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的特点有哪些?

2.什么叫古诗

3.什么才算的上是诗?古体诗有何限制要求?

4.写古风的诗有哪些技巧啊?

打油诗与古风诗根本区别_打油诗与现代诗的区别

诗歌的分类

(1)按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分

抒情诗 诗歌的一种。这种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例如,郭沫若的《炉中煤》、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抒情诗。抒情诗的特点是偏重于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贝Ij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因为其内容不同,分为颂歌、哀歌、挽歌;情歌、牧歌等。 ·

叙事诗 诗歌的一种。指用诗的形式描述故事、刻陋人物以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作品。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具体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寨: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孔雀东南飞》、《王贵与李香香》,就是著名的叙事诗。叙事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主要有史诗、英雄颂歌、故事诗、童话诗、寓言诗、诗剧等。·

(2)按所表现的内容分

田园诗 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诗歌。主要描写美好的田园景色和悠闲的村居生活,如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以对田园生活的出色描写,被称方田园诗人。其他如南齐谢跳,唐代孟浩然、王维、储光羲都擅长这类诗作。古希腊的牧歌,也译作“田园诗”。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古罗马的维吉尔,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都以此类诗作著称。田园诗在揭示自然美方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还寄寓着诗人的情思,有的还表现了不满现实的愤怒情绪,有的讴歌农村生活的恬静,但有的也流露出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山水诗 以山水景物为题材的诗歌。形成于南北朝,在唐代有很展并·趋于成熟和完美,后来历代诗人都有写作。山水诗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表现祖国山河的千姿百态,往往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有的还能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感情。山水诗并不只是自然山水的客观描绘,往往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地表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某种情绪,也就是说往往是借景抒情的。不管以描写山色水光闻名的谢灵运、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还是其他诗人的山水诗,大致都是如此。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张继的《枫桥夜泊》等,都是人们熟知的山水诗。不同的山水诗因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形成不同的格调。

讽刺诗 嘲讽和揭露落后或丑恶现象的诗歌。这种诗对嘲讽和揭露的对象持否定态度,直表现诗人蔑视、轻蔑和嘲弄的感情态度,因而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在表现手法上,或借用比兴。将嘲讽和揭露的现象具体为诗的形象,给以辛辣的讽刺,或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事实,用式的手法加以渲染。无论用什么手法,讽刺诗的要求是要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引导读者认清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讽刺诗要根据讽刺对象的不同而取不同的态度。对人民内部的落后现象的讽刺,要以教育启发为主,积极热情;而对于的丑恶现象,则必须无情揭露和鞭打。马雅可夫斯基的《开会迷》,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天安门诗抄》中的《某某三哭》等,都是著名的讽刺诗。

史诗 古代的长篇叙事诗。它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着重反映当时重大的历史,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歌颂当时的首领或英雄,反映社会生活广阔,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就是著名的“荷马史诗”。中国古代没有史诗这个名目。现在我们有时也把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群众多方面生活的优秀叙事作品,称为史诗。

牧歌 又译“田园诗”。起源于古希腊一种描写牧人生活或农村生活的短小抒情诗。首创者是忒俄克里托斯,传世诗作二十九首。这些诗描写了西西里优美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光,所以称为牧歌,是与它反映农村牧人生活有关。中国古代没有这一名称。现在我们用来泛指写农村田园生活情景的抒情诗。

颂歌 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它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在中国很早就有颂歌,如《诗经》中反映宗庙祭祀时赞美祖先的“三颂”,以及赞美当时人的《燕民》、《硕人》等,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颂歌。在欧洲古希腊也早就有日神颂和酒神颂,其后又有关于人的颂歌,特别是关于武士的颂歌。颂歌赞美和颂扬的对象是多方面的,但总是和对人的赞颂密切相联系。例如屈原的《橘颂》、雪莱的《自由颂》、郭沫若的《太阳礼赞》、《匪徒颂》等,就是突出的例子。在我国当代文学中,颂歌多以歌颂党和领袖,歌颂社会主义祖国和英雄人物为主,如歌词《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新民歌《东方红》、郭沫若的《新华颂》、贺敬之的《雷锋之歌》等。

哀歌 抒情诗的一种。也称“悲歌”、“悼歌”、“挽歌”。它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哀伤、悼念之情的诗作。我国早就有了哀歌于如《诗经》中的《黄鸟》,《楚辞》中的《国殇》、《哀郢》,潘岳的《悼亡诗》,杜甫的《八哀诗:力等,都是这方面的著名作品。在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中,这类作品哀悼的对象,多是革命烈i:i革命领袖和对革.命有贡献的著名人士等,如鲁迅的《悼杨铨》,《天安门诗抄》中《请收下——献在纪念碑下》等,都.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哲理诗 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串;诗句之;申;譬:古体哲理诗四句居多。新体则不一定。著名的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人陈毅《冬夜杂咏乙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3)按表现形式可分为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用对仗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友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有变化,需按一定的格式。也就是说,在格律诗里,每句有一定的音节,每节(或段)有一定的句子和行数(也有整首不分段的)。这种诗要押韵,或者行行押韵,或者交错着押韵,或者整首押一个韵,或者按一定的格式换韵。总之,这种诗在表现形态上有一定的格式。格律诗古今中外都有。中国古典格律诗一般指律诗和绝句,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词牌、曲牌及段数,句数、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因而也可称为格律诗。欧洲的格律诗大体是一句一行或一句两

行,每节有一定的行数,每行有一定的字数、顿数、起韵、押韵、换韵都按一定的规律。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有一定的严格的格律。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每首八句。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此外,还有排律。律诗的声韵规定,不论五律、七律和排律,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领韵通押。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同时,律诗平仄声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

绝旬 诗体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为五言、七言,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里,就收有《古绝句四首》。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静夜思》、《山中问答》等。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讲究粘对,并限押平声韵。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首用,都是自由的。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排律 律诗的一种。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刘宋时谢灵运的《湖中瞻眺》、梁代庾信的《奉和山池》已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

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代书诗寄微之》竟长达一百韵。韩愈、孟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城南联句》),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见贫乏。 …

朗诵诗 口语化的适合朗诵的诗歌。由于这种诗歌主要靠朗诵者通过口头朗诵,直接向群众进行宣传鼓动,听众不可能像阅读或吟诵诗篇时一样,可以面对用文字写成的诗行,停下来反复咀嚼、细细品味。因此,朗诵诗除了应当具备一般诗歌共同的特征外,还应当注意主题鲜明,节奏明快,音调和谐,明白易懂。诗歌朗诵有个人朗诵,有集体朗诵。朗诵时配以音乐,叫配乐朗诵,现代广播节目中常见。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李瑛的《一月的哀思》、石祥的则司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等是近年来脍炙人口的朗诵诗。 ·

打油诗 泛指情调诙谐、暗含讥刺、用词俚俗的诗作,有的作者自谦,也用以称自己的诗作。据宋《南部新书》、明《一笑散》等载:唐代南阳地方有个读书人名叫张玎油,平时很喜欢民间俚曲,经常与民间歌手交往,收集民间俚语,写入诗中,故作诙谐之句,虽然文字俚俗,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却明白如话,容易听懂。他有《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他还有题壁诗:“六出飘飘降九霄,前街后街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后来人们就把张打油这种俚俗粗浅的诗,称为“打油诗”。其实,这些诗只是文字俚俗,却是并不粗浅的。 …

自由诗 诗歌的一种。这种诗的段数、每段的行数、每行的字数都没有固定的规格。虽然注意节奏,也押韵,但押什么韵,换韵的位置,是否换韵等,也不强求一样。由于不受格律的限制,所以称为自由诗。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创始人,他的诗歌《草叶集》,就是用自由诗体的形式写的。中国“五四’,以后也流行这种诗体,郭沫若的《女神》就是自由诗体的新诗集。艾青的许多诗歌,长短不拘,形式不论,也属自由诗的范畴。

十四行诗 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代表作家是彼得拉克,所以又称彼得拉克体。这种十四行诗每首由两节四行诗、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十一个音节,通常是抑扬格。押韵的格式前两节一般是甲乙乙甲、甲乙乙甲,后两节六行或两韵变化.或三韵变化;流传到英、法、德等国后,适应语言特点,产生了变体。如英国的莎土比亚的十四行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十个抑扬格音节。押韵方式一般是甲乙甲乙、丙丁丙丁、戊已戊己、庚庚。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写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因而又称伊丽莎白体。

歌谣 民歌、民谣与儿歌、童谣的总称。我国古代,合乐为歌,徒歌为谣,现代统称歌谣。基本特点是:多由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往往在流传中又经集体加工修改或经文人润色而臻于完美,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或斗争,有时也用于和休息。歌谣题材广泛,或写生产劳动,或写政治斗争,或写日常生活,或写男女爱情等。在艺术。表现上,音韵和谐,词句简炼,风格朴素,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古代歌谣多为文人记载,大部分经过他们加工和删改。清代杜文澜辑的《古谣谚》收有从上古到明代的不少歌谣。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组和民间文学研究会编的《中国歌谣选》第一、二集,选录了中国近代和当代的歌谣,为读者提供了方便。

民歌 歌谣的一种。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并在口头流传。它的具体内容由于时代、民族、地区等的不同而各异,但都表现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中国民歌丰富多彩,种类很多,从内容上看,有劳动歌、政治歌、生活歌、爱情歌等;从题材上,有渔歌、山歌、田歌、樵歌、牧歌等;从地区和形式特点看,有信天游、爬山调、花儿、调子、吴歌、越歌、客家山歌、东北民歌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有本民族特点的民歌。中国民歌刁<仅分布地区广阔,而且源远流长。《诗经》里就保存了一些周代的民歌。汉魏乐府中也有不少劳动人民的作品。此后历代都有民歌流传下来。今天的民歌有着崭新的内容,而且被大量搜集整理。各个时代的优秀民歌是各个时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作家的诗歌创作。

儿歌 儿童文学的一种。与童谣合称为儿童歌谣。除儿童自编的外,还有成年人的拟作。大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表现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天真烂漫、富于幻想的心理等。形式短小活泼,语言通俗易懂,节奏明快,韵律响亮,多用比兴和重迭手法,适合儿童接受和传唱。

童谣 儿童文学的一种。与儿歌合称儿童歌谣。形式短小,浯言单纯,意思明白,适合儿童传诵。有儿童自编的,也有成人拟作的。过去流传下来的有些童谣,讽喻现实,表达人民的思想愿望,带有较多的讽刺和幻想因素。但有些也宣传了阶级的主张。

散文诗 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篇,具有散文的一般特点,如篇幅短小,题材广泛;表现灵活,手法多样;直抒胸臆,以意为主;形散神聚,博而不杂。但与一般散文相比,语言更注意凝炼,内容的跳跃性更大具有一般诗歌所要求的意境,常在有限的篇幅中,隐含着丰富的哲理,饱和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散文诗不分行,也不一定像一般诗歌那样押韵;句子整散不一,错落有致,不必像一般诗歌那样讲究比较严格的音节、音步。根据内容的需要,选用散文诗这种样式,常常可以使作品既有散文的情趣,又有诗歌的韵味,是一种比较灵便的文学样式。鲁迅的《野草》就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诗集。

从形式上可以大致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

②咏物言志诗

③即事感怀诗

④怀古咏史诗

⑤边塞征战诗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诗歌的特点有哪些?

诗的体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及词和曲,还有现代诗。具体介绍如下:

1、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3、词。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 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4、曲。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

5、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诗词

什么叫古诗

这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基本特征,有关详解如下:

诗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亦反映社会文化,富于想象,语言具有节奏韵律,传统的诗歌亦常常对结构格式有一定要求。诗的特点在于除了可以阅读,亦宜于吟诵,又或者和其它艺术形式结合表演。诗常透过特定的形象和技巧,让字词除了表面意义之外,蕴含另一层意义,或唤起情感共鸣。

1、诗的节奏

传统的诗被称作韵文(verse),和散文(prose)不同之处在于有独特的结构、节奏和韵律。欧洲语言的字词本身有重轻音节的区别,因此西方的诗也特别着重字词的节奏(rhythm)。从希腊时代开始,不少的诗由轻重格(抑扬格,iamb)或重轻格(扬抑格,trochee)等的节拍(meter)组成。而在中国,由于中文的词语本身可以由两字或三字等组合而成,例如一句七字句的诗词常常可以分作“四、三”或“二、二、三”的词组。由于这种特性,每个词组之间念起来自然形成短的停顿,形成中国诗词独特的节奏感。

2、诗的韵律

无论西方或中国的诗都着重字词的声韵,常常利用押韵将句子的结尾关联起来。汉语本身有平仄声调的分别,因此不少诗词对字句的声调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称为格律。

3、诗的结构

传统诗对每一句的字节的数目,以及句子的数目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利用整齐的句子或不规则的长短句来达致节奏上的美感,如西方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近体诗有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格式。

4、诗的技巧

诗常常会利用字词、句子和段落的组合来赋予涵义的层次性和关联,亦会透过对仗、排比、叠字、叠句等技巧来表现美感。押韵和节奏除了营造音乐般的效果,亦可以达到联想和共鸣的功用。

在内容上诗歌常常运用隐喻、譬喻与借喻等等手法来暗示一些文字以外的意义,透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加强想像,甚至可以创造两个回然相异的意象互相辉映,如运用歧义、象征、反讽等“诗的语言”的文体手法,使诗作遗留多样、自由的解释空间。

什么才算的上是诗?古体诗有何限制要求?

知道什么是文学体裁吗

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古诗,即中国古代的诗歌,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其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从广义上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代人所作的诗、词、散曲等;从狭义上说,古诗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体诗、近体诗。[1]

1、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3、词。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 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4、散曲。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

5、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按有无完整故事情节:抒情诗、叙事诗;

按表现内容: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牧歌、哀歌、颂歌、哲理诗;

按表现形式: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律诗、绝句、排律、朗诵诗、打油诗、自由诗、十四行诗、歌谣、民歌、儿歌、童谣、散文诗等

扩展资料: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自由诗是没有规则的音节、韵律及其他正规设计的诗。它追求“有机形式”,依靠言语的自然节奏。这种言语对诗的主题和感情来说是“自然”的。自由诗并非什么现代发明,但它随着现代主义的到来而占据显著重要的地位,并且构成了对19世纪诗歌固定形式的反叛。自由诗没有任何外在的形式可以利用,同以前的诗相比,可能是最难写好。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等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形式特点

1.句子的整齐

杜甫《绝句》

古典诗歌,除了词和曲以外,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楚辞》大体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体诗和近体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

2.平仄和对仗

平、仄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在近体诗和词、曲中,用字的平仄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在一些位置上,必须用平声字,在另一些位置上,必须用仄声字。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就是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句式。

对仗指的是一联诗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属于同一类,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东”和“西”,“圃”和“园”,“青梅”和“绿草”,“发”和“开”,各自相对。

3.词藻和句法

因为每一个汉字基本上都是一个兼具形音义的独立单位,而且很多汉字是一字多义的,字与字之间粘合的关系多种多样,所以,这种粘合而成的诗歌中的词藻,就显得异常复杂多样。例如,在“风”字后面再加一字,可以构成很多词语:风姿、风物、风雷、风霜、风鬟等。

范仲淹《江上渔者》

写古风的诗有哪些技巧啊?

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杜甫的《石壕吏》格律教宽,叫古风……”

这里的叫法,不符合习惯。人们习惯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而杜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府”,而不叫“古风”。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

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国诗歌之源。

至汉代,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汉乐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

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从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这些诗歌的特点是虽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但写的内容是新的,不过与原题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与军队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的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艺术品位。“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七言的古题乐府,今能见到最早的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齐梁时的始大力为之,写出了《拟行路难》(18首)等。乐府诗可以歌唱,而七言乐府体主要是以吟诵为主,在内容篇幅上,一般比较长,吟诵时如行云流水,一气而下。它可以自由转换韵脚来极尽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的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

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唐朝的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这样的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等。这些诗,主要是在实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形式上与五言古体诗无异。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这样的诗。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了挽救当时国家的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府”的称号,发起了“府运动”。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的“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叙事性强、平易通俗的“府体”。《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然。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清诗话续编》2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府诗的特点。

文人学习“汉乐府”的还有另一类情况,主要是将乐府诗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体诗中,体现出与以往五言古体诗质朴古奥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的《古风》(58首)组诗。 “古风”从形式外表上看,与五言古体诗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却有区别。清代赵执信《声调谱》中在回答乐府与古体诗之间区别时说:“音情迥别,于此悟入,思过半矣。”(《清诗话》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音情”指的就是内容感情风韵方面的区别。《瓯北诗话》中更进一步指出:“盖古乐府本多托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蕴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少陵已无此风味矣。”(《清诗话续编》1142页,1983)由此可见,虽同受“汉乐府”影响,杜甫的“府”与李白的“古风”是有区别的。在唐人诗集中,直接标以“古风”题目的很少。“古风”、“五言古体”、“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讲格律,所以也没有“格律较宽”的问题。

七言歌行体发展到唐时,也出现了两种情况。因为唐时出现了“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以区别以前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所以,一种是有意把格律诗的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体诗中,一种是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句法、手法。习惯上,人们把前一类叫做“七言歌行体”,后一类叫做“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初唐的一些诗人在继承南朝齐梁诗歌的华丽铺陈基础上,尝试将七言格律诗的句式和对仗等手法引入歌行体中,于是出现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诗篇,形成篇幅雄壮、气势宏肆,散句中杂以格律、对仗等句式,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内容见长,读来抑扬顿挫,跌宕多变,为人称道,人称“初唐体”,遂使七言歌行体面貌一新。至盛唐,高适、岑参等用此体式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九下)等,这些诗充分发挥了“初唐体”的特色,内容丰富壮阔,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壮奇丽,手法技巧多样,语言骈散结合、优美多姿,读来令人意气昂扬。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这种体式中融进叙事成分,写出了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体又出现了新的发展。直至清代初期,吴伟业(号梅村)用这种诗体写出了《圆圆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等名篇,以诗咏史,形式上更讲究技巧,辞藻富艳,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态的艺术风貌,优美动人,脍炙人口,更将七言歌行体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称“梅村体”。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等人还用这种体式写出了《颐和园词》等诗。

而杜甫、韩愈等诗人则在七言乐府体中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法句式,以体现出古奥、质朴的风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长林梢”、“沉塘凹”、“入竹去”、“自叹息”、“冷似铁”等),多用奇崛古朴的语言,以体现折拗郁勃的特色,这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在内容风格上,这类诗往往以现实主义的题材、深刻沉郁的感情为主,与前一类歌行体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不同。但讲究内容的壮阔、气势情感的奔放激越,结构的转折多变,又符合七言歌行体的总体特色。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李益的《登天坛夜见海》,韩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卢仝的《月蚀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上被称为“七言古体”。

关于七言歌行体与七言古体诗的区别,前人论述非常多,刘熙载的《诗概》中是这样区分两类特点的:“七古可命为古、近两体。近体曰骈、曰谐、曰丽、曰绵;古体曰单、曰拗、曰瘦、曰劲。一尚风容,一尚筋骨。此齐梁、汉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别也。”(《清诗话续编》2436页)这里所说的“古”指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七言古体,它继承了汉魏古诗的古朴质实的特点;“近”则是指“初唐体”发展而成的七言歌行体,它继承了齐梁尚巧求丽的特点。可以说,这是在汉魏六朝七言乐府诗的大树上结出的两个不同风味的果子。

技巧:避免重字、同音、上下联不相关、格调弱、字俗、意杂。

1、重字:损伤诗的意境,所以要回避。但是重字用法如叠字,顶真格,同一句回环等,又或同一诗中两字用法意义不同,又或不损伤意境,则可以使用。例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山外青山楼外楼”等等。

2、同音:两个字声母韵母都一样或相近,如"隔叶黄鹂空好音"若为"隔叶黄莺空好音",因"莺"(ying)"音"(yin )相近,最好避免。

3、上下联不相关,无法使一首诗成为一个整体来表达全联的主题思想。

4、格调弱:诗贵格调高古自然,句句无懈可击,否则即为格弱。《李希声诗话》曰:“薛能,晚唐诗人,格调不高而妄自尊大。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

5、字俗:诗中下字须有来历,尤以典雅为贵,否则即为字俗。但古来诗人,亦有诗中用俗字者,如老杜诗云:“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又“楼头吃酒楼下卧”、“梅熟许同许老吃”。诗中之“个”字“吃”字,均俗字也。今读之不觉其俗,而只觉其佳。此则在于善用之耳。若初学则功夫未深,终以不用为是。

6、意杂:诗意须如联珠贯串,一线到底。若一诗之中,上句谈天,下句说地;或前联吟花,后联咏草,意义绝不相关,即为意杂。是亦学者所宜深戒也。

7、事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理不要生硬。古风束缚少,自可以理服人。

8、含蓄:说一不二,直白浅露,毫无含蓄蕴藉之致。这是作诗之忌。古风因无格律限制,易落俗套。《沧浪诗话》曰:"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本来是传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情感,却不能为语言所曲折尽传;有时一颦一笑,一个流盼,一个手势,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不知丰富多少倍。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无言的对视中,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宜。

9、真情:诗歌以抒情见长,诗人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他不但力求以言传情,而且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真情可使古诗在某种意义上凸显其"不言之美"。

10、引用:古人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佳句。好的引用或点化亦可画龙点睛。不过万不可硬碍人口,陈烂不新,差错不贯串,直置不宛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