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渔翁得利是不是成语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主要内容

3.鹬蚌持争渔翁得利的成语解释

渔人得利_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

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螳螂扑蝉、从中渔利

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扩展资料:

例句:

1、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我们内部你争我夺,煮豆燃萁,结果让别人得了好处,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斗吧,斗吧,斗的越狠我越开心,鹬蚌相争,只能让我这渔翁得利。

参考资料: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百度百科

渔翁得利是不是成语

渔翁得利的意思是什么如下:

“渔翁得利”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渔夫得到了好处,通常用于描述在某种争斗或冲突中,第三方或者旁观者意外获得了好处或者利益。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

故事中,两个船夫在一条河上划船,他们为了争夺一条大鱼而争吵。正当他们争吵的时候,一个渔翁出现在河边,他看到了这条大鱼,就悄悄地拿起了渔网,将鱼捞走了。两个船夫继续争吵,却没有注意到渔翁的出现。最后,渔翁得到了鱼,而两个船夫却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那些忙于争斗的人往往会忽略周围的机会和利益。而那些冷静观察、等待机会的人,往往能够在争斗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在现实生活中,“渔翁得利”可以解释为一种策略或行为。比如说,两个人在争夺一个或机会,而你并不直接参与其中。然而,你观察到他们的争夺,并从中找到了机会。在他们争吵或争夺的过程中,你取了行动,获得了这个或机会,从而得到了好处。

此外,“渔翁得利”还可以表示一种中立或客观的态度。这是指在两个或多个对立的事物或观点之间,保持中立和客观,不受任何一方的影响,从而能够全面地看待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之,“渔翁得利”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冷静、观察机会并适时取行动,以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利益。同时,也要保持中立和客观,不受任何一方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主要内容

是成语

渔翁得利 [yú wēng dé lì]

基本释义

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同“渔人得利”。

成语接龙

利令智昏 昏天黑地 地瘠民贫 贫无置锥 锥刀之末 末节细行 行远升高 高下其手手零脚碎 碎心裂胆 胆大妄为 为所欲为 为蛇画足 足食丰衣 衣不重 葑菲菲食薄衣 衣无二彩 彩衣娱亲 亲如手足 足蹈手舞 舞词弄札 札手舞脚 脚高步低低唱浅酌 酌水知源 源源不绝 绝甘分少 少纵即逝 逝将去汝 汝南晨鸡 鸡鸣戒旦

鹬蚌持争渔翁得利的成语解释

主要内容为: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白话释义: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此文出自战国刘向所著的《战国策》。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

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写作背景:

刘向初以父荫任辇郎,后擢任谏大夫。宣帝时选为儒俊材,曾应诏献赋颂数十篇,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因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弘恭、石显及外戚许、史,曾两度下狱,被免为庶人,闲居十余年。

成帝即位后被启用,拜中郎,使领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刘向多次上书,建议削弱外戚权力,甚为成帝嘉许,但终不能用。其为人平易朴实,不重威仪,廉洁乐道,潜心学术,昼诵《书》《传》,夜观星象,常常通宵达旦。

刘向喜言五行灾异之说,并据以论证现实政治。其学问渊博,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撰成《别录》,为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衍行事,以类相从,撰成《洪范五行传》11篇,文学上以辞赋和散文见长,《汉书·艺文志》载有其赋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叹》系拟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辞中寄托身世之感。

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点校古籍的叙录,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其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又集前代史料轶事,撰成《战国策》。

成语原文:鹬蚌持争,渔翁得利

 标准发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繁体写法:鷸蚌持争,渔翁得利

 鹬蚌持争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鹬蚌持争,渔翁得利成语接龙:刺虎持鹬 → 鹬蚌持争,渔翁得利 → 利不亏义

 用法分析:适用于与鹬蚌持争,渔翁得利的'意思相吻合的上下文语境之中。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蚌 ① bàng 蛤蚌;② bèng 蚌埠。注意多音字:得 ① dé 得意洋洋;② de 好得很③děi 得喝水了。

 出处说明:《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