩。

       如:中国古代诗人、作家:司马迁、陶渊明、李白、岑参、杜甫、白居易、牡牧、王勃、王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苏轼、陆游、范仲淹、李清照、辛弃疾、杨万里、万致远、施耐庵、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

       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及作者:《诗经》、《左传》(左丘明)、《论语》、《孟子》(孟轲)、《韩非子》(韩非)、《史记》(司马迁)、《列子》(列御寇)、《敕勒歌》、《木兰诗》。

       如:外国作家和作品:安徒生及《皇帝的新装》、都德及《最后一课》、契诃夫及《变色龙》、莫泊桑及《我的叔叔于勒》、马克·吐温及《竞选州长》、高尔基及《海燕》、奥斯特洛夫斯基及《生命的意义》。

       考试题型:在中考中这部分知识常用选择题考查作家作品,在阅读的简答题、分析

       题中考查运用小说、散文的知识去阅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法指导:对小说、散文方面的知识应侧重在阅读、写作的运用上。对作家作品则要联系课文,进行分类比如按作者分鲁迅的作品共七篇,朱自清,魏巍的作品分别两篇。

       按国家分类,按朝代分类,发现唐代诗歌九首,文章三篇,宋代诗歌五首,文章四篇,而汉以前的作品诗歌三首,文章八篇,只有《桃花源记》是晋朝,个别作家作品容易混,如王维王勃都是唐朝,写的诗都是歌颂朋友情谊,不妨用“杜勃海”区别这像个人名好记,用它把《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么多的内容都包括了。再如南北朝民歌是诗歌,一诗《木兰诗》一歌《敕勒歌》。当然还有许多这类小窍门,同学可以自己创造便于记忆。

       第二部分 阅读

       文言文阅读

       知识要点

       学习文言文重点主要是文言文的读音,断句,对句意的理解,对精美语段的背诵,对文章内容的要点的概括这五个方面,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扩大了对课本以外的浅显的文言文阅读。

       学法指导:

       1.读准字音:

       借助课本(书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代人名;地名仍保留古音的字。这些都是学习的重点。

       2、学会断句: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词之间的停顿根据文意,古汉语大多采用单音词表意,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长句可根据文意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可停顿。

       3.理解句意:

       ①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句意。

       ②了解古今词义变化,正确理解句意。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4.对精美选段进行背诵

       要想背得快、记得牢,首先要读准课文,一字不差,不丢字,不多字,不错字,认真地逐字读,待到读熟后,再考虑背诵,一篇新课文,最主要的是先读正确,否则读错的地方形成习惯很难纠正。其次,边读边理解,已有理解内容,才能背得准确。第三,背诵时可将较长的文章分成小段,“个个击破”。第四,借助联想,形体动作,辅导记忆背诵。第五,不断复习,任何人记忆不可能一次完成,有计划地进行反复训练,可以增强记忆。第六,背诵中心难点易错之处,可摘重点写笔记。

       5、对内容要点的概括

       针对文章的内容,一般设问:写什么人,叙了什么事,介绍了什么物品的特点,阐述了怎样的道理,答这些问题,就要逐句逐层逐段理解文章,在阅读方法上是与现代文相同的,文言文虽然因距离我们生活较远,但它的学习是有明确范围的,无论那个知识题,都以课本为主。所以一般同学只要肯下力气,文言文的成绩就会较好。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了解初中现代文阅读学习的总要求

       知识要点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每天都要获取大量的信息,阅读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因此,培养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是非常主要的。新课标规定初中学生掌握的阅读能力,归纳起来共6点:

       1.阅读一般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现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据文章的中心。

       3.理解文章采用的写作方法,分析这些方法都是为表达内容,突出中心服务的(写作方法的作用)

       4.阅读文章,能概括文中的内容,学会表达。

       5.能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阅读不同文选体的文章。熟读、背诵基本篇目中的篇和段。

       6.能针对文章的内容写发进行评价和创新

       学法指导

       1.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的重要标志是:文章写了些什么,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此写法表面文章中心,这些写法对表现中心有何作用。

       常见的问题

       以偏概念:如概括段意,这段有两层意思,可设题时却只以第一层为段意。

       过于笼统:如概括段意设题这段介绍了石拱桥的特点,而设有讲明特点是什么,(正确应是介绍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理解不到位:如马玉祥火中求小表现马玉祥英勇不怕牺牲。(而这件事最主要是表现马玉祥的国际主义精神)

       缺乏上下文联系,如设题《背影》“我的泪又流下来了”,“又”字表现了再一次的意思。正确的分析应是联系前文,我看见父母艰难过铁道时,我的泪流出来了,这里是与父亲分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时,我的泪又流出来,表明我对父亲的深爱。

       2、 课本为范例,学习掌握阅读方法

       我们的课文都已经过专家精选的美文佳作,在思想内容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文章结构上,是严谨,规范的,在语言表达上是简明,连贯得体的典范,因此利用教材做例子,学习掌握阅读方法是最好的途径,基本篇目中的重点段应逐句逐层地认真研读,只有在课内段的阅读分析中学到方法,才可能在考试时阅读课外选文。

       3.阅读能力的基本功训练,体现在“段”上,“段”是篇的具体而结合,一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各种能力,在“段”中都有体现。而“段”短小,易把握;用各种不同的体“段”进行训练最终可以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

       (1)整体看一遍此段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2)逐句研究,每句话的大意

       (3)研究这段中的句子之间的联系,将句意相近的几句归为一层,概括层意。

       (4)根据段中的几层之间的关系,总结段意

       (5)再看这段为表达这个段意,用了哪此写法

       4、学会分析,概括的表述

       现代文阅读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还考查学生的表达的能力,而表达能力一直是学生们的弱项,如何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现介绍几种方法。

       (1) 善于利用文章的语句来概括

       一般试题要求学生概括段意中心。要认真读原文看看原文中是有中心句,利用中心句既简单又准确,如没有中心句,改造重点句,或将其组合,或摘基重点词语。如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那么,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好后,经过简练再表达。

       (2) 分析词语的作用要结合语境

       分析词语的作用时,要首先解释这个词,再结合语境看这个词的含义,讲明作用。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其中 “狡猾”一词在这里表现了儿童的天真聪明,佻皮,突出了我们爱老师的感情。再如“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分析“劝慰”的作用。应先解释“劝慰”有劝解,安慰的意思,在这里含有对“我”的关爱和帮助,表现了老师对我的爱。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结合语境实际就是结合这个段的段意。因为作者写文章时,选取的任何词,句都为表现文章内容(段意)服务的。

       (3) 分析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结合具体内容

       (4) 分析写作方法作用要扣住中心

       第四部分:作文

       知识要点

       1、 了解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规定的“写作能力要求”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在实际考查中,初中作文考试的重要内容大多是写记叙文,因此掌握记叙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2、了解作文的评分标准

       依据大纲对写作的要求,作文评分标准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给分,第一是书写,要求书写时字迹工整,标点正确,书写格式规范,都符合要求这项一般占作文分的四分之一,约10分左右。第二是内容。要求作文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这部分约占作文总分的三分之一,约占20分左右。第三,是表达,要求作文的结构合理,详略得当,语言顺畅,叙述具体、描写议论得当。这部分约占作文总分的二分之一,30分左右。

       从评分标准可以看出,中考作文对书写、中心、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要求比较高。

       学法指导

       1.学会确立中心

       确立中心最好的办法是学会列提纲。根据题目的要求,思考作文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即文章的中心),然后再考虑选那些材料来写,确定详略,再安排结构,将这个提纲写好后,再二次审题,看自己的提纲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如有差误,有时修改(避免成文后才再改,已经来不及了)确得文章能扣题,符合题意。

       2.学会恰当地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作文中凡是能突出中心事件、人物都要有详细地描写,如《合作》一文,详写的部分应是你如何与别人共同完成一件事,那么,你们之间如何合作的过程就非要具体描写不可,而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就可以简单几句话略写,甚至不写。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议论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出现在开头、结尾。在结尾时适当地进行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要注意的问题是:议论的语句一定要缘事而发,针对记叙的内容,或谈它的意义,或揭示其规律,或表明自己的态度。

       3.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要有语言的储备库

       作文平时要多读书,好的文章要背下来,精彩的词句段应抄下来。

       ②要有语言的实践训练

       平时应加强写作的片段练习,比如仿写续写改写缩写扩写

       ③要精写和多写相结合。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勤动笔,以我手写我心 怎样写应试作文

       1、按题目要求作文

       我们平时作文,是为了练习写作,提高文字表达水平。应试作文是为了展开写作水平,接受选拔。应试作文为了防止“虚构”,,它的题目和平时作文必须有所区别;为了叫绝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它的题目不能太偏,为了公平评判考生的成绩,它还有一套详细的评分标准。因此,必须在审题上下一番功夫,搞清楚题目的要求,严格的按题目的要求作文。不按题目要求作文,即使文字水平再高,也不能得到较高的分数,有时应试作文的题目和平时作文的题目极其相似,也不能照搬平时的作文,也要一丝不苟不折不扣的照题目要求进行构思,严格按题目要求来写。

       2、把开头结尾写好

       我们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应试作文当然都可以使用。但是评卷老师最青睐的是起笔入题的开头,因为评分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切题。评卷老师最青睐的结尾就是收束全文点明主旨,因为结构完整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条评分标准。

       3、把话说明白

       有的同学作文时喜欢推敲字句,这在平时当然很好。但应试作文时间有限,字斟句酌反而束缚住自己,妨碍思路的展开。有人一拿起笔就端起作文的架子,很简单的一句话,写起来也要绕几个弯子。这样的文章看起来到觉得别扭,不如写大白话,怎样想,就怎样写。

       4、注意分段

       有的同学爱写三段的文章,开头一小段,结尾一小段,中间一大段。这样的文章显得层次不清,因为所有的内容都挤在第二段里了。可以把中间的那一大段再分成若干小段,这样,就显得层次清楚了。

       5、把每段的第一句写好

       每段的首句,仿佛人的眉目,把这句写好了,每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得精神。每段的第一句写成什么样最好呢?按应试作文来说写成能概括全段大意的中心句最好。因为评卷老师看我们的作文不象平时看书那样从容,他能在每段之首找到中心句,阅读我们的文章就非常便利了。

       6、卷面上尽量少修改

       文章某处改动一下是难免的,但改得多了,会影响卷面整洁。实在非改不可,也要使用标准的修改符号,切记“涂鸦”。另外在卷面上作段落顺序的调整也会影响卷面的整洁。

       这要看你哪方面薄弱了 若是基础知识部分那么就得多做题 多积累 如果是阅读和写作部分就得多看书 不用规定非得看哪方面的书 什么书都可以 哪怕是看言情小说也是有帮助的

       同样,也需要耐心和信心.语文有时会很枯燥.古文切忌死记硬背.当理解后会很容易就记住的.所以理解作者意图和文章涵义犹为重要. 更重要的是,多看书,这样阅读能力会大大增强的! 善于动笔,有助于语文的思维活跃.写作文时思路清晰,文采跃然纸上.

2011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如何学好初三语文?如何学好初三的语文?初三语文该如何学好?作为初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已经打下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与方法。下面,我整理了相关的信息,供大家参考。

一、如何学好初三语文:语文的主要特点。

        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彩。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根据上述特点,学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不能机械死板地学。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沟通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感受融汇起来。

二、如何学好初三语文:积累语文整体知识。

        一理解:

        语文学习固然要多看课外书籍,多读好文章,多看报纸,甚至标语、广告,古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多频道、全天候地接收外来信息,但是有些同学因为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进中学默写小学学过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倍会写成备、被,渭城朝雨 轻尘,轻尘会写成清晨,我想如果学生真正懂得这句诗的意思,是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词义是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识记: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前学后忘,学期刚开始教的内容到中途就忘却了,时过境迁就不再有什么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没有用心去读用心去记,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颂外必要的还要做笔记,好记心不及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徐特立老师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现在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要写读书杂记,也正是出于这 一原因,这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三运用:

        俗话说学以致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用的好坏,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现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归学,写归写,把学与写绝然分开,不会模仿名篇的构思布局,学了那么多优美的词语不会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学与用是相辅相存的,常用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学又为写提供了源头活水。

三、如何学好初三语文:关于积累和运用。

        积累和运用首先应着重于基础知识。初三学生应该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的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平时的学习中初三学生要注意正确认读生字词,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对于字词的积累,初三学生可以多注意以下几类字:一是习惯性误读的字,如把迸溅(bng)读成b二是形声字误读。虽然汉字有80%以上是形声字,但由于长期的语音演变,有些形声字与形与声已失去了直接的关联。如不能把湛蓝(zhn)读成 shn ,粗犷(kung)读成guǎng ;三是注意形近字。如戊、戌、戍、戎等;四是注意一些常用的多音字,如倔强(jing)不能读成qiǎng;五是方言字,我们扬州地区的学生主要是注意n和l的区别;六是生僻字,如卷帙浩繁中的帙,心无旁骛的骛等。

        积累和运用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一些常用词语,初三学生要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借助语感及语法判断成语的使用等。初三学生还要特别注意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以及语言的实际运用。学生平时应做到注重基础,突出积累,加强综合,着眼应用。

        积累和运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积累记诵优秀古诗文。初三学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识记一些古诗文。在识记古诗文时,应该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注意,重点把握。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

四、如何学好初三语文:关于古诗鉴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07年某省语文卷中,在考查学生诗歌赏析的时候,首次采用了批注的方法,这一点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此种题型回避了以前老师对整首诗的现成的理解,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这一点尤其值得初三学生重视。广大初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尝试着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掌握老师教给我们的赏析诗歌的方法,能有自己对诗歌独到的体验、理解和感受,真正提高自己文学欣赏的水平,不可机械地去背记一些所谓的.重点诗句的含义、写景的作用、哲理诗句的理解。

五、如何学好初三语文:关于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根据2007年中考文言文命题的趋势,我们可以预测到2008年的文言文命题将呈现稳中求新,落实基础,课内课外兼顾,联系更加紧密的特点。我觉得初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立足课内,注重积累。虽然文言文的命题有课内推向课外的趋势,但是课外的知识仍然是以课内的知识为基础的。从近几年扬州中考的情况来看,所考查的内容都落实在课内曾出现过的知识点上。如2007年扬州中考语文卷课外文言文的考查,涉及到一个课外的解释:使者反的反的解释。这个解释只要课内知识掌握了就一定会解答。

        2.及时总结,寻找规律。文言文的学习,需要积累,但又不可全面开花,死记硬背,应在认真复习的基础上,注意归纳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如一些常用的虚词、一些词类活用的现象、一词多义的用法、通假字,这些都有规律可循,只要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总结,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翻译,做一些专题训练。对于一些重点篇目、对于一些主旨句、对于一些整句、警句,对于书中注解里特别提到的一些句子,初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注意这些句子的翻译。

六、如何学好初三语文:关于现代文阅读

        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就中考而言是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征,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同时,初三学生还要学习掌握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七、结语。

        如何学好初三语文?如何学好初三的语文?初三语文该如何学好?初三学习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已接近尾声,在这最后的一年中怎样学习语文,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确实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首要问题。

文言文三峡中考常见题型

       2011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慷慨(ɡǎi) 沧桑(cānɡ) 酝酿(niànɡ) 一劳永逸(yí)

       B.折服(zhé) 魅力(mèi) 绰号(chuò) 任劳任怨(yuàn)

       C.澎湃(bài) 侮辱(wǔ) 应和(hé) 水涨船高(zhǎnɡ)

       D.沉淀(dìnɡ) 肃穆(mù) 堕落(duò) 彬彬有礼(sh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嘹亮 烘托 融洽 引人入胜

       B.纳闷 脸夹 吹嘘 兴至勃勃

       C.安适 酷爱 清辙 汉马功劳

       D.气势 震摄 憔瘁 花枝招展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那些满带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B.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快乐,就看你是否懂得寻找。

       C.虽然小草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钦佩。

       D.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因为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C.“令”是一种敬辞。所以,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令堂”这样的称呼。

       D.“诸子百家”中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5.有人拟了一副对联。上联取材于《西游记》,下联取材于《水浒传》,请你根据上联“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威取经路”选择与之对应的最为恰当的下联。(2分)

       A.惩凶除恶,晁天王聚义梁山泊 B.路见不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C.报仇雪恨,黑旋风泄愤山神庙 D.棋差一着,青面兽痛失生辰纲

       二、阅读理解(Ⅰ)(20分)

       (一)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7题。(共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7.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8~12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匠人与大师

       梁 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a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有删减)

       8.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9. 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⑤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3分)

       A.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B.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科学、文学、哲学等。

       C.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D.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公认,但晚年仍笔耕不辍,又在散文写作上创出一片新天地。

       10. 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11.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12.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③段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理,诙谐风趣,说理生动。

       B.文章句式多变,短句、长句兼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第④段。

       C.文章用语准确,如第⑥段加点的“可能”一词,既强调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业绩差距,又兼顾到特殊情况。

       D.文章巧用文言,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等句子,富有文采而不失简洁明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三、诗文默写与课外积累(13分)

       13.默写填空(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① 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③ 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④ 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 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⑥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⑦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⑧ 《三峡》中用快马和疾风来写行船之快的句子是“ , 。”

       ⑨《〈论语〉十则》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相近的另一则是“ , 。”

       ⑩ 曲不离口, (民间俗语)

       芝麻开花—— (歇后语)

       四、阅读理解(Ⅱ)(27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共12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 廿二日天稍和  ② 泉而茗者

       ③ 柳条将舒未舒④ 呷浪之鳞

       15.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① 若脱笼之鹄

       ② 娟然如拭

       16.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7. 文中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 ,

       其特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8. 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3分)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共15分)

       老村与老屋

       王兆胜

       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们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

       ②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

       ③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

       ④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由于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他能画出我记忆中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

       ⑤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一单一木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母亲和小舅早已离世,但母亲的话、小舅的身影却活在我的心中。1979年至1982年高考这四年,假期期间我一个人曾住过这个南屋。当时整个房间虽杂乱无章,但我用白纸将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笼之上,伏在一张大高桌上,面对南窗复习课程,虽然诵书的声音有几分悲情,但南来的风与窗外菜园里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第四年我终于成功了。这个南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宁静的时空,还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心性与决心,更有南来的和煦之风与花之芬芳!

       ⑥至今,我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发黄的记忆!而且,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懊丧之事!好在心灵的底片上,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笔将它们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

       ⑦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飘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

       19. 纵观全文,作者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为什么会有“酸楚和愧疚”的情感呢?(3分)

       20.分析文中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21.概括第⑤段所写的事件,并分析作者写这些事件的目的。(4分)

       22.仿写第⑦段画波浪线一句,要求句式相近,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句间要有联系。(2分)

       23. 文中叙写了老村和老屋的种种变化,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请结合原文,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五、作文(50分)

       24.请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话。(每小题2分,共10分)

       A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世界各地吸引了7000万人次前往参观。B数百年来,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举办世博会是一次展示国力的好机会。C从“乌托邦”到“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人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的平衡与和谐。世博会,D既是人们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而是人们交流城市发展模式的平台。

       ① A句语序不当,正确的表述是: (2分)

       ② B句句子成分不完整,修改后句子应为: (2分)

       ③ C句有一处标点错误, 应改为 (2分)

       ④ D句中的关联词搭配不当,修改后句子应为: (2分)

       ⑤ 文中有一个句子与上下文衔接不当,应删去。这个句子是: (2分)

       25.作文(40分)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我的老师”,横线处可选填“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名称。

       要求:1. 从你的学科教师中选一人来写,将题目补充完整。

       2. 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

       3. 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4. 文体规范。

       (二)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生活中我们不乏期望与目标,我们缺少的常常是持之以恒的努力。你对此有何见解?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 观点鲜明,说理充分。

       2.600字以上。

       3. 文体规范。

       2011年桂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 B 2. A 3. D 4. C 5. A

       二、阅读理解(Ⅰ)(20分)

       (一)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6~7题。(共5分)

       6. C(2分) 7. A(3分)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8~12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8. B 9. A 10. C 11. B 12. A

       三、古诗默写与课外积累(13分)

       13.默写填空(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①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似曾相识燕归来 ③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化作春泥更护花 ⑥水中藻荇交横 ⑦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⑧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⑩拳不离手 节节高

       四、阅读理解(Ⅱ)(27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 (共12分)

       14.① 暖和 ② 喝茶 ③ 舒展 ④ 鱼(每小题0.5分,共2分)

       15.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间”

       (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 “晶晶然如镜”;“悠然自得”;“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16.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罢了( “始”、 “未始”、 “城居者”、“知”翻译正确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共3分)。

       17.水(春水)(1分) 冻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18.找到相应内容(1分),分析如何体现(2分)。(共3分)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

       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共15分)

       19.“酸楚”是因为记忆中村庄和老屋的景象已不复存在(1分);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1分);“愧疚”是因为没有留下老屋的一些可做纪念的物件或照片(1分)。(共3分)

       20. 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全村鸡鸭鹅狗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1分),表现了老村与老屋的活力与生机(1分),体现了作者对老村的喜爱与怀念之情(1分)。(共3分)

       21. 母亲的谆谆教导(1分),我在南屋的不懈努力(1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1分),并说明故乡是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脉(1分)。(共4分)

       22. 句式相近,分句间有联系(1分);比喻恰当(1分)(共2分)

       示例:随着幕布缓缓拉开,亭亭的舞者如出水芙蓉般站立在舞台中央。

       23. 老村与老屋的消逝(变迁),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1分)。老村老屋(故乡)寄托着人们对往昔生活的留念,是远离故土的人们的根脉所系,应该珍惜(1分)。老村老屋的消逝,使蕴含其中的古朴、宁静、温情随之消逝,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结合点,让社会和谐发展。(1分)(共3分)

       答题时,必须扣住原文回答,意思接近即可。

       五、作文(50分)

       24.请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话。(10分)

       ①……吸引了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前往参观(2分)

       ②数百年来,人们(我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2分)

       ③ “、”(1分)改为“,”(1分)(共2分)

       ④既是人们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也是(更是、还是)人们交流城市发展模式的平台。(2分)

       ⑤中国举办世博会是一次展示国力的好机会。(2分)

       25. (40分)作文评分要求及说明( 见下表)

       要求

       项目

       等级

       一(好)

       40~36分二(较好)

       35~32分三(中)

       31~28分四(差)

       27~24分五(很差)

       15~0分

       内 容

       (16分)切题,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立意新颖、深刻。切题,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立意正确。基本切题,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尚充实。基本切题,中心不明确。严重偏离题意。

       语 言

       (19分)行文流畅,语言生动准确,表达好。文从字顺,语言基本准确,表达尚好。语言基本流畅,有少量语病。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文理不通。

       结 构

       (10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构思新颖、巧妙。结构紧凑,层次清晰,构思新颖。结构完整,层次尚清楚。结构层次混乱。结构不完整,层次混乱。

       文面书写(5分)字体工整、美观,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字体端正,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干净。字迹清楚,有少量错别字和标点错误,有少量涂改。字迹潦草难辨,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多,有较多涂改。字体不易辨认,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多,卷面涂改多。

       说明:①文中每错3个字扣1分,重现不记,最多扣3分。

       ②字数不足600字者,酌情扣分。

       ③文中出现考生真实地名、校名、人名,一经查实,扣3分。

       1. 《三峡》重点题型有哪些

        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三峡》 一、文章内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 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语音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四、通假字 1、略无阙处( 阙通缺) 五、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 (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七、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

2. 中考常见的题型

        根据题意用原文填空

        1.《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表现桓公讳疾忌医的一句话是“ !”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代父应征、跃马飞奔疆场的英雄气概的句子: , 。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

        4.《孙权劝学》一文中孙权给吕蒙提出的读书目标是: 。

        5.《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交际之雅的句子 , 。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

        6.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角度赞美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

        7.郦道元的《三峡》写三峡悬崖高耸特点的句子是 ;写秋天三峡景色的句子是 。

        8.《乐羊子妻》一文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的文字是 。

        9.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中写作者赏潭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

        10.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中整体介绍核舟体积的句子是 点明雕刻技艺之精湛、手艺之卓越的句子是 ;对核舟技艺表示赞叹的句子是 !

        1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作者在西山宴饮之乐的句子是 , , 。描写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的句子是 , , 。

        12.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呢?孔子曾说过: , 。(《论语十则》)

        13《论语十则》中说明学习的三个层次的句子是 , 。孔子论述“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现实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些名句千古流传:“ ,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15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就“文”与“气”的关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 , 。”

        16.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会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千古名句: , 。

        17.目前,三峡已经成功截流蓄水,高峡终于变成平湖。《岳阳楼记》中“ , ”两句可以用来描绘今天三峡水库的情景。

        18.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进一步阐述孔子的思想,表明儒家的生死义利之辩: 。

        19.《醉翁亭记》中有段文字写了一年四季山间景色的变化,请依次写出“春”、“夏”景色的句子: , 。“ ”一句被人们用来 指做某件事的用意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另有目的。文中形容众宾客饮酒的欢乐场面的成语是 。

        20.日本 *** 审议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 。(《孟子二章》)

        21.《马说》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 。

        22.《五柳先生传》中赞颂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格的句子是 , 。表现五柳先生对读书问题的见解的句子是 , 。

        23.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许多有志青年积极投身到建设祖国的浪潮中,老一辈的建设者们无不欣慰地说: , 。(用赵翼《论诗》中相关诗句回答)

        24.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 , 。

        2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多因素中,取得人民的拥护最为重要,表明他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 。(《孟子二章》)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 ”这与孟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2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的三条建议是A ,B C ,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

        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

3. 初中 文言文 三峡,总结15道题,给出答案给好评哦,有语文老师吗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5、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16、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17、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18、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19、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20、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21、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22、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23、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24、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25、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26、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27、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2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 《三峡》文言文练习题

        先写山,写出山高连狭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做铺垫。作者是以江水作注,重点写江水,而水以夏水为盛,故先写夏水。春冬之水都显示出清幽美,秋季之水显示出凄婉之美,古写四季之境时,所以不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

        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第三段写三峡的秋天,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峡中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 内容上:引用渔歌民谣,渲染出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

        第三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神情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

        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

        第三段中“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中的“趣味”指什么?水清、树荣、高山、草盛(茂盛),确有许多趣味.

5. 三峡的练习题及答案

        绝 多生怪柏,绝巘多生怪柏,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或大或小、文章结尾引用民歌有何作用,其间千二百里。

        “历”,行文平静舒缓B,你看七百里三峡,沿溯阻绝。(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两岸连山。六,碧绿的深潭: 峻峭,良多趣味,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

        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狼尾滩一笔带过。(3)“去”。

        1.第一段描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良多趣味?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请你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

        真是一副欢快明朗的丹青图,悬泉瀑布!”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只是为了表示人滩的方位。”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蛋意思、奇伟,虽乘奔御风、问答,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本文描写三峡景色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顺序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挡住阳光,不见曦月。简称三峡 4.即使骑着骏马,隐天蔽日,隐天蔽日 作用 8个字形象的写出了山的高峻,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水枯谷空,组成一副对联。

        “或王命急宣,空谷传响。答案、三峡很美,介绍人滩得名的原因。

        第一段先从正面表现三峡夏季水涨。2.第二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壮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素湍绿潭。答案,两岸连山、________,用在并列的短语之中: (3)二滩相去二里,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 (2)或大或小。

        三 峡·综合能力测试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同“缺”空缺 ②漫上 ③很 ④早晨 2.quē xī xiāng sù yù tuān bǎi sù zhǔ 3.瞿塘峡,语言简练生动五,做到词不离句,实在令人称奇。

        清荣峻茂: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驾着疾风: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其语言之美。每至睛初霜旦,回清倒影。

        春冬之时,有时朝发白帝,也不如它快;“绝 多生怪柏、后春冬,飞漱其间,其石嶔崯、清: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其分明者须发皆具或,再从侧面予以烘托,暮到江陵,完成后面的题目,暮到江陵,完成后面的题目。故渔者歌曰。

        春冬之时,林寒涧肃。选段提到了两个滩,良多趣味( )④晴初霜旦,有的,回旋着清波。

        还要结合第二段判断描写的内容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句子12分①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险峻的句子,顺势而下:属引凄异。自非亭午夜分。

        B 1.解词应顾及上下文,对于需要解释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阙处( ) 曦月( ) 襄陵( )沿溯( ) 御风( ) 素湍( )怪柏( ) 飞漱( ) 属引( )3.三峡具体指哪三峡,动词、________,全面掌握段落内容,悬泉瀑布:例句 重岩叠嶂,复习它们在学过的课文中的意思,略无阙处( )②夏水襄陵:(1)“而”,渲染了悲寂,有时朝发白帝,隐天蔽日 ②描写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则素湍绿潭。三 峡·突破难点能力训练A阅读下面的文段。

        答案,暮到江陵,白色的急流?示例,写得妙。思路分析与详解A1.解题需要准确理解句子?,入情入理,全面掌握段落内容:重岩叠嶂,陡峭,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属引凄异,两个段落描写三峡三个季节的景色。

        ( )③清荣峻茂,其石嶔崯:从视角的角度: 具,经过。南岸有青石。

        2.第二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________,清荣峻茂。B阅读下面的文段,猿鸣三声泪沾裳、美景品析1。

        5.俯视 仰视 6.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则素湍绿潭,哀转久绝,代词,其间千二百里、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3分+3分A,飞漱其间”是( ),你看春冬时节。清荣峻茂?5分答,常有高猿长啸、动静结合。

        或王命急宣。描写泉,回清倒影”是( )。

        2.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人滩水至峻峭,重重的悬崖, ③描写三峡猿猴鸣叫的句子,有人却说三峡秀美:素湍绿潭,或大或小?5分 答,回请倒影,哀转久绝,解释“峡”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据文中内容:三峡的山美,因名曰人滩也、峻,作者共用一百五十余字就描绘得如此出神入化、这样美的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

        (可从语言。提示,距离、树、最后秋季、结构,人滩水至峻峭去、语言简洁,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夏没冬出,你看_____”的句式说一说吗、________,回清倒影,沿溯阻绝,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袁山松曰。至于夏水襄陵,展现一副动静结合的山水图,连词,林寒涧肃、山,而是先写夏季,其间千二百里,具备,飞漱其间,飞漱其间,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无阙处,不以疾也:说明对象是人滩,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重岩叠嶂,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春冬风平浪静。

        集中笔墨介绍的是人滩,夏没冬出。同时要联系学过的课文、凄凉的气氛,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介绍人滩得名原。

6. 三峡试题

        第25课《三峡》练习题知识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郦( )道元 重岩叠嶂 ( ) 不见曦( )月 沿溯( )阻绝 素湍( )绿潭 飞漱( )其间 属( )引凄异 泪沾裳( )绝巘( ) 2、解释列出的字词。

        (1)略无阙处 略无:_________ 阙:_______________(2)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_________ 襄陵:_____________(3)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_________ 夜分:_____________(4)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 溯:_______________(5)飞漱其间 漱:____ _______ 其:_____ __________3.填空。《三峡》选自《________》,题目是编者加的。

        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________》作注写成了《________》。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岩叠嶂,隐天遮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1) 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夏水迅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了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而写“水”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探究一、“三峡”是指哪三峡?当今,中国的三峡工程在建,建好后那儿的景色与文中相比,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关于三峡工程,请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你的看法,用200字左右的文字写一段话。

        二、阅读课文后,你能联想到李白的哪一首诗?你还阅读过哪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你能说说它们的内容吗?中考连接:(06年黄冈中考试题)三 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良多趣味 (2) 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3.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

        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

        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 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导游词: 十五 三峡知识积累1.lì zhàng xī sù tuān shù zhǔ shāng 2.(1)完全没有 同“缺”。

        (2)到 漫上山陵(3)正午 半夜 (4)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5)冲荡 指它们,指怪柏3.《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水经》 4.(1)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2)重重叠叠的岩峰,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3)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4)山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5.(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峡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写水是按照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来安排的,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

       好了,关于“中考语文成语积累”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考语文成语积累”,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