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来源主要是哪几个方面_成语的来源主要是哪几个方面的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成语的来源主要是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成语的来源主要是哪几个方面的话题。

1.四字成语的由来

2.为什么中国的成语绝大部分来自于春秋战国时

3.成语的来源

4.古代四字成语来源

成语的来源主要是哪几个方面_成语的来源主要是哪几个方面的

四字成语的由来

       1、来源于神话寓言。古代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

        2、来源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破釜沉舟、完璧归赵、望梅止渴、三顾茅庐;

        3、来源于古书,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和经过加工紧缩、减字、增字、换字。例如:一鼓作气、瓜田李下;

        4、来源于群众口语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狼子野心、千夫所指。

为什么中国的成语绝大部分来自于春秋战国时

       1. 四字成语的由来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二、来源于历史故事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三、来源于古书成句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

        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 :“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汉书·王嘉传》 :“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2. 原因的四字成语

        无缘无故wú yuán wú gù

        [释义] 缘:因由;故:原因;缘故。没有任何理由或根据。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四四回:“(平儿)因又说道:‘好好的;从哪里说起!无缘无故白受了一场气!’”

        [正音] 缘;不能读作“chuán”。

        [辨形] 缘;不能写作“源”。

        [近义] 平白无故

        [反义] 事出有因

        [用法] 多用来说明人的思想、感情、行为或事物产生的状况。一般作谓语、定语。

3. 四字成语:()本()源

        本本源源本本:根本;源源:源头。

        多用以指事情的始末。端本澄源犹正本清源。

        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端本清源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

        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端本正源端:端正,清理。

        本:根本。源:根源。

        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返本还源本、原:根本,原貌。

        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反本溯源反:同“返”,归,还;溯:寻源。比喻追寻事情的根源。

        极本穷源指彻底地推究本源。枯本竭源枯:使枯死;本:根本;竭:竭尽;源:源头。

        指损害事物的根基。木本水源木:树的根;源:水的源头。

        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裂冠毁冕,拔本塞源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本:树根。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领地。

        后用作臣下推翻国君,夺取王位的代称。穷本极源穷:寻求到尽头。

        探求事物的本源。溯本求源溯:追寻;本:事物的根本;求:探索;源:源头。

        追寻根本,探求起源。比喻寻根究底。

        探本穷源探:求索;本:树根;穷:探寻;源:水源。寻找树根水源。

        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推本溯源探索根源,寻找原因。

        探本溯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源头。同“探本穷源”。

        有本有源指有根源;源源本本。同“有本有原”。

        正本澄源犹正本清源。追本求源追:追究;本:根本;求:探求。

        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追本穷源穷:寻求到尽头。

        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正本清源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

        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正本溯源从根本上整顿和寻找原因。追本溯源本:根本;溯:探求。

        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

4. 第四个字是原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原的成语 :

        返本还原、

        两相情原、

        一相情原、

        九九归原、

        向平之原、

        雕虎焦原、

        一厢情原、

        心甘情原、

        揽辔中原、

        积本求原、

        星火燎原、

        如火燎原、

        情有可原、

        封官许原、

        逐鹿中原、

        拔本塞原、

        厝火燎原、

        赌誓发原、

        左右逢原、

        有本有原、

        讨类知原、

        天从人原、

        甘心情原、

        天随人原、

        问鼎中原

5. 为什么成语基本都是四个字

        并非所有成语都是4个字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 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6. 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50个

        1.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2.积重难返 :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3.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

        4.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5.济济一堂 :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

        6.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7.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8.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9.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10.矫枉过正 :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11.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12.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

        13.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14.久假不归 : 长期借去,不归还。

        15.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

        16.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17.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18.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中性)。

        19.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

        20.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21.临渊羡鱼 :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22.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

        23.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24.门可罗雀 :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25.门庭若市 :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26.面目全非 :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27.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

        28.沐猴而冠 :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29.暮鼓晨钟 :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30.南辕北辙 :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31.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32.泥沙俱下 :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33.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34.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

        35.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36.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

        37.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38.期期艾艾 :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39.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40.前事不忘 : 后世之师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41.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

        42.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43.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 无缺。

        44.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45.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46.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47.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48.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49.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50.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成语的来源

       成语来源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寓言神话故事的缩写,如“拨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二、历史事件的概括。如“完壁归赵”、“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如火如荼”、“退避三舍”等。

       三、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如“桃之夭夭”、“浩然之气”、“得鱼忘筌”、“鸡犬相闻”、“尽善尽美”等。《诗经》、《吕氏春秋》、《老子》、《庄子》、《论语》等著作里比比皆是(以上几个都是这几本著作里的)。

       四、历代俗语的流传:如“张冠李戴”(明朝流传的俗语)、“雪中送炭”、“以德报怨”、“锦上添花”(宋代口语)。

       五.新时期创造的成语。如“多快好省”、“推陈出新”、“按劳分配”等。

       就春秋战国而言,主要是来源于两个个方面。

       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和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孔子作为第一个私塾老师出现后引发知识大爆炸,孔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大家的寓言和春秋战国人和后人总结的作品正是寓言和名句的集中地,这方面的成语真的太多。

       二、历史故事方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乱世出英雄绝对不会错,不信看看三国和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耳熟能详的将军元帅。

       最后,春秋战国留下的成语多,实际上汉末至唐留下的成语也多,后者的原因是,魏晋南北朝甚至于隋唐也是中国文学、语言的一个大发展时代,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一个大的过渡。

古代四字成语来源

       汉语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古书、群众口语。

       1、起源于神话寓言,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

       2、起源于历史故事,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

       3、起源于古书成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

       4、起源于群众口语,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这些俗语在传诵中慢慢变成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

成语语法结构

       1、主谓式成语: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愚公移山、万象更新。

       2、联合主谓式成语: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草长莺飞、莺歌燕舞。

       3、联合动宾式成语: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批郤导窾、焚膏继晷、提心吊胆、破釜沉舟、指桑骂槐、买椟还珠。

       4、联合名词式成语: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5、联合动词式成语: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6、动补式成语:逍遥法外、问道于盲;青出于蓝、爱不释手、心乱如麻、重于泰山。

       1. 四字成语的由来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

        例如: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二、来源于历史故事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三、来源于古书成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

        例如: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四、来源于群众口语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

        例如: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 :“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②千夫所指一 《汉书·王嘉传》 :“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2. 来自古代故事的四字词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作者: hqe636 2006-3-3 18:42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好像不对哦!! 作者: 222.186.112.* 2006-10-30 11:41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 2: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百科 吧内搜索 | 帮助 进入贴吧 贴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百度贴吧 > hqe636吧 > 浏览贴子 吧主: 快速回复 贴吧投诉 1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3. 四字成语的由来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二、来源于历史故事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三、来源于古书成句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

        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 :“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汉书·王嘉传》 :“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4. 描写古代历史的四字成语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一言九鼎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衣锦还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画饼充饥(卢毓)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唐:火树银花(睿宗)天涯海角 (韩愈)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乐不思蜀、南柯一梦 、为虎作伥。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的来源主要是哪几个方面”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成语的来源主要是哪几个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